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块屏已经存在了二十年,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

安瀛 新学说 2019-11-2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安瀛

编辑|Mavis

近日,《中国青年报——这块屏可能会改变命运》的文章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新学说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安瀛也撰文阐述了自己对教学方式的独特理解。


这几天《中国青年报——这块屏可能会改变命运》的文章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有关文章中的教学方式我也找到了一篇报道,以下是《北京青年报》的一段报道:


怀柔喇叭沟门乡是北京市北部山区最远的一个乡,距离市中心一百六十多公里,喇叭沟门乡满族中学是全乡人的希望和骄傲所在,可以说是北京市内距离市中心城区最远的一所山区学校。怀柔县喇叭沟门乡满族中学现代远程教育实验网点开通,并进行了“北京城区——怀柔喇叭沟门乡”现代远程教学实验。


这次实验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中的“北京的平原与山区”。


喇叭沟门乡满族中学初二(1) 班的孩子们坐在喇叭沟门乡满族中学的教室里与坐在西城区前门西大街北京市教委远程教室里的北京三十一中的孩子们一起通过北京远程教育网共同听一节课。


主讲教师是北京第四中学的地理老师,他也是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尽管相隔很远,但从数室前面的电子白板可以清楚地看见老师和远方的同学,耳边的声音也是那么清晰,以至于喇叭沟门乡满族中学的孩子们忘记了他们是相隔两地。通过互相观察屏幕上显示的平原和山区的孩子们自己制作的一张张照片和老师准备的图表,通过对比、讨论,同学们对北京地理有了深刻的了解。


课堂很活跃,孩子们争相发言,当老师将要讨论的题目显示在电子白板上,并问道“在北京夏天能看到冬天留下未融化的冰吗?”,北京的孩子们普遍认为看不到,而喇叭沟门乡满族中学的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儿的山上就有。”……


读到这里各位可能会觉得这是一节颇有现代技术感的课堂,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节课的上课时间是1999 年 6 月 14 日——将近二十年前。换句话说最近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这种视频直播课技术二十年前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根本不是什么新技术。笔者很荣幸就是当年这节课的主讲教师。


在我看来成都七中这个所谓的直播课堂在技术上还没有二十年前的这节课先进。当年的这节课是实现了远端和近端实时互动的,两端学生的图像和声音都是相互可见的,甚至可以同时在各自的白板上写字、做题,双方同时都能看到。我还记得我设计了一道连线题,投影在白板上,是由两端学生共同完成的。


而《这块屏可能会改变命运》中所描述的上课情景基本上就是远端学生看直播的感觉,上课教师根本就不会顾及到远端学生,更不用说提问、板演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师生交流这和看录像有什么区别?所谓直播完全就是一个噱头,当年的“电大(广播电视大学)”不就是这样的上课方式吗?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广播电视大学”为何物了,但无论如何可以告诉大家不论是从教学形式还是从技术手段来讲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还想从教学的角度再来分析一下,其实从电影诞生之后就有人提出学校消亡的问题,大部分人会认为看一个高水平老师的课堂直播比听一个低水平老师现场讲课对学生要更有效果。但屏幕真的可以代替老师吗?或者说屏幕真的能够代替老师工作的80%以上吗?没有当过老师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个问题,全国使用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为什么每一名教师讲出的课都是不一样的。我这里挑两个好理解的因素分析一下。



一个叫做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仅仅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实际上每一个教学班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再好的教学方式也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学生群体的学科基础、理解能力,上一次考试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课堂上学生的真实反应等等。如果“一块屏幕”能够解决问题,那全国同年级的学生一起看电视直播不就行了吗。


第二个是交流的魅力,老师上课不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即使在纯讲授的环节也会通过眼神、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交流,而这些在屏幕上是很难感知到的。上课不是一个表演过程,而是一个交流过程。我们觉得隔着屏幕的视频交流很好,是因为以前我们只能通过电话进行音频交流,用了视频增加了交流的信息量,所以感觉交流更顺利了。而上课原先是一个面对面的交流,现在变成视频是减少了交流的的信息量,所以如果说比面对面要更好,肯定是一个伪命题。


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什么是高水平的老师,高水平的老师高在哪里?当然对知识的理解、对考题的把握是一个方面,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安排讲课的内容、调整讲课的方式、进度和要求,省市重点中学的高水平老师到了三类校、农村中学也不一定玩得转。高水平老师还体现在课堂上能够和学生有良好的交流互动,这些老师的课一定不是一言堂,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但显然这些恰恰是目前直播课堂无法实现的。



电影教学、录像教学出现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始终是辅助教学的身份。在这一点上和成人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成人学习有更强的目标性和自控能力,这也就是我下面想谈的注意力保持时间。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一般来讲电影的长度在90分钟左右;电视剧一集不超过45分钟,一天两集;电台的小说连播一次30分钟……。当然影响这些长度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人的注意力保持长度,特别是对这种纯粹输入性刺激的保持程度。老师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法和情节起伏跌宕的电影、电视剧相比,甚至和评书演员的语言魅力也没办法相提并论。十几岁的学生在屏幕前究竟能保持多长时间的有效注意力,听讲的效果究竟如何,这些都是有待研究和证实的。


再来说说对效果的验证,显然16年里有88人考上清华北大是不能作为一项教育实验的科学依据的。实际上教育也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虽然有时也有颇多争议),我们可以邀请权威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在同一所学校里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一段时间教学实验,再通过各项测试来对比教学效果,虽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总比上了多少清华北大有更高的科学性。



最后我想提出两组问题供各位思考:


1.城市中学和县乡中学应该是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吗?全市第一名、第一千名和第一万名需要的是同样高中教育吗?成都七中和禄劝一中一样的老师教,上一样的课就是教育公平了吗?


2.作为教育行政机关推行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设备的采购、教学内容的购买都是要花教育经费的,在决策之前有过公开、公正的论证吗?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直播班”是不是就是变相的“重点班”?

 

我非常认可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但真的希望信息化的发展是真真实实帮助到学生和老师的,是为了学校发展服务的。


作者简介


安瀛,原北京四中国际课程项目创始人,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创始校长,曾任青苗国际学校中方总校长。新学说联合创始人,新学说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现任勤上股份总校长。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