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北影节的大格局,这个可以有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了,国内的重量级影人可谓“倾巢而出”。即使是闭幕式上主持人黄渤的一句口误,也立即冲上了娱乐新闻的头条。作为电影节最高潮的颁奖环节,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一同竞争“天坛奖”的各个奖项,最终,来自格鲁吉亚/爱沙尼亚的女性题材电影《惊慌妈妈》摘得最佳影片,影片主演也凭该片摘得最佳女主角。然而,除了年初大热的《红海行动》拿下一个技术奖——最佳视觉效果外,国内电影再无所得。
最佳影片奖:《惊慌妈妈》主创
在北京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大奖都让外国影片摘取,这样的结果该怎样看待?
从今年的入围影片和获奖名单来看,女性的力量格外突出,15部入围影片中有5位出自女导演之手,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也由女导演摘得。对于本次“天坛奖”的角逐,评委会主席王家卫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电影关注女性权益,更多女性创作者可以用电影去书写女性的故事。这一席话其实可以看作理解这份获奖名单的一种视角。
女性在当今世界中已经取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了吗?可以说,从去年好莱坞女性工作者引爆这一话题以来,全球都在重新思辨女性工作、生活及权益保护的现状与发展。然而,天坛奖颁奖的此番结果却并不见得是跟随西方的脚步。
进入第八个年头,以评委会主席王家卫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影人,已经开始引领着北影节走向凸显电影元素本位及表露人文情怀的发展轨道。闭幕式上,每位开奖嘉宾上台,均以“我是电影人”介绍自己。专业,成为了北影节的态度,也成为了当下中国影人内生性的自我要求。给更多女性创作者一个更好的舞台,尊重、认可、鼓励她们的付出、劳动和创作,这展现出了北影节和中国影人的国际格局和文化自信。
实际上,奥斯卡以外,国际三大电影节常常鼓励小众、非本土的影片获得大奖,究其原因,正是其高站位和大格局的具体呈现,若非以电影大国的身份去扶持新兴影人,而仅仅把国际电影节作为给自己人分蛋糕的手段和平台,那么,举办国际电影节又意义何在呢?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