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雨绸缪!全球低通胀或将迎来“拐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观中国 Author 蔡清福 黎晨





导读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短期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也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轨迹产生了影响。各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20多年来的持续低通胀环境或将扭转。在政府债务负担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央行难以同时应对通胀风险并控制公共债务利息成本。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未来全球经济将越来越难以抵御结构性通胀的压力。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需提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作   者


蔡清福

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兼职教授


黎晨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礼任助理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带来了公共卫生的灾难,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也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轨迹产生了影响。各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

//

压力

//

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方面是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过去20多年来,世界已经习惯了低通胀或通缩环境,但现在有迹象表明,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一个转折点,走向新一轮的结构性通胀。从钢铁和铜到玉米和木材,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大幅上涨,其中一些关键价格涨幅迄今已超过30%。制造商将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也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今年4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上涨了4.2%,高于普遍预期的3.6%。除开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率上升3.0%,也高于市场普遍预估的2.3%。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则同比上涨6.2%。图片来源:中国日报当前通胀的直接原因是需求的恢复与供应链扰乱之间的矛盾。虽然各国已经陆续开始重启经济,但从大宗商品到半导体芯片,许多行业仍面临严重短缺和供应方面的问题。新兴市场经济体受疫情困扰的时间越长,供应链问题持续的时间就会越久,而这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解决。

//

趋势

//

目前的物价上涨究竟是暂时的,还是会演变为更持久的结构性通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争议。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依然严重。发达国家虽已重启经济,但需求的恢复尚未有效转化为就业。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4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增长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仅为26.6万,低于预期的100万;美国失业率升至6.1%,高于预期的5.8%。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疫苗接种和经济复苏进展依然缓慢,不确定性大,形势更为严峻。另一方面,一些预警信号表明,即使在增长乏力的环境下,未来通胀压力也可能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过去一年,美国经济中持有的流动性货币资产大幅增加。位于纽约的金融稳定中心数据显示,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以 Divisia M4 月度数据测量,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超过22%。这种货币供应量连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很可能会产生显著的通胀后果。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此外,实体经济的长期趋势也在向结构性通胀转变。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 (Charles Goodhart) 指出,过去20多来年来,人口结构和全球化因素帮助缓解和吸收了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通胀后果,但如今这些因素正在发生逆转。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将越来越难以抵御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的影响。

//

风险

//

政策制定者可能低估了结构性通胀的风险,但更重要的是,发达经济体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空间有限。在公共债务负担日益沉重的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如何能在应对通胀风险的同时,将利息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以便政府能够偿还债务呢?美国总统拜登最近宣布了一项规模高达6万亿美元的预算案,计划在未来10年增加对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投资。该计划规模宏大,如果顺利实施,将对美国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将进一步增加美国的公共债务负担。美国预算赤字预计将在2021财年达到3.67万亿美元;到2022财年,美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预计将达到111.8%,到2031年将达到117%。这将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利率的正常化构成约束。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未来的结构性通胀可能会比政策制定者的预期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这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山雨欲来风满楼”,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和利率风险已经给市场的繁荣蒙上了阴影。美联储维持宽松的时间越长,资本市场就越容易受到通胀担忧的影响。即使美联储继续保持其超宽松的政策立场,市场也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有耐心,而会通过更剧烈的市场波动来重新发挥一些纪律性作用。而如果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最终发生逆转,那么所有资产类别的估值都必将重新调整。新兴市场的货币和资产类别可能会首当其冲,给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带来挑战。虽然风险不会马上到来,但未雨绸缪,提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考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旗下“观中国”公众号)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