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⑥ | 邹寿元:愿您在天堂,继续写诗

羊晚教研院 羊城晚报学大大 2022-05-22

▲ 10月17日《羊城晚报》A20 纪念版



根据本期纸媒报道,我们将分为三期微信推送

依次追思王屏山、曾汉泰、邹寿元这三位华附名师

敬请关注!


关注高考的人对邹寿元老师不会陌生,由于他在备考经验和试题分析上有独到的见解,近十年来,每当高考语文一结束,他都是广州各大媒体争先恐后采访的对象。他的讲解总是能切合广东考生实际,对高考作文命题的点评实事求是、准确精要,对社会舆论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成为高考专家的背后,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外人惊叹于他超强的吃苦能力,可是于他而言,就是醉心于事业的那份热爱,无怨无悔。



他才华横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湖北《中学语文》杂志曾刊载一篇介绍邹寿元的文章。文中说,邹寿元年轻时曾做过诗人梦、演员梦。他曾创作诗歌见诸报刊,也曾自编剧本粉墨登场。但1978年命运的洪流却将他裹胁到一个最可能圆梦也最容易梦碎的地方——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他终究没能续梦,却来到华南师大附中,开始了漫长的从教生涯。那一年,便是他由仰望星空、憧憬人生愿景向脚踏实地、决心教书育人的转折点。


华附1988届校友庄竞华很自豪自己初一在华附就成为邹寿元担任班主任的第一批学生,“邹老师语文功底,特别是古文功底相当深厚,他上课声音洪亮,神采飞扬,特别有激情,就像舞台上的主角一样,我们坐在台下听他讲课就是一种享受。”


▲ 1984年,84届初中2班毕业照(前排右5为邹寿元)


华附1987届校友刘铁梅在一旁连连点头,“邹老师讲课声情并茂到什么程度?我眼镜放在课桌上,他边讲课边敲我的桌子,把我的眼镜都敲碎了他也浑然不知。


庄竞华记得那时候班里的学生都痴迷于数理化,起初对语文不感兴趣,“但邹老师讲课讲得太好了,以致于天天盼着上语文课。他给我们讲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很重视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记得他在课上给我们讲过客家文化,还唱过客家山歌。后来我们的语文高考成绩也很好,他是那种既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能提高解题能力的老师。”


刘铁梅记得,初中时很多同学周末都不愿意回家,专门跑去邹寿元家听他讲故事。“邹老师特别有才情,他激发了很多同学的文学梦。我记得放假前,他跟我们开玩笑说,如果想老师的话,‘那就仰望星空,那是我的眼睛’。同学们听后直呼邹老师太浪漫有才。”



三十年坚持参加高考阅卷

从1988年第一次教高三开始,邹寿元在华附从教三十多年,至少有二十年从事高三教学。因此,高考备考成了他相当重要的教学工作。多年来,除了苦心孤诣研读考试大纲,研究高考命题,剖析高考真题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班教学策略之外,邹寿元每年参与高考阅卷的坚持让同行们敬佩不已。


华附语文退休老师杜少芬回忆,邹寿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参与高考阅卷工作了。邹寿元的二儿子邹宇鹏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刚开始参加高考阅卷时,他是最年轻的老师,评到后来,他成为了年纪最大的那个了。


▲ 2008年,88级2班合照(二排左5为邹寿元)


很多人都以为能够参加高考阅卷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其实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这是异常辛苦的事情。一天评上千份试卷的辛苦不说,更重要的是需要阅卷的老师有极强的责任心,因为每一分都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所以阅卷老师每改一份试卷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那些字写得像蚂蚁、蟑螂、蛇啊之类的,看得人眼睛都花了,但评卷老师还硬着头皮,咬紧牙关认真看下去,不能随便给一个分数,因为高考事关每一个学生的前途命运,学生也不容易,寒窗苦读,就为一朝高考啊!


邹寿元长期是高考语文阅卷作文组的组长,一天下来要盯着电脑屏幕看数以千份作文。杜少芬说,与其他科目不一样,语文,特别是作文,还时刻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评一两年还可以,像邹老师这样高考阅卷近三十年,真的无法想像。”


邹宇鹏说起父亲阅卷的事,忍不住感叹,“他真的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


▲ 2008年88届同学20周年聚会


庄竞华说:“邹老师刚来华附是我们的生活老师,生活老师与住宿生住在一起,起早贪黑,我们学生早上六点半起来,他要比我们更早起,睡得更晚。那时候我们就很感慨他是个特别能吃苦的老师。”


如果不是对这份事业的深深热爱、极强的责任心和忠诚度,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难想象能够30年如一日地坚持高考阅卷。杜少芬坦言,邹寿元作为作文组组长,不但自己要参与阅卷,很多时候还扮演着仲裁的角色。“现在高考作文是两个老师背对背评一份作文,如果两位老师的分数相差比较大,就需要组长重新评,还要把这两位老师叫来一起研究。所以参加过阅卷的老师都知道,每天起早贪黑,评卷评到月黑风高夜是常态,盯着电脑屏幕一天下来,眼睛酸痛无比……邹老师评了30年高考卷,我真的打心眼里佩服。



每一个角色,他都尽力做到最好


在邹宇鹏的印象中,父亲在家,花在办公桌前的时间最多。“他在工作上非常认真、负责,非常细致。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每次有亲戚来家里吃饭,一般吃完饭后大家会聊聊天,可是父亲一吃完饭只跟大家寒暄几分钟,然后让我们自己玩,他就去书房看书或工作,这一去就是两三个小时。亲戚要走了,他也就是在书房里回应一下算是送客了。”


“一年365天,父亲几乎都在工作,很少跟我们有促膝长谈的时候。平时工作就更不要说了,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开始工作了,傍晚回到家,匆匆忙忙冲个凉就又去学校了。”


▲ 2014年84届初中2班同学聚会


回顾父亲的一生,邹宇鹏是骄傲的,因为父亲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努力做到最好。“他为人子、为人师、为人父、为人夫,包括后来还当了爷爷,任何一个角色,他都尽心尽责,我们都觉得特别不容易。他一直在精神上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羊城晚报》2002年5月6日的“廿年之约”(指77、78级大学生毕业20周年)版的“群英荟萃”专栏刊登了邹寿元的一张照片和一句话的人生感言,他说:“既要埋头推车,又要抬头看路。”邹宇鹏说,这句话再加上“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父亲一生的写照。他不仅兢兢业业工作,也是一个很快乐和乐观的人,他热爱生活,经常即兴赋诗一首,并乐于与他人分享他的喜悦。


2016年11月15日早上7点多,邹寿元突然看着一棵大王椰略有所思,遂赋诗一首:


旁逸斜出非所愿,

专心致志向云天,

风吹雨打从容过,

一柱高擎霄壤间。


未曾想,这竟是邹寿元写的最后一首诗。愿他在天堂,继续写诗。






邹寿
元生平

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大中文系,广东省首批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全省仅7位)、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华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他提出了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只翅膀”和“双线结构”的主张

2012年7月退休

2018年4月27日因病逝世



记者手记


如果社会能对老师多一些理解该多好



早在八年前就因为高考前的备考而采访过邹寿元老师。此后每每涉及高考,邹老师必是采访的首选。教育记者对邹老师的印象都是能把当年的高考试卷解析得很到位,考前指导也是有的放矢。


可是这次从他的家属、同事和学生讲述中才知道,原来他成为高考专家的背后付出了如此多汗水,他本身是个才华横溢的老师,但勤奋、对学生负责、吃苦耐劳才是他成功的最佳注脚。


有些人总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呼吁教育公平,抨击高考的各种不公,有些舆论也喜欢批判高考以博眼球。可是有谁注意到那些默默付出的阅卷老师了呢?也许是我阅历有限,十年教育记者生涯还从未看过一篇揭秘老师高考阅卷心酸的报道。这次若不是采访中大家敞开心扉吐露真言,我真的无法想象这些老师要如此负重前行。


别对老师太苛刻,觉得老师的无私奉献理所当然。老师也是人,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如果我们能多一些同理心,家长能多点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想必家长与老师的紧张关系会缓和很多。



END




来源:羊城晚报

文字:何宁
图片:学校供图

出品: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往期精彩回顾▼


1、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① | 华附130周年校庆启动!邀你来听“HFer”的故事!

2、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② | 听百卅华附故事,为你们的春哥芸姐花花林吉吉打call

3、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③ | 严师也一样受华附学子青睐!

4、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④ | 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教育值得一辈子去付出,所以我乐此不疲!

5、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④ | 教具创新能手吴澧旸: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6、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④ | 高考专家邵祖成: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毕业班工作上

7、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④ | 金牌奥数教练李兴怀: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8、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⑤ | 18位名师同贺华附130周年华诞:改革之花盛开,创新精神永存

9、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⑥ | 华附精神领袖王屏山:把自己的生命焊接在教育事业上

10、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⑥ | 曾汉泰:如有来世,我还要做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