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运营方回应“递国旗”事件:为赛事官方流程 业内人士:赛道禁止随意进入

11月18日,苏州马拉松因“志愿者递送国旗干扰中国运动员”事件被推到风口浪尖。此前,承办方回应称“这是志愿者个人行为”;但随后运营方回应:马拉松前三名中的中国选手身披国旗冲线,是“奔跑中国”系列赛事的具体要求。

详情点视频



19日,苏州(太湖)马拉松运营方回应北青报记者,在接近终点200米处向选手递国旗是奔跑中国系列赛事中的一个环节,此前举办过二十多场赛事都无意外发生。


“披国旗是一件好事,现场的人是很震撼的。但当天由于雨天阴冷,路面湿滑,造成了这样的意外。事后我们一直试图联系选手何引丽,我们对此深表歉意。”运营方工作人员说。



中国选手冲刺阶段2次被递国旗


本次苏州马拉松女子组比赛,在还剩大约300米的时候,中国选手何引丽正拼尽全力与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拉争夺冠军。此时,先后有两位赛会志愿者进入赛道,向何引丽递国旗。


第一名志愿者尝试给何引丽递国旗

何引丽没顾得上拿


接着又一名志愿者冲进跑道递送国旗

这次何引丽接过来了


由于志愿者站在赛道中间,也就是两位选手的必经之路,阿贝拉不得不绕路向前。何引丽接过了国旗,但是由于下雨天国旗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再加上长时间的摆臂,胳膊变得僵硬,何引丽最终没有拿稳国旗,国旗被“甩”在地上。


这一个插曲,也打乱了何引丽的冲刺节奏。最终她被身边的非洲选手拉开距离,以5 秒之差获得亚军。



女选手教练发声:干扰太大了


19日晚,何引丽发微博称:“谢谢广大跑者朋友们和社会各界关心和理解,苏马结束后我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好好备战下一场比赛。”



何引丽的主管教练殷长喜已经带了她十三年,在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他表示,对于赛果,何引丽本人非常大气,没有不开心。不过,尹长喜还是为没能拿到第一感到遗憾:"中国运动员能和非洲运动员比拼(的机会)非常少,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还被干扰了。太遗憾了,她今年几场比赛都是冠军啊!"


据中国之声报道,主办方称也找了相关的专业裁判,在递国旗的过程中并没有影响到运动员实际成绩的发挥。


不过殷长喜说:“(志愿者的行为)干扰太大了,也不敢保证说是肯定何引丽能拿到冠军,但是肯定是受影响,最累了最极限了,最后冲刺的那个时候专业运动还好说,有些业余的没有经过太多训练,最后他完全可能意识都很模糊,那个时候实际他最艰难的时候,而且两个人正在较劲,两个人拼第一的时候,(志愿者)这个时候怎么就能出现?”




“奔跑中国”递国旗是标配


近年来,在距离终点前几百米前递国旗成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一个固定项目。


比如,10月27号的成都国际马拉松赛女子组,终点前中国选手李芷萱和非洲选手激烈厮杀,志愿者也在终点前将国旗递给了李芷萱,幸亏李芷萱冲刺能力强,在距离终点200米时,在弯道实现反超,甩开对手,强力冲刺,最终拿到了女子组冠军,但她拿到国旗后,也没顾上展开国旗,一直捏着国旗撞线。



此次苏州太湖马拉松是2018《奔跑中国》系列赛的其中一站,而在终点前给领先的中国选手送国旗,让其披戴五星红旗冲线,正是《奔跑中国》系列赛的既定流程。


据环球时报报道,在此前长沙马拉松的比赛中,确实也有 “奔跑中国”赛事运营方的人在比赛中给一些成绩排前列的中国选手“递国旗”,只是由于之前这些国内选手的成绩与来自外国的选手拉得比较开,所以并没有出现今天的争议,选手们都是如“方案”中所安排的挥舞着国旗冲线的。



当时长沙站中,国内组的女子第一名也恰恰是今天争议中的焦点人物何引丽。但由于那次她的成绩与国外选手差开了2分钟,所以当时她也是很从容地按 “奔跑中国”的要求挥舞着国旗冲过终点线的。




马拉松赛道禁止随意进入


据北青报,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运动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永良表示,非比赛人员进入赛道影响选手比赛在国际上是不允许的:因为运动员跑到后面都属于半昏迷状态了,尤其是后面如果稍微干扰运动员,运动员等于要二次启动,何引丽当时已经没力气了,她在跑的时候还处于惯性,就像汽车一样,启动之后有惯性,中间停顿一会再重新启动,惯性几乎就等于0了。


国际田联规则规定,在马拉松比赛终点前,谁也不能冲上赛道。很多比赛会有观众从场外把国旗扔进赛道,由运动员接住,或是运动员主动从场边的观众手中拿走国旗,但并没有志愿者进入赛道递国旗的先例。



按国际田联相关规定,马拉松赛终点处,只允许两名工作人员手持横幅迎接冠军,包括裁判长在终点前也不能踏上赛道。


石春健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副主任,他认为,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惯例是过终点以后递国旗,终点前确实对运动员打扰太大。“马拉松赛事没有终点前递国旗的规定,而国际大赛的惯例是终点以后可以递。”


不得不承认,现在国内马拉松比赛虽然越来越多,但组织者在把赛事做大做强的同时,对细节依然缺乏把控,对规则依然缺乏敬畏。


来源:北京青年报、中国之声、现代快报、环球时报、封面新闻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