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啰出行IPO:融资百亿仍亏损,对标“巨头”的野心凭何撑起?

凤凰网财经 启阳路4号 2021-05-09

文 ︳顾北

4月24日,哈啰出行(下文简称‘哈啰’)正式在纳斯达克递交招股书赴美上市,瑞信、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如果成功上市,哈啰将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而此时距离共享单车风口兴起的那一年,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

回看当年资本扎堆,热闹非凡的共享单车赛道,如今早已物是人非。ofo几乎已死,摩拜卖身美团,小蓝单车被青桔吞并……反而是当初比较低调的哈啰完整的存活了下来,并且不断跨界扩张,直至上市。

有行业人士评论称:“共享单车赛道上,与'明星选手'摩拜、ofo等相比,哈啰更像一位'草根选手',而在得到了巨额资本的加持后,这个'草根’渴望扩张成为新的巨头。”

但要成为新的“巨头”似乎并不容易,尽管融资上百亿,哈啰似乎仍然缺钱。有媒体称,哈啰此次上市就是因为缺钱需要募集资金。而在2019年底,为了换取5亿借款,哈啰甚至将700万辆单车抵押给了蚂蚁金服。

另外,招股书还显示,2018年到2020年,哈啰出行净亏损22.07亿元、15.04亿元和11.33亿元,尽管亏损收窄,但新业务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短时间内仍难盈利。

与此同时,哈啰出行还要面临着来自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的竞争压力,在顺风车、酒旅等新业务上,滴滴和美团也都虎视眈眈且更有实力和经验。

对于哈啰出行而言,“共享出行第一股”的荣光并不能为其带来多少实质上的作用,如何摆脱盈利困境?如何应对来自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如何面对日趋严格的监管压力?这些都是其上市后仍然面临的问题。

行业大洗牌,哈啰获蚂蚁扶持迅速崛起

2017年,对于ofo创始人戴威来说,是梦碎的一年;对于哈啰创始人杨磊来说,却是无比幸运的一年。

在这一年,已在风口上“飞”了将近两年的共享单车,经历野蛮生长和残酷竞争后,来到了一个行业大洗牌的拐点。

摩拜和ofo的“战争”已经接近白热化,在各自背后资本的加持下,双方以“亿”为单位烧钱抢市场,都想成为这个行业最后的“霸主”。

但就在2017年底,形势陡然生变,ofo与金主滴滴决裂,危在旦夕;摩拜据传要被腾讯系的某巨头收购;而本来欲扶持ofo的蚂蚁金服,却转身将3.5亿美元投给了哈啰。

对于哈啰来说,这笔融资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意味着哈啰取代ofo,成为蚂蚁以及阿里的两轮车业务布局的最终选择。

此后,哈啰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2017年到2019年,融资总额保守估计也有200亿人民币。此外,凭借免押金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哈啰单车迅速“攻城略地”,一度超越摩拜(后来的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成为行业龙头。

到2019年,在经历了残酷洗牌后,共享单车行业已形成了哈啰、美团单车、青桔单车“三足鼎立”的格局。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哈啰出行2020年共享两轮(共享单车及共享助力车)骑行次数为51亿次,是世界最大的共享两轮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末,哈啰的两轮共享服务已在300多座城市(地级市及以上)开展。

两年融资200亿,为借钱抵押700万辆单车

如果说ofo是共享单车上半场“烧钱”的典型,那么哈啰可能就是下半场“烧钱”的代表。

天眼查信息显示,从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哈啰一共获得了8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00亿人民币,其中最大一笔为2018年7月由蚂蚁金服和复星集团投资的10亿美元。

这两年中,蚂蚁金服成为哈啰最大的输血方,8轮融资中蚂蚁金服就领投或者跟投了五笔。

但共享单车迟迟未见盈利,蚂蚁的耐心毕竟有限,2019年以后,蚂蚁未再向哈啰投资,哈啰也一直没有其他融资进账。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一份文件显示,2019年12月4日,哈啰出行的运营主体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将所有单车资产(共计717万辆)抵押给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蚂蚁全资控股),期限为三年(2019年12月4日-2022年12月3日)。

根据浮动抵押协议,为了发展单车主营业务,上海钧正曾于2017年7月、2017年9月和2018年6月向上海云鑫28亿元,三笔分别为5亿、5亿、18亿,第一项5亿借款已经全部还清,双方再次签署的浮动抵押协议借款金额不超过23亿(5+18),其中主合同金额为5亿。

这一幕看上去似曾相识。在2018年2月,因为押金和经营问题导致现金流捉襟见肘的ofo,也曾经两次将单车作为抵押物,用800万辆单车,换取了阿里共计17.7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履约日期分别为半年期和两年期。

与此同时,哈啰的对手青桔单车则在近两年先后获得大额融资。2020年4月,青桔单车获得软银和君联资本的超10亿美元融资;今年2月,青桔又完成一笔6亿美元的B轮融资,同时获得银行超4亿美元的授信额度。

而美团单车已经成为美团出行业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的资金支持一定会持续下去。相较于美团和滴滴,哈啰出行在资金储备、组织能力方面,仍处于劣势。

不断跨界扩张,哈啰的“野心”不止单车

但哈啰的“野心”显然不只是单车,除了共享单车业务外,哈啰还不断跨界扩张,将业务的触角伸到了网约车、社区团购、换电、酒旅等领域,试图以“单车”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再造一个“美团”。

2018年10月11日,哈啰出行上线了打车入口,正式推出网约车业务,业务覆盖上海、成都、南京三地。

2019年6月,哈啰出行与宁德时代、蚂蚁集团合作推出小哈换电业务,主要为两轮电动车用户提供换电解决方案,目前已在超过50座城市布局。有媒体报道称,小哈换电目前占领的市场份额是行业首位。

2020年4月以来,哈啰加速扩张步伐,先是推出“哈啰惠生活”,入局社区团购;后又上线了专注“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入口,包含酒店、餐饮等到店服务;5月份在滴滴的跑腿业务之后测试了“哈啰快送”,入局同城即时配送;8月,火车票业务上线;10月,哈啰打车上线。

在招股书中,哈啰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中国领先的本地出行和生活服务平台。哈啰在招股书中也指出,公司正在试点一批“新兴本地服务”,诸如电动车、打车、酒店和在线广告等服务。

为了多元化发展,哈啰出行在2020年还上线了独立哈啰出行APP,欲打造一个完整的本地生活消费生态。在此之前,哈啰有60%以上的用户是通过支付宝的端口来使用出行服务。

摆脱支付宝虽然能够让哈啰形成自有流量,并且在自己的APP上打造一个更加丰富的本地服务生态,但毫无疑问如果完全和支付宝“分开”,也会损失一大部分流量。

哈啰不断跨界扩张的行为,或许是为上市造势,或许是给资本市场讲新故事,但能看出其“野心”绝不只是共享单车。

但扩张的过程却并不总是顺利的。去年12月9日,据晚点LatePost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哈啰出行已放弃社区团购,在探索到店团购业务等新模式。据报道称,“哈啰惠生活”开团最多时超过1000个,但能达到盈亏平衡的很少。

三年亏损48亿,顺风车或成盈利关键?

根据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2020年哈啰总营收达到人民币60.4亿元,同比增长25.3%,2019年营收为48.2亿元人民币,同比2018年增长128.2%。虽然营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哈啰仍在持续亏钱,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和11.34亿元,三年亏损总额达48亿人民币。

实际上,盈利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共享单车行业的一个“魔咒”,这个看起来非常性感的项目,却很难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实际回报。至少在目前阶段,资本和巨头们更看重的,还是它带来的巨大流量入口。

以哈啰为例,2019年和2020年,哈啰出行的共享两轮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4%和6.7%,这意味着基本不可能有盈利空间。据报道,2020年哈啰出行的毛利润为7.15亿元,尚不能覆盖其当年的人力及行政等开支7.7亿元,更别说研发、单车等设备折旧摊销、营销费用等。

而从哈啰招股书中的数据来看,在单车业务短期内难见盈利的情况下,顺风车业务或成为其未来盈利的关键。

根据招股书,2020年,顺风车服务业务为哈啰贡献营收4.62亿元, 单看数额并不算多,但其毛利率却达到了81.4%,大大改善了哈啰出行业务整体的盈亏状况。

2018年~2020年,哈啰出行整体毛利率水平由-54.3%,逐步提升至8.7%和11.8%,其中顺风车业务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

另外,2020年,哈啰完成9450万次顺风车服务,总交易额70亿元人民币,按照2020年的总交易额计算,哈啰已经是中国第二大顺风车交易平台。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预计2025年我国顺风车交易额将达到1139亿元,年化复合增速为41.8%。千亿市场规模下,如果未来哈啰的顺风车业务发展顺利的话,很有可能成为其在出行业务上打破“盈利魔咒”的关键。

但同时也要看到,哈啰、嘀嗒等顺风车业务快速发展的时期,正好是滴滴顺风车业务下线整顿的阶段,一但滴滴顺风车卷土重来,哈啰的顺风车业务可能将会面临较大的冲击。

对标美团,哈啰的实力能否撑起“巨头”梦?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这就是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提出的“飞轮效应”,贝佐斯曾多次表示,“飞轮效应”正是亚马逊成功至今的秘籍。

而在哈啰的招股书中,“飞轮效应”也被特别强调,即通过共享单车引流,靠其他业务增长来提升利润空间。目前,除了共享单车外,哈啰的其他业务还包括网约车、电池服务,广告服务,酒店预订,移动食品杂货店服务等。

不过,“飞轮效应”这个词听起来性感,但在实际中却常常被当做企业亏损时的借口的来使用。在共享单车盈利困难,酒旅、换电等新业务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哈啰的“飞轮”能不能转得起来,也很难说。

      有业内人士评论称:“哈啰正在扩张成为下一个'美团'”。这个评论不无道理,无论是从正在扩张的业务领域来看,还是从招股书中对自己“本地生活”服务的定位来看,和美团都高度重合。

但不同的是,美团已经依靠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成为一个本地生活服务的超级平台,市值超千亿美元并且和阿里、腾讯、京东等跻身巨头之列。

而哈啰虽然已经提请上市,但仍是一个尚处在“烧钱”发展阶段企业,缺乏造血能力。在和美团、滴滴等的竞争中,如果缺乏蚂蚁集团等外部力量的扶持,哈啰是很难有胜算的。

此番赴美上市如若成功,哈啰将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但荣光背后,哈啰更应该思考的或许是,该拿什么来撑起成为“巨头”的心?

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wz@ife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