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丨古人在这一天就开始称重制定瘦身目标了!
5月6日,我们迎来立夏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夏。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高了。
一候蝼蝈鸣。立夏之日"蝼蝈鸣"。东汉郑玄释,"蝼蝈"为蛙类,非蝼蛄。立夏鸣的据说是一种色褐黑的蛙。
二候蚯蚓生。蚯蚓又名曲蟮,蟮长吟于地下,感阴气而曲,乘阳气而伸。
三候王瓜生。王瓜又名"土瓜","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故称'老鸦瓜'",非黄瓜。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立夏以后气温渐升,易出汗,许多人因怕热怕出汗,整天躲在空调房间里,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症状。
事实上,适当地出汗可以降低体温。夏季锻炼身体应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节选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节选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秦观《纳凉》节选
1.立夏饭
立夏这一天,各家各户用赤豆、黄豆、黑豆、豌豆、绿豆做成“立夏饭”。寓意五谷丰登。
2、迎夏
在古代,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3、尝新
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腌鲜、卤虾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笋、蚕豆、豌豆、黄瓜等。
4、斗蛋
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再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
5、秤人
古时立夏日有“秤人”之俗,到立秋再秤,看经过苦夏,瘦了多少。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最好的减肥季节。
此时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夏季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养生的首要原则要顺应节气的变化。因此,此时应重视立夏养生,平和过渡到夏季。
我们要了解,立夏属于节气,而入夏这个概念属于气象学范畴;从字面意思来看,立夏的“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表示夏天开始了。
时间上的区别
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入夏在气象上,入夏的标准定义为: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上,即为进入真正气象意义上的夏天。
气候上的区别
立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立夏以后,江南地区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此时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
入夏的标准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告诉人们即将迎来炎炎夏日,在这个季节中,高温、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或许会频频光临,它指引人们开始关注气温的变化和雷雨的发生,引导人们开始进行防暑降温的工作。
从以上看出,立夏是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的,而在气候学中,夏季是指春季过后气温上升到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段。
来源:中国日报网综合人民网文化频道、新华社新媒体、中国气象局
说明中国,点评世界
欢迎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