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禁毒日丨这种“邮票”千万别碰!

境外流入,仅手指甲盖三分之一大小,含在嘴里就能“吸食”,致幻性是大麻等传统毒品的数倍,价格相对较低,瞄准青少年,透过皮肤就能渗入人体……

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一种名叫“邮票”的新型毒品悄然来袭。这种毒品怎样被带入国内?危害性多大?利益链几何?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新型毒品“邮票”来袭

“从一线办案情况看,‘邮票’这种新型毒品在北京也出现了。”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缉毒警察曹警官说。

2018年底,曹警官和同事们看到了其他省份警方查获毒品“邮票”的报道。不久后,辖区内也出现了这种新型毒品。

2019年1月初,出于好奇,“90后”姑娘佳佳(化名)购买了两片“邮票”。在朋友的规劝下,佳佳最终向东城警方自首并检举了向其贩卖“邮票”的孙某某、杨某。为彻底斩断链条,警方通过犯罪嫌疑人供述,于3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沈某某,4月在云南抓获沈某某的“上家”王某某。

▲新型毒品“邮票” 

“沈某某和王某某2017年相识于一个音乐节,两人都热衷音乐,都曾经因为吸毒被行政拘留。”负责办理此案的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欣恺说。

作为新型毒品,“邮票”是一种半人工合成的致幻剂,主要成分为麦角酰二乙胺。通过现场照片、视频和卷宗材料以及原物复制品,记者看到了“邮票”的真面目——A4纸一样的质地、不到手指甲盖三分之一大小的纸片。

曹警官告诉记者,据沈某某供述,“‘贴票’后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产生强烈的幻觉。”“药劲儿过了会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严重时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记者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目前,司法机关已办结此案。经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并经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

2018年12月,被告人王某某向被告人沈某某贩卖毒品“邮票”125片。后者又向被告人孙某某贩卖毒品“邮票”20片。

2019年1月9日,佳佳向被告人杨某约购毒品“邮票”2片。当日,被告人孙某某将“邮票”2片交付佳佳。

▲新型毒品“邮票” 

经鉴定,从“邮票”中检出麦角酰二乙胺成分。经称重,2片“邮票”净重共计0.03克。最终,四名被告人均到案,部分毒品已起获并收缴。

经审理,法院认定王某某、沈某某等四人贩卖毒品罪罪名成立,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至十一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判处罚金。

境外流入、皮肤吸收、专门盯准青少年

“邮票”怎样流入国内?危害多大?利益链几何?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从本案情况看,是由外国人携带入境,随后在国内传播。”曹警官介绍,2017年以后,本案被告王某某去云南大理工作,在一家酒吧里认识了外国人马克(音译)。觥筹交错间,王某某接过了马克递来的“邮票”,这次结识为其以后的贩毒提供了“第一手”货源。“据供述,马克是从境外携带瓶装麦角酰二乙胺入境。”

“精准指向青少年这一目标群体定价,层层售卖谋取暴利。”王欣恺告诉记者,以本案为例,是由外籍人士携带入境,最初为50毫升瓶装无色无味的麦角酰二乙胺。然后再通过纸片等载体喷洒形成“邮票”。一片邮票的初始价格为人民币80元,层层转卖最终售价为250元一片。“这个价目标群体为青少年。”

▲新型毒品“邮票” 

长期从事禁毒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文君告诉记者,与传统毒品不同的是,新型毒品“邮票”贴上皮肤就能被吸收。此外,同等剂量的麦角酰二乙胺放进饮料和水中与贴在舌下具有同样效果,且难以觉察。

警惕新型毒品“伪装化”蔓延

“邮票”“茶叶”“上头烟”“棒棒糖”……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型毒品正在悄然“伪装化”传播蔓延,亟待引起关注。

王欣恺介绍,一些“邮票”毒贩专挑“音乐节”、酒吧等下手,部分年轻人放松警惕,轻信“邮票”不是毒品,只是一种吃了能让人兴奋的“小玩意儿”,误以为尝尝没事,不会上瘾。李文君坦言,实际上,“邮票”的原材料麦角酰二乙胺是被国家列为严格管制的精神药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曹警官告诉记者,一些违法分子将尚未列入毒品管制目录但和毒品结构相似、具有同等致幻效应的化学制剂喷洒在茶叶或其它食品上,在微信朋友圈售卖,利用时间差售卖毒品。

“开展‘邮票’检测并不难。只要将新型毒品的相关特征、成分等信息纳入检测范围,即可现场快速识别和检测,有助于一线缉毒警察准确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李文君说。

“一旦吸食毒品,早晚会被发现、惩戒。”曹警官提醒广大青少年,珍惜宝贵青春,一定远离毒品。


来源:新华社(记者:熊琳、侠克)

推荐阅读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