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纪录片《邬达克》发布一条“寻人启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演艺 Author 孙佳音
一位70多年前就离开了上海的欧洲人,为什么会成为今天上海的城市印记之一?
他和他的时代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关联?他和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几年来,纪录片《邬达克》的主创团队曾无数次追问。邬达克
昨天,上海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建筑可阅读”画信展开幕暨历史人文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在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举行。
纪录片总导演陈庆携主创团队郑重发布“寻人启事”,邀请上海市民,一起来回答这些历史和时代留给这座城市的问题。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
寻人启事
五年酝酿、三度远赴欧洲调研、寻访,两年策划,很高兴,今天,我们的纪录片终于开机了。
陈庆介绍说,邬达克是纪录片《邬达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引子,
引出两次世界大战的缝隙里,东西方文明的互鉴和融通;引出一个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彼此辉映的时代;引出不同时代人们共通的情感和悲欢。
邬达克之所以来到上海的时代背景
纪录片《邬达克》学术顾问、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说,邬达克以他的文化自觉,为上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也是幸运的,遇到了上海这座城市、这片热土,邬达克是谈论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但形成今天上海建筑文化的实际上有一批人。是上海的包容和开放,让它成为全世界建筑师的舞台。
很多外国朋友问我,邬达克到底是哪国人?我说,这不重要,关键他是上海人。
邬达克在圆明园路自己的办公室
邬达克旧居 / ©陈梦泽
如果,您恰好曾经在邬达克设计的洋房和公寓中居住过;如果,您的祖辈恰好参与过与邬达克同时代老建筑的设计和营造;如果,你恰好听说过那些遥远尘封的往事,无论有关克利洋行、公和洋行、邬达克打样行、馥记营造厂……还是有关‘孤岛’中的犹太人、‘译意风’小姐……如果,您的家里,恰好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影像和图片,那么,请联系我们。
就地取材
无疑,同时开幕的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和2015年以来过往的每一届“文化月”都是这部纪录片极好的素材。
2015年深秋
2016年
2016年,“爱屋·及邬——纪念邬达克绘画雕塑邀请展”温暖了这幢英国都铎风格的乡村别墅和上海的初冬;
后来几年
“此处是吾乡”城市记忆与乡愁摄影邀请展、“城市记忆艺术展”、“当3D遇上邬达克建筑”影像展陆续在里举办。去年的展览现场
昨天,邬达克旧居又被“建筑可阅读”画信展的87幅作品填塞得满满当当。
同时,今年文化月还开发了依托区块链技术的NFT纪念艺术品,让科技助力城市历史文化的更大传承、更广传播。
刘素华
记者手记|建筑不仅是用来打卡的
七年前,在第一届邬达克建筑文化月揭幕前,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刘素华很担心。
她担心第二天来的市民不够多,担心邬达克旧居会冷冷清清。
最近三五年,刘素华在每一场活动发布前,也很担心。
她担心热情的市民,会因为抢不到讲座、论坛的门票而感到失落,担心他们组织的活动没办法完全满足市民品读、探究城市建筑的热忱。
小朋友描绘邬达克建筑
毫无疑问,阅读上海、阅读上海历史建筑,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时尚风潮。
甚至,从晌午到日落,武康大楼门前,几乎很难等到一个空寂的取景位置。不过,他特别郑重地说:
建筑不仅是用来‘打卡’的,更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与精神的家园。不光是舞台的布置,更是生活的场景。
大光明电影院 / ©周馨
让它们从照片中走出来。新的故事不断发生、延续,成为城市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座城市的建筑文脉,才能永续。
为留住身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