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图让你读懂建国后茶叶的发展路径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今天是国庆之日,建国66周年了!六六大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何等吉利的数字!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沾沾这个吉利数字的光,通过一组数据来回顾一下,建国66年来,中国的茶叶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66年,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不过一瞬;但对于个人来说,则可以完整经历生命最辉煌的岁月;对于整个民族和群体来说,则是三代同堂的传承。从1949年至今,中国茶叶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
茶产业曲折向上晚清之前,中国茶产业一直在正向增长。到1886年,中国茶叶创下历史新高值,总产量攀升到23.5万吨,出口13.4万吨,产量和出口量均雄居世界首位。自此之后,中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逐步下滑,全球排名不断倒退。20世纪前半期,由于战乱连连,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遭受重创。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茶叶的故乡,茶事业也是凋敝日久。其时,中国茶园面积232万亩,总产量4.1万吨。全年出口9900吨,在国际贸易总量中微不足道。但在此之后,中国的茶叶快速发展。啥也不说了,看图!
新中国茶叶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施云清认为,“可以分为5个阶段,依次是奠基期、动荡期、第一黄金期、转型涅槃期和第二黄金期。”
建国后
茶叶发展五个阶段
1949-1957年
奠基期:
茶叶生产、流通和管理进行了大幅改革,茶叶生产开始了初步机械化,茶叶标准样生产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1958-1970年
动荡期: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又再次让刚刚起步、正在苏醒的茶产业堕入了低迷时期,茶叶产量锐减。
1971-1990年
第一黄金期:
其中,1978年是个分水岭。农村土地改革,茶园分园到户,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1991-2000年
转型涅槃期:
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口市场完全放开,出口企业恶性竞争、自相残杀,国际信誉严重下滑,削弱了出口创汇能力。
2001年至今
第二黄金期:
产量和出口量屡创新高,茶园面积不断增加。
从“国之重器”到“民之佳饮”1949年11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央企”——中国茶叶公司。这是一家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在新中国的央企群中,属于当之无愧的长子。长子的头衔,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在百业待兴的时代,茶叶担负着共和国的重托,共和国亟需进口的战略物资和外汇,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茶叶的出口创汇。
原中国茶叶产销企业集团董事长于观亭说,鉴于茶叶的短缺和重要的政治价值,在1984年之前,新中国的茶叶政策延续着自唐以来长达千年的榷茶专卖制度。新中国的茶叶政策曾经多次变化,但是基本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保证边销,积极扩大出口,适当增加内销”。边销茶,牵系着边疆稳定;外贸茶,事关出口创汇,茶叶等农副土特产是新中国早期出口创汇的主要依托;在富余的情况下,尽量多保留一部分茶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国家的重视和重点扶持,促进新中国早期茶事业飞速发展。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茶园,发出“今后要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一股开山种茶热潮。于观亭说,“现在的万亩茶园,多数都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1984年,国务院颁发国发74号文件,决定放开内外销的统管政策,有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于观亭说,“虽然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茶叶出口才正式放开,但是,这个政策的出台,终止了延续千年的茶叶专卖制度,一个新的茶叶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寄托在茶叶身上的政治使命,更多地被其经济职能代替,茶叶也从“国之重器”演变为“民之饮品”。相应地,茶叶体系也从大一统,走向了多元化发展。更多民间因素的介入,让茶产业实现了“平民化”,回归到更加开阔的发展平台。
标准化探索实现机械化和工业化大生产,实现茶叶评级的标准化,是中国茶叶自19世纪以来的梦想。在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中,茶叶机械化生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机械制茶在晚清并没有形成主导地位。建国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2年至1957年,压资订机获得大力推广,中国推出了史无前例的拼装号码茶,茶叶实现了初步机械化和标准化。后来虽然遭遇波折,但是,机械化大生产和标准化已经不可逆转地确定下来。
20世纪90年代之前,企业营销依赖政府指标,进批差率和批零差率分别限定在17%、25%。1984年放开之后,企业营销突然重要起来,随之诞生了多种样式的营销新模式。于观亭说,“刚刚放开时,判断茶叶企业的实力和盈亏,只需问问营销人员比率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经过不断探索,茶产业正在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发展模式。
建国之初或者较早时期,茶叶是唯一的主流饮料;现在,茶叶面临多种饮料的竞争。中国产业洞察网茶饮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人均消费茶叶还比较低,仅0.61kg,而世界年人均消费2.21kg以上。
拓展竞争市场,提高行业效益,茶文化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必须依赖茶文化的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期,茶界举办的文化活动开始活跃起来。自此,茶文化开始蓬勃发展,如今,茶文化及其载体已经成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着茶事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纯粹的物质消耗,已经发展为符号消费。茶文化,为茶叶增添了富有意义的符号价值,为新时代茶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未来的岁月中,茶文化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文化纳入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无疑给致力于茶文化建设的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我们有理由相信,像一位老茶人说的,一个真正的茶叶强国,正在承前启后地出现在茶叶的发源地!
(本文大部分资料引自《中华工商合作时报》)
原创声明:本文由“懂茶帝”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并请注明出处。
懂茶帝,请最懂茶的人为您答疑,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咨询:
1、直接通过“懂茶帝”公众号留言,小懂会尽快回复您。
2、加小懂个人微信(hyn365),可即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