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未来教育,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和学校
编辑|何淼
来源| GES未来教育大会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日益更新,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从教育概念、目标、课程、学习方式及实习方式等多方便面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权利,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因此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教师要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
如何定义教育的变化与不变?顾明远先生详细解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这一主题。
一、互联网发展下教育的变革
在这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其变化难以预测,未来社会和世界的变革难以预料。有的学者认为,过去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出现以后,社会还有几年时间适应技术带来的变化。
但目前的状况是随时随地的瞬息万变,信息可在瞬息之间以数字化的形式普及,缺乏足够的时间让人们思考和适应。
互联网到底会给教育带来什么?顾明远先生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一个是教育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变革引起的社会变革。当下青少年生活在变革的时代,其生活方式、社会方式,都与过去完全不同,因此需要改变对他们的培养方式。
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也改变着教育。它改变了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生态、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家庭的关系等等。这种变革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颠覆了整个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应这种变革,来迎接这种挑战。
2.教育的变革首先是教育概念及学习渠道改变。以往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里面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在虚拟世界中学习。学习地点、年龄、时间的限制已经被削弱,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结合,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11月发表了《反思教育》报告。报告中提出,大多数学习是在非正式环境下进行的、非制度性的。在电影、旅游都可以学习到知识。因此,非正式学习可能是未来的主流方式。
3.教育培养的目标的变化。过去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从技艺到能力、从结果到过程。但新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改变了教育的培养目标。未来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思维的改变帮助他们适应变化的社会。
例如,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优秀的思维能力,他发明了iPhone等经典产品。马云的集装箱思维改变了商界和世界。
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如果说,工业革命是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信息革命是脑力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互联网扩大人类的大脑,变成了人类共有的大脑,可以互通。
知识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学生可以在互联网获得各种知识,讨论各种问题,完成人类智慧的共享。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而合作能力,互相探讨解决问题。因此,教学要改变传授知识的方式,合理的使用互联网,激发学生去探索,与同学协同。
现在教学的变革就是从“教”变成“学”。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打破集体学习为主,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及其限制,使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完成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
5.互联网也改变了师生的关系。教师并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的可以变成一个设计者,为学生设计学习环节。
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的问题。最后,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二、教育的本质不变
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当今的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人的权利,它的本源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
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给教育带来变革的同时,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教育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
前年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的报告里说“要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知识和学习。”如何重新定义?——它说“教育应该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国际团结和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过去我们讲科学主义,教科文组织有三个很重要的报告:
1.1972年《学会生存》,是科学主义的态度,科学技术发展了,人类进入实际化社会,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2.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那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过程当中,经济繁荣时很乐观主义的精神讨论教育,所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21世纪一定会解决很多问题,财富一定会增加。
3.到21世纪,出来了第三个报告《反思教育》。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严等等。
当今的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源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因此,教育要永远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要放在首位,培养更加美好的未来公民。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他将来能够过上尊严而又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他能够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两个要统一起来。
现在年轻人热衷于实现人身价值,而人身价值在哪里?其意义就是为人类、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人工智能无法替代老师和学校
有的人问,人工智能会代替人类吗?顾明远先生认为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
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学,是不是学校和教师就要消亡、消逝了?《反思教育》报告里说,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人要社会化、走向社会,你就要跟社会沟通,要有沟通的能力。
脑科学中的结论认为人的性格、人的社会情绪。关键是0-2岁时,家长要跟孩子多沟通,多做情感交流,即便是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话培来培养孩子的情绪。离开家庭后,孩子走向社会第一步就是幼儿园、小学,因此,学校是不会消亡的。
学习是人类的集体行为,正如《反思教育》所说“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它不是孤立的,学习必须是一个集体的活动。
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并非孤立,因此学校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学校不会消亡,教师也不会消失,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是技术永远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需要改变,但是培养人才的资质没有变化。
儿童的成长需要由有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领导。人由人来培养,机器无法替代老师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因此上课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例如,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精神世界中,心灵是要用心灵来培养的。
顾明远先生认为人工智能不会代替人类,因为人类有外部的行为世界和精神世界。机器人无法代替。教师作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是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