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物多样性竟成“诅咒”,环保与发展如何平衡?|观中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观中国 Author 谢屹





导读

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普遍面临的挑战。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大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动能不足。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精准扶贫,寻找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解决制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进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作者:谢屹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冲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普遍面临的挑战,影响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位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社区,大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能不足,加之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它们往往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怪圈中,形成难以摆脱的“生物多样性诅咒”。

2021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通过了“昆明宣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迈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进水平及能力不断提升,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度持续增长,当地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正在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实行最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织密自然保护网络体系。迄今,中国已建立超过1万处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8%;涵盖了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群类,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中国付出的努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寻找新动能,构建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利益公平格局,使社区人口共同分享自然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收益。通过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生产组织形式,支持当地社区创新自然资源利用类型、方式和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自然资源无序、过度和低效利用对自然保护的威胁,形成基于自然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绿色经济业态,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例如,贵州省龙里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也曾是国家贫困县。该县通过发展刺梨产业,打造由种植、加工、旅游观光组成的全产业链,带动全县7100名贫困人口脱贫,改变了原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对自然保护不利局面,实现了全民共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二,实行政府主导下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政策联动,解决制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进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通过精准扶贫产业政策,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当地人口劳动技能,发展观光和体验农业、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新型生产活动,推动产品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支持当地人口提高经营性收入。通过精准扶贫政策与自然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为贫困人口提供生态工程建设和管护就业机会,参与森林抚育、天然林管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巡护,实现工资性收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补助标准,提高当地人口的政策性收入。此外,通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兜底,将缺乏劳动力的当地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发挥市场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中的主体作用,使得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活动得以提质增效,社区人口实现增收致富,并形成社区发展反哺自然保护的有利格局。

陕西省洋县是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被誉为“世界天然物种基因库”,也一度是国家贫困县。1981年,洋县发现了一窝7只朱鹮,这是在日本等国宣告该物种“灭绝”后全球仅有的一个种群。作为与人类高度伴生的物种,朱鹮以当地人口的冬水稻田作为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为避免水稻种植使用的农药化肥影响朱鹮繁殖与种群恢复,当地联合大米加工和销售企业、种植农户和自然保护机构,共同发展绿色大米产品,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和提高土壤肥力,弥补了产量下降导致的收入下降,并围绕观鸟开展农家乐和民宿游,使得当地农户收入快速增长,朱鹮种群数量得以持续扩大,摆脱了灭绝危险,成为全球保护濒危物种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四,提升全体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自然保护参与意愿,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方式和形式,集合全社会力量,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进注入新动能,解决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的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

无论是地处中国东北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西北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还是东南的武夷山国家公园,都有一批社会公众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国家公园的科普宣传、巡护监测,以及支持社区发展等工作中来,成为专业人才队伍的有力补充。

云南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象在中国的唯一分布地区。为支持亚洲象栖息地质量提升,保护组织通过网络平台发起了面向公众的资金募集专项计划,实际募集资金远超预期,发挥了公众在自然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以上努力,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地方经济实现了同步、稳步增长。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旗下“观中国”公众号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