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猝死屡见不鲜 逾五成心梗发生前有预警
近年来,中青年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上周又有一位35岁的高校老师在听课时猝死令人唏嘘,感慨生命的脆弱。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这意味着每天可能有高达1500人面临着猝死的威胁!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猝死这样的事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案例中也有不少中青年,他们年富力强,平时看起来似乎挺健康的,为何也会猝死?猝死会有哪些征兆?该如何预防?一旦发生如何应对?一起来跟急诊专家学一学吧!
案例1
心痛!35岁高校老师突发心梗
35岁的赵艳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进的青年教师。在师生们的眼中,他有着很好的身体素质,参加教职工马拉松比赛获得过前五名,平时总是“笑盈盈、充满活力的样子”。
谁也没想到,就在10月11日上午8时左右,在华中科技大学听课时他突发心梗猝死。
校方介绍他平时是位运动达人,性格热情开朗;治学上,他勤奋刻苦,经常熬夜搞科研。为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主动去华中科大旁听拓扑学课程。他育有一儿一女,女儿3岁,幼子尚在哺乳期。才35岁,这么年轻鲜活的生命,怎么说没就没了?
案例2
好险!候机男子突然倒地
就在赵艳云猝死的第二天,10月12日上午11时左右,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大厅,一位中年男子也发生类似的意外。当他后仰倒地、不省人事时,正在候机的广药大附一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刚好路过。
“当时他面色发紫、没有呼吸、没有心跳、昏迷不醒、瞳孔放大。”曾育辉评估他出现猝死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性较大,迅速解开他的衣扣,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并马上做心肺复苏、除颤。
经过20分钟的心肺复苏和2次电击除颤,男子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睁开了眼睛,总算有惊无险!120急救车也抵达机场候机楼,将他安全转运到医院治疗,后面通过检查也证实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
解读
所有的心梗都是潜伏已久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猝死的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强调“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实,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曾育辉说,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这些诱因是长期形成的,所以,说它“蓄谋已久”并非没有根据。
在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医生们发现,平时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不良生活方式如:
锻炼和睡眠不足:有研究对全国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很多职场人每周锻炼时间甚至少到不足1小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锻炼和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这些因素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损伤,加重心脏的负担。
烟酒过度: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抽烟喝酒也是诱发猝死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喝酒过度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心血管问题;而吸烟已经证实对心血管有明显的损伤。
长期熬夜: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长期熬夜,挤占睡眠时间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双重损伤,超负荷运转的身体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脏病发生。
“这些外因叠加作用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说,不少发生意外的中青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其实还有未发现的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先天性心脏病等,但因没做规律体检未能及早发现,其实这些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如果有潜在未发现的内因,在外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补充说。
有“三高”、心脑血管病或肥胖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内因”十分明确,只要重视治疗、控制好病情,风险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总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容易忽视潜在的健康问题,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快,种种危险因素与不良习惯悄悄形成叠加效应,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提醒
过半心梗两周前有先兆
猝死完全猝不及防没有前兆吗?事实并非如此!
陈晓辉教授提醒,虽然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数以上在发生前两周出现了明确的表现,患者会自觉身体和心理负荷过重,通常会表现为胸闷、胸痛,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情绪焦虑、失眠;外界诱因导致的不能入睡;生活方式诱因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等。
如果出现这些不适,就应积极进行医疗干预。出现长时间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症状时,应马上就医;抢救及时的话预后还好,但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心电不稳,可迅速进展到心跳骤停。
“大多数猝死在发生前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曾育辉说,很多人只在出现心绞痛时才引起重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他提醒,很多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窒息感”,甚至是“濒死感”,这种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正因为这些症状很短暂,易被人们所忽视,以为“只是一时不舒服”,结果一旦发病就猝不及防,抢救不及时、不得当,生命稍纵即逝。
缺血性心脏病的三大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例如吸烟、肥胖、饮食不规律、运动不足、压力大都会导致这些疾病。这里有几个预防的方法。
公司等定期健康体检一定要参加每年测量几次血压,尤其是三十岁以上的人少吃盐,少吃油腻的食物减少压力戒烟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睡眠有任何不适去医院检查
第一,重视诱因
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人们经常抽烟喝酒,在患有一些疾病的时候自己用药过量或者是服用药物不当,而猝死也和人们暴饮暴食以及过大的精神压力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保持愉快的心情
长时间情绪过度紧张或者长时间焦虑,遇到事情不能用平常心去面对,那么也容易引发心律失常。这就要求大家在平常必须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果确定已经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那么也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第三,自我监测
定期做心率测试,我们可以平躺在床上,然后测试自己60秒的心跳指数,然后立马站起来,15秒之内测试自己心跳指数,如果两者的差值在10-15之间即为正常,反之则是不正常的。
第四,定期检查身体
40岁以上的人机体功能其实已经开始衰退了,这时很多人心脏都会有一些潜在的问题,所以大家一年必须要进行一次心脏检查,主要的检查项目有心电图,肝功能等。
第五,规范合理用药
身体在出现问题之后,大家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更不能自作主张,在治疗疾病的时候用药规范化是必须要遵守的,大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服用药物。
第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规律的作息习惯,对预防猝死也非常关键,因为这能够帮助患者心脏自我疏导,也能够调节心脏功能,如果心脏功能本来就发生了问题或者是自己最近比较累,那么也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只需要做一些有氧运动即可。
以上这六件事其实就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猝死,其实这些事情非常平常,所以很多人也往往会忽略,但人们之所以猝死,大多是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因素导致的,所以在平常大家必须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一定要做好身体护理工作,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
急救
把握“白金十分钟”
在日常生活中,要预防猝死,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和加强锻炼;另外,要懂得识别压力,释放压力,防止过度劳累。
有血脂不正常、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等人群要定期做相关筛查,有发病史的人群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控制好病情。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2分钟,2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可达90%,4分钟内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约50%,在10分钟后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
但95%的猝死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场所,发生时,要保证专业医护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发病现场是困难的。在急救白金十分钟内,每延迟1分钟胸外按压或除颤,抢救成功率将下降10%左右。
如果有人在户外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我们该怎么做呢?
5点指引
1.确保现场环境安全
首先要查看病人发生意外的现场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高空坠物或者其他可能威胁病人和救护者自身安全的危险因素存在。救护者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将病人转移到安全的位置进行施救。
2.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对于突发倒地、不省人事者,目击者首先应拍击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病人,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存在不正常的呼吸,如果病人没有反应并且无胸廓起伏等呼吸征象或存在濒死样喘息,即可判断患者为心脏骤停,应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协助抢救。
3.胸外心脏按压
呼救之后,施救者马上开始30次的胸外心脏按压,然后做2次人工呼吸。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当注意,以100~120次/每分钟的速度实施胸外按压,按压深度至少达到5厘米、小于6厘米,且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的停顿。
4.人工呼吸
30次按压后给予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超过1秒,吹气时可看到胸部隆起。
5.快速除颤
公共场所如果有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目击者应尽快使用除颤器施救;若不能立即拿到AED,应马上做心肺复苏,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进行除颤。
陈晓辉提醒,施救者应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患者有反应或有专业医护人员接手。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