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为“西南政法大学”代言 ——写在母校落选“双一流”名单后

2017-09-28 黄恒律师 法律会诊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高校建设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而且,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优秀高校区别于一般高校的唯一头衔。简而言之,进入“双一流”名单的高校,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科研经费投入,都会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拉开与其他高校的差距。


作为法律工作者,笔者对此自然更关注法学科、法学院校的名单,也更关注自己的母校有没上榜。就像大多数评比,从名单酝酿、到名单的最终出炉都充满争议一样,这次也不例外,看到公示名单,笔者只能“呵呵”,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的“五院四系”:五院“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四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只有中政、中南、北大、人大、武大,另新进清华,共6所高校法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对此,作为西政出厂的一员,笔者是感到遗憾的,继错过211工程后,母校再次与优秀高校建设工程擦肩而过,不由得让人感到唏嘘。未来的西政,究竟何去何从?是我们每个校友都应当关注并积极推动母校向前发展的。刚入学,挂在老校区主干道上的那条“今日我以西政为荣,明日西政以我为荣”的横幅高高飘扬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恰逢明年即将是笔者入校10周年的日子,笔者借此机会也想为“西南政法大学”代言并正名。

我与西南政法的不解之情


早在高考当年,笔者就曾想过报考西南政法大学,奈何当年因各种原因,没有如愿在本科时期就成为西政的“亲生子”,但也一直没有动摇笔者想从事法律工作的念头;直到大四考研那年,不像高考那样可以同时填报多个志愿,这就要求自己的志愿选择更加谨慎、准确。面对曾培育出周强(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前湖南省委书记)、贺卫方(著名法学家、前北大法学院教授)、胡泽君(现任审计署审计长、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一大批现时活跃在各行各业、代表光荣与梦想的78级校友的高校,在西政魅力的感染下,笔者毫不犹豫报考了西南政法这个直到今天,依然无悔于当初选择作为更深一轮研究学习的高等学府。


在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法律硕士学位的三年期间,笔者有幸在这个以法学为主的专业院校中耳濡目染地快速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终日受到法学教育、法学文化的熏陶,养成了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即使不是攻读法学专业学位的,毕业后不少师弟师妹也依然选择了从事律师行业或与法律相关的工作,而不是其原来所修的专业。每周至少2到3场,多的时候甚至4、5场,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学名家、著名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工作者给学生奉上丰盛的精神食粮,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由于听众过多而不得不人挤人站在门口,听足2、3个小时讲座还意犹未尽,是很平常的事。尽管包括教室、饭堂、宿舍在内的配套教学设施等略显陈旧,但走在老校区的林荫大道上,你会由衷地感受到这座院校厚重的文化底蕴;空气中所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行政大楼、教学楼、图书馆墙壁上悬挂着古今中外著名法学家康德、黑格尔、孟德斯鸠、沈家本等人的名言警句,各种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辩论赛等,无一不显示出这里是一个潜心治学、专心研究的法学殿堂。在这里,笔者第一次领会到了:什么叫做“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为什么“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建筑物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有多少名人从这里由入学时的默默无闻,转身一变,毕业后不久即成为了行业的标杆性人物,真正兑现了入学时横幅的寄语:“今日我以西政为荣,明日西政以我为荣”。



笔者从母校毕业,出来社会工作也有6年多的时间了。对西南政法的情感,从没有变过,只是由在校时的师生情、同学情、老乡情、校园情等,转变为现在的校友情、学校情、岁月情,但所有情感中的核心要素“西政情”却一直都在:只要是每认识一个新的校友,不管师兄师弟,还是师姐师妹,感觉都特别亲切;校友间的联谊、聚会是最为动情的,品上一两口特供宴酒“西政情”,能把我们当年在校园的学习、生活、拼搏的画面重现眼前;我们校友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招生宣讲会、公务员面试培训等,都能吸引每个校友的积极参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西政人团结互助品质的真实写照;我们的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因此,不管是去到全国哪个地方办案,我们都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只要是校友需要,都会尽力帮忙;也许,我们没有刻意打造所谓的“西政帮”,但每个人心中那股情感纽带的联结,却在有意无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看不见的“西政圈”。


对西南政法的展望


也许,有人会说,笔者只是母校众多校友中的平凡一人,又不是什么大咖,根本无权评论母校的发展兴衰;但笔者想,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作为从母校走出的校友,依然有权对母校的发展谈谈自身看法,况且,针对此次母校落选“双一流”名单,笔者认为更有必要为母校代言并正名。


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西南政法学院,关于“西政”光辉与梦想的历史沿革,已经有太多的文书记载了,在此,笔者就不再赘述了。笔者只谈谈在校期间所亲身经历的人与事,以及毕业后社会各界对西政的评价,来展望西政未来的发展。


笔者是08年9月正式成为西政学子中的一员。应该说,除极个别学生水平超出一般人以外,能够考上同一所院校,应当说当时的能力都是相近的;除了一直以来的悠久历史传统,一个院校吸引学生报考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其师资。尽管笔者当时对母校能叫上名的法学名家还不太熟悉,但通过各种渠道,还是能够大概了解到母校的大咖级人物:老一辈的有,刑法的陈忠林、经济法的李昌麒、民诉的田平安、民法的李开国、刑诉的徐静村;中青代的有,司法制度的徐昕、刑诉的孙长永……随着笔者阅读的增加以及参与各种学术性讲座,还了解到诸如清华的张卫平、川大的龙宗智、中政的王卫国等知名教授学者,身上均留着西政的血液,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西政力量造就了兄弟院校法学科的壮大。

渐渐地,笔者发现,西政的人才流失现象有越演越烈之势,说的好听一点是出自西政的教授将西政精神传遍全国各地,像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在造血功能尚未健全时,自身不断流血,后果可想而知。笔者在校期间就亲眼目睹了陈忠林教授和徐昕教授纷纷另投他门,个中缘由不便透露,但也反映了一个最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在地理位置不大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在新时期与具有地理、经济、文化优势地位的北京、上海、武汉等院校抗衡?这应当是每个西政人所值得思考的。


当然,笔者不是反对人才流动;相反,笔者认为,适当的人才流动,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当这种人才流向是单向的话,那么,这就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了。西政目前的情况恰恰如此:在学术造诣上达到一定程度的学者纷纷外走,而自身吸引外部教学人才的能力又明显不足,只能从内部的留校学生挖掘,这就极大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来,母校在政策关照、资源扶持等方面就比北京、武汉的院校要稍弱,现在人才也保不住了,我们还拿什么去跟其他政法院校掰手腕?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母校相继落选211工程、双一流工程,就是很自然的结果。


当然,由于过去母校享负盛名,每一届从母校走出的毕业生,凭借自身孜孜不倦的努力,践行“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依然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但我们绝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


用笔者最近阅读的一篇微文来说就是:“是的,我们有七八级神话;是的,我们有法学重镇的荣耀;是的,今天,我们未入选‘双一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际遇,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西政人,永远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一流的西政,由一流的西政人造就。”没错,不管211也好,双一流也罢,爱西政之情,从未改变。我们依然会贯彻“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砥砺前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笔者相信,只要精气神在,西政总有一天会重现当年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黄恒律师,转自:星空下的法律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