其他
干货分享丨如何提高物体颜色的丰富性
色构首先解决的是色彩作为画面元素的和谐性问题。色构也可以独立于色光之外形成单独的体系来进行画面信息传递、形成丰富的画面颜色结果。这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日式插画的一些作品。
通过上述两幅作品我们看到,此类作品的基本色彩布局都是通过固有色的区别来实现的:它会首先统一在一个主要色调下,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或者多个辅助颜色的配合。
这里要注意的一些因素是色彩本身的搭配规律,以及同一个色调下粉、纯、灰的变化,还有颜色在明度上黑白的变化,诸多因素搭配到一起需要形成和谐稳定的状态,从而构成节奏、形成韵律。
关于色彩搭配方面的知识,包豪斯有非常成熟的色彩构成规律体系。
这些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结合审美心理学、透视、解剖等相应逻辑规律,会极大的丰富创作者在实际应用时的手段,和绘画创作与设计工作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色彩搭配、色彩构成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色彩应用表格的问题,现象的背后是规律,掌握规律的目的是使知识成为工具来辅助创作。
而色光体系则主要关系到我们描绘真实存在于环境中物体的情况。一般说来,我们需要首先考虑如下几个光源因素的影响:1.主光源2.环境光3.背景光4.反射光5.其他(折射、反射、漫反射等)
当你希望画好一个物体,尤其是要解决所谓“色彩丰富性”(色光体系内)的时候,你首先要能够了解、想到、并看到这些相互影响的光线的作用,那么色彩必然是丰富的。
很多人在绘画的时候只考虑到了亮部和暗部的概念,却没有光从四面八方来、相互映射的概念。
大自然是一个更加伟大的灯光师,自然环境中的光线影响、光能传递等因素更加复杂。
物体在5700K(或5600K,物理学上的概念,大概接近正午时候阳光的颜色)色温下是受冷暖两个属性的光来影响的。在这个情况下的光包含了阳光(暖),以及阳光经过大气折射后形成的天光(冷)。冷暖两种色彩倾向的作用使得物体的色彩趋于平衡。
上述几种光源是会同时在物体上发生作用的,而且物体的各种材质变化也会引起各种更加复杂的反射与折射……那么最终你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色彩如何丰富,反而是如何让它简洁。
关于5700K色温下(正常光线)下的表现物体的冷暖倾向,一般认为物体受光部分偏冷,而背光部分偏暖(相信这一点上会和很多人的认识发生偏差~)。受光偏冷主要是因为前面提到过天光偏冷,而天光则大面积影响物体的受光表面;背光则受天光影响较少,因对比的关系会偏暖。
有人说太阳光是暖的啊,为什么受光偏冷呢?没错,太阳光是偏暖的,但是它仅影响局部高光(甚至高光也是冷暖两色的)。
当然色彩的冷暖分布并不是固定区域的,而是相互对比来呈现的,且在同个景别下的不同区域之间是有调子上的推移的,比如背景的冷暖推移,画面主体的冷暖推移等等。另外色彩本身的冷暖推移还要配合色彩的粉纯灰、黑白的推移——这就又多了一个复杂的维度。
而在考虑色彩的推移时,我们推荐使用明度、纯度与色相的取色方式:
左下的轴向代表明度变化,向上代表明度提高,向下代表明度降低。右下的轴向代表色相变化,向上趋冷,向下趋暖。)
这种方式下我们如何操作呢?
按照这种方法,取色会变得非常简单,也能够和逻辑相符合。 有了方法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伦勃朗的作品:
尼德兰地区地势地平,毗邻北海,有数量众多的船只停泊在这里,每天来来往往。海风把潮湿的空气吹进内陆,让伦勃朗的画仿佛也带着温润。画种的光线像是天光从大船的舷窗或者画室的天窗穿透进来,也更像是在弱光条件下用蜡烛来补光,导致人充满了金黄的饱满、灿烂的色调。
这个时候的油画颜料品类并不丰富,伦勃朗的很多颜料甚至都是自制的,但大师仅仅用土黄、土红、黑色和白色,就已经能够把肤色表现的惟妙惟肖了。他在有限的条件内尽可能的把这样一个金黄的暖色调表现的非常好。“像深色湖泊中的锦鲤鱼”,光的推移做了戏剧性的加强,犹如舞台的追光灯一样,让观者的目光可以凝聚在画内人物的神情上。
而另一位用光大师卡拉瓦乔,则大量使用测光和平行光,人物的投影更加多和凝重。这两位光影大师一个顶光较多,一个侧光较多,原理上来说都是偏向于室内的,光的相互映射和复杂程度,都是在保证了素描逻辑的基础上做到冷暖均衡的,因为和室外存在差别,所以他们的色彩是室内光的色彩系统。
受环境光影响的区域,视光源的色彩倾向不同,可能偏冷也可能偏暖。明暗交界线既不受环境光影响也不受主光源影响,所以相对于暗部和亮部,是灰色的,受干扰较少。
而最暗的暗部则一定是热的,它比固有色更加饱和,黑色更多。但为了让暗部通透漂亮,暗部一定要有色彩倾向:要黑,但是绿的黑,还是紫的黑,都必须是要有色彩在的。失去了这些色彩倾向,就是我们常说的“脏”和“枯”。有了倾向,就会显得沉着和透气。
在色彩系统中,亮部本身就包含冷暖推移,暗部同样如此。如果一只苹果固有色为1,我们可以推论出至少20种以上的颜色。而实际上苹果的固有色不可能只有1种,所以这个色彩的推论结果一定远远不止20种。
在表现上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比如堆砌和塑造,原理上都是色彩的推移。如果没有这个理论,计算机也无法做逼真的渲染了。这说明色彩的逻辑是可以推导的。但是色彩情感无法推导,因为这是个性的,是每个人的主观选择,而这是另外一件事了。
伦勃朗的光影非常纯粹。在室内光线下,环境光、辅助光、主光的运用都很直接。我们看印刷品会觉得暗部是漆黑一团,但是原作并不是这样,都是有颜色倾向和微妙的色彩推移的。
伦勃朗在有限的室内弱光条件下做到了极致,阿尔玛塔德玛则大量利用了天光,在室外做了很重要的固有色构成。他是在用色彩构成画画。他的画非常严谨,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几乎做到了极致。但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绘画性、自然的蓬松感仍旧是很强的。
阿尔玛塔德玛更厉害的地方还在于:其作品的色调是相互嵌套的复杂色调。我们看其他人的画都可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整体倾向:或者为红色、或者为绿色、或者是蓝色等等,而他的作品更像是一个灰色调。可是他这个“灰色”调子里是有红黄蓝绿紫诸般颜色的,在作品有主调倾向的前提下更加丰富。
丰富的色调本身还夹杂着粉、纯、灰的不同变化。比如红色、咖啡色,多色调的重构与嵌套,非常复杂。伦勃朗采用色光来统一作品基调,而他是用自然光中丰富的色调信息的重构来统一,毫无疑问信息量更为巨大。
不同于其他作品大红大绿的直白与绚烂,阿尔玛塔德玛的色彩运用更加优雅与克制。这是在丰富的基础上又有了更高的素养。
最后提一下印象派。印象派的色彩表现方式,刚好介乎色构与色光之间,早期从色光为主开始,到后期如纳比派色构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
而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印象派的色彩逻辑都是来自于对学院派色彩推移规律的不同解读,尤其是在表现阶段的独辟蹊径。我们如果作为学习者,还是应该透过表现方式的表象去学习逻辑,尽量避免把问题复杂化。
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语境造成作品本身技术和信息量的区别,并无高下之分,而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色彩要根据整体画面要求来做安排。在它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要能考虑到我设计光影的典型性和戏剧性。
在这些例子中,所谓“真实”与“丰富”都是通过复杂打光形成的,其实是不真实的,但是它好看。绘画与设计中也一样,很多时候看上去“好看”的色彩感受,是通过色构或色光的主观安排来实现的,此时的结果其实并不真实。当然,这种安排肯定要从剧情出发、从创作目的出发。
所以色彩的运用不存在“正确”,只存在“合理”,所谓丰富即是在合理运用方法与逻辑的基础上的结果。合理是满足需求的合理,是符合审美的合理。影视作品是这样要求的,作为绘画作品或设计作品同样如此。
经验分享丨项目实践项目孵化丨渠道发行做有梦想的游戏人-GAME AND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