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制菜狂奔,自热食品“饭碗”难保?

红餐产业研究院 预制菜洞察 2023-09-19

席卷全国的预制菜风潮,已经让自热食品感受到了危机。

题图:Midjourney
撰稿:何沛凌

“预制菜市场火爆,大家现在都去做预制菜了,未来自热食品的饭碗可能要保不住了!”

近日,在一场食品展上,某食品企业经营者向预制菜洞察发出了这般感慨。

由此,预制菜洞察也不禁思考,现实真的如此吗?预制菜真的挡了自热食品的道吗?

自热食品势能下滑
预制菜却一路上扬

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自热食品与预制菜的界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米、小麦粉、杂粮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只需简单烹制即可作为主食,具有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等特点的食品都被称之为方便食品。

由此可见,自热食品与预制菜都属于方便食品。

又因为自热食品也属于预包装成品或半成品食物,所以,也有观点认为自热食品就是一种预制菜。

但在大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看来,自热食品是由现代工艺技术制成的可以长期储存的米饭或蔬菜包,只需使用自带的加热包进行加热即可食用,具有高度标准化,可以实现长保及更长的运输距离。但预制菜是针对制菜程序繁杂的一些菜肴,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形成的便捷菜品。

由此可以看到,自热食品比起预制菜更便捷,不用经过厨房、烹饪就可完成,但预制菜往往还需要经过简单的烹炒。


事实上,自热火锅大概兴起于2015年底,2017年在电商平台爆发力量。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天猫双11当天,自热火锅产品卖出170万份;2018年,自热火锅热度呈爆发式增长,双11当天自热火锅卖出了453万份,同比增长了1.7倍。

火爆的市场催生了自嗨锅、莫小仙等专注自热火锅领域的品牌。同时也吸引了海底捞、德庄、统一、今麦郎、康师傅、白象、正大、良品铺子等各路企业纷纷入局。

也因此,自热火锅曾一度风头无两,甚至被认为是方便面的取代产品。但自2020年下半年起,自热食品的热度开始有所消退。伴随大量品牌地涌入,在做大市场的同时,自热食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低价竞争、同质竞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对整个行业造成了较坏影响。

一位为自热食品厂提供发热包的企业经理曾向新华网记者讲述称,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自热食品热度就下降了,发热包订单下滑明显。面对市场变化,工厂不得不调整产品结构,避免受更多影响。

“一波人出于尝鲜目的买自热食品,好奇心过后,整体销量出现下滑不可避免。”有自热食品品牌负责人如是说道。

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的测评、笔记内容也显示,近几年来,大家对自热食品的热情正逐渐消退。

但在自热食品势能有所下滑的同时,预制菜却开始一路上扬

德勤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约5500亿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3%,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

“同样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快捷的需求,还能为消费者带来在家做大菜、享用美食的多重体验,预制菜的火热势必会影响到自热食品。”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如此强调道。

更有甚者认为,预制菜未来或将分食掉自热食品的市场,并逐渐取代自热食品。

预制菜会抢走自热食品的“饭碗”吗?

预制菜洞察认为,预制菜和自热食品并非“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

首先,预制菜和自热食品的目标消费人群并不完全重合。天猫方面数据显示,自热火锅的消费群体中18—24岁的人群占到47.75%,25—29岁人群占到19.61%,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白领阶层占比近五成。因为不用火、不插电,可随时随地吃等便捷属性,自热火锅更契合懒人经济和快节奏生活。

而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这里仅指C端消费群体)是会做饭、注重健康,对食品安全要求高,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群体。其中,有家庭和孩子,更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都市人群占大多数。


其次,两类产品的应用场景也是大不相同的。一定程度上,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都是人们方便、迅速解决一顿饭的方案。但消费者选择吃自热食品,多是在独自进餐、加班熬夜、外出旅行等场景下;而预制菜则更多出现于家庭用餐、聚餐等场景下。所以,相对自热食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期望会更高,希望“吃好”的这一诉求会更明显。

从预制菜的市场销售情况也可见一斑。京东、天猫等多个平台数据显示,目前销量较高的预制菜多是一些餐桌上常见的“硬菜”,如梅菜扣肉、猪肚鸡、酸菜鱼、佛跳墙等。有业内人士评价称,预制菜消费,体现了消费者在生活便捷基础之上对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的追求。

由此可见,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面向的人群不尽相同,能够满足的需求也略有不同,两者并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预制菜想要完全取代自热食品也基本不可能。

预制菜未来的发展
品质、丰富、高性价比是关键

考虑到预制菜和自热食品两者的产品属性极为接近,所以自热食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桎梏也颇值得预制菜品牌思考和引以为鉴。比如同质化严重、品质没保障、性价比低等问题。

“买了某款预制的佛跳墙,不好吃,价格还不实惠。有这个钱还不如点外卖!”

“预制菜看来看去也就那几款,就拿酸菜鱼来看,不同品牌厂家产品的味道差别也不太大。多吃几次就烦了,再也提不起兴趣。”

“一吃就是工业添加剂的味道,哪来的美味?”

……

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预制菜诸如此类的评价并不少见。

如何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预制菜洞察与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大家普遍认为未来预制菜想要突破自热食品的窘境,还需要在产品品质、菜品种类、产品性价比三方面下足功夫。

产品品质方面,既要保证食材的安全,也要提升产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对预制菜“吃好”的需求,预制菜应当朝着“美味、营养、健康”的定位发展。

菜品种类方面,预制菜品牌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SKU,同时也可以针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开发更有差异化的小众食材、特色菜品,像安井食品推出甲鱼预制菜新品、中洋鱼天下的河豚预制菜等,预制菜种类的丰富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产品价格方面,在当下消费降级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极致性价比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衡量标准。价格上,预制菜倘若与外卖的价格基本无差,甚至比外卖价格还高,那就很难吸引到消费者。

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复苏,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仍不足,餐饮行业消费降级浪潮还将持续。

如此境遇下,试想一下,一份“好吃、容易做、还不贵”的预制菜,会有多少人拒绝呢?

注:本文配图均来自于Midjourney。



相关文章

营销专家称“预制菜反人性”,果真如此吗?
机遇伴随风险,预制菜产业未来的破局方向在哪?
“养牛第一股”发力预制菜,成色几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