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说开拓美国新触角:David Barrutia 出任美国办事处主任
文|李威
口述|David Barrutia
近日,新学说迎来一位重量级的新成员——David Barrutia,他将担任新学说美国办事处主任。作为新学说新成立的海外部门,David将带领新学说开拓美国媒体事业,通过各种渠道在美发表、分享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状况,同时开拓美国资源,对接洽谈各类海外合作业务,与新学说中国办公室携手共同为中国国际学校搭建更好的资源平台。
David是谁?
David Barrutia,来自美国德州, 他曾在美国明德大学(Middlebury College)与乔特罗斯玛丽霍尔学校(Choate Rosemary Hall)招生办任职,他还是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创始人之一,北京四中美方联系人,美国赫芬顿邮报(Huffinton post)撰稿人,中国教育国际协会特邀专家,并曾在NAFSA、TACAC、WACAC、HECA等大型教育协会担任讲师。
他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教育。他希望帮助别人找到梦想,找到自己。
David自2000年来到中国后就一直致力于教育行业,并帮助数以百计的中国孩子实现了留学梦。而他自己的追梦过程,却颇有一番历史。
入“行”(háng)
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喜欢都是日积月累的形成。David的入“行”(háng)之路亦是一连串兴趣的意外。
David高中毕业于美国名校乔特罗斯玛丽霍尔(Choate Rosemary Hall),之后在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明德大学(Middlebury College)修习心理学和生物学。“我学习心理学和生物学,是想了解人,人的想法,人的兴趣”。
“在大二时我选修了中国的《周易》,这门课使我更加了解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中国古老、遥远、神秘、浪漫,这些是我感兴趣的,是吸引我的。”
随后他拿着一张单程机票和在寿司店赚到的2000美金来到了中国。在北京语言大学系统地学习了三个月的中文后,他开始了在中国的职业生涯。
这期间,他曾经在鼎鼎有名的权亚律师事务所工作,甚至为阿里巴巴做过咨询。而忙碌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式的白领生活,让他觉得这背离了自己来中国的初衷。
他选择离开,来到了新东方。2001年的新东方还只是一个小公司,David是新东方的第一个外国人。在这里,他同包凡一、徐小平、俞敏洪一起做讲座,之后不断从高级顾问,到前途出国副经理,新东方出版社高级编辑。也由此,他发现了自己内心所爱:“教育”。
“行”(xíng)走
David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出国留学及英语学习的书籍,包括《手把手教你TOEFL作文》、《手把手教你GRE作文》、《出国留学指南》、《David陪你练口语》、《外国人这样看中国》、《英语应该这样说》系列等等,他希望能帮助更多学子学习英语。
对教育的热爱也让他开始志愿做一些事情,当时他办起的“北京东城区图书馆英语角”风靡一时,甚至CCTV-5向David发出了节目邀请。
“他们认为我在‘英语角’中传授的许多国际礼仪、西方文化、体育知识是观看体育节目的观众所需要了解的。”
于是,《David侃英语》应运而生,这个节目他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内容和形式一经播出就颇受观众喜爱,甚至当时有位中央领导觉得节目时间太短,要求再长点。
当然,David对教育的热爱并不会止步于成名。他一直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担任相关部门顾问,并受聘成为英语测试考官;他还在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等部门担任公共关系顾问;
作为教育行业的先锋者,David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与真理,他丰富的从业经历、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已是在教书育人。
成“家”
2011年,David入读中国人民大学并学习公共管理学专业,2013年他成功获得硕士学位。他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美国对华教育政策研究:基于软实力理论的评价》。研究生的经历和毕业论文的方向,实现了他向教育管理层的转变。
在北京第四中学担任教师与管理人员期间,在与中国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中,他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对中国教育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David曾运用心理学知识自创了一份调查问卷,给学生和家长填写。其中有一名叫王子豪的学生,在问卷中有这样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喜欢收集和画运动鞋”,他的父母对此并不在意。
但在David的提醒下,王子豪的父母开始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王子豪在2015年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毕业后,成功申请入读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工业设计和计算机专业,目前大三在读,现在正打算申请美国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
“有很多故事有这样的情况,家长没注意,觉得不重要。但我很明显就能看出来。Passion是一个小火,要多放点火,让它烧起来。”David说,就是这个passion,最终会把兴趣转变成一种能力,甚至职业。
David还结合自己在美国的教育经历,首创北京四中的学校家长会。“麻烦的事情必须用沟通来解决。”他徘徊于学生、家长、老师之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谈论起自己的教育经历,David说,他在大学曾上过一节至今对他影响都很大的油画课。课上,老师给同学们一部作品,让他们谈谈想法,不能说它好或者不好,老师告诉他们,每副作品背后都是有故事有背景的。
而这节课对David的影响,从他的待人处世之道可以看出。在他身上,你听不到他对任何事物好坏的评价,因为他是如此中正并且批判地对待每件事情,每个人。
“启程”
在理论中沉淀,在实践中锤炼许久之后,David重新启程,加入新学说。
他说,国际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并且随着“地球村”现象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文化和交流方式的差异不断成为西方媒体报道的重点,而我们应该关注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方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别人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并解决沟通中产生的问题。”
“美国有很多学校和机构都想了解中国的国际学校,而中国的国际学校信息市场比较杂乱,最后导致学生来源比较乱,也没有标准。”
David要让更多美国人系统地了解中国国际教育现状以及发展机会,为美国方面提供精确全面的中国国际学校资讯。
他还将协助新学说,对接更多美国优质资源,为中国国际学校行业引进更多美国优秀人才、项目,并且不定期地组织专业人员去美国访问、考察。
他说,“新学说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受益。”
对此,David,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