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知易行难? 境外媒体:这一次,上海动了真格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在进行多年倡导工作后,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将迈入“法治时代”。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不只事关国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关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一直积极倡导,早在2000年就在一些城市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此次,上海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便显示出中国政府推动垃圾分类的决心,境外媒体对此十分关注。
香港《南华早报》6月22日报道称,在上海,从办公楼、学校到住宅区,再到公园和购物中心,有关生活垃圾分类规则的标语、海报和提示无处不在。在社交媒体上,垃圾分类的相关消息也获得了广泛传播。这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把垃圾投入到正确的垃圾箱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今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条例中,上海市明确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确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例如,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报道称,最近一段时间,在上海1万多个住宅小区,以前使用的传统垃圾箱已被陆续移走。居民被告知需要去指定的垃圾站,按规定处理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许多社区还组织了志愿者,他们会在垃圾站旁指导人们将垃圾扔到不同的垃圾箱里。
日本《每日新闻》6月26日也报道称,从7月1日开始,上海将正式施行严格彻底的垃圾分类制度。其实,当地居民早就已经行动起来。每天早7时到9时、晚6时到8时,身穿马甲的志愿者会来到各小区,帮助居民分门别类扔垃圾。
报道还提到,为了更好地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上海还参考了在该方面经验丰富的日本的做法。上海市长应勇2018年11月与来访的姐妹城市横滨市市长林文子会谈时就表示,横滨在垃圾分类、减量回收方面拥有宝贵的经验。上海市的相关负责人也曾到访横滨,就垃圾回收的途径等问题听取了详细的介绍。横滨上海事务所首席代表川岛友子也表示,很高兴横滨的经验能够发挥作用,对于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感到高兴。
不过,垃圾分类转化为居民行动自觉并非易事,可以说是一场“攻坚战”。生活在上海宝山区的61岁市民董英明(音)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她支持政府的倡议,但是她现在还是有点搞不清楚如何分类。“比如,我想丢弃这个旧台灯,但我不知道应该放哪个箱子。”
除了不知该如何正确将垃圾分类,一些人对垃圾分类理念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一名71岁的唐姓志愿者对《南华早报》说,有些人不愿意打开装有厨房垃圾的塑料袋,将里面的垃圾倒入写有“湿垃圾”的箱中,然后将垃圾袋放入另一个垃圾箱中,因为这意味着要弄脏自己的手。
如今,在这场移风易俗的“攻坚战”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进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早在2012年3月就开始施行。在今年5月底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建议,尽快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依法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行为设定相应罚则。在深圳,《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定(草案)》已完成向社会征求意见,立法工作正在紧张推进。其中,个人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罚款提高了10倍等规定,引发热议。
《南华早报》援引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的一名官员的话称,上海将成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和推广样本,未来全国其他城市都会向其学习。
日本媒体认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此次实施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垃圾分类新规,必将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有望成为全国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学习借鉴的典范,并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更多好看,戳这里↓
来源:中国日报网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欢迎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