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西学者:深陷“零和”陷阱的美国,听不懂“双赢”|观中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观中国 Author M.C. Pires






导读

多年来,“零和博弈”的逻辑深深影响了美国政界,令其坚信不可能存在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并将自身的战略意图和偏见归咎于他人。因此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对其构成“威胁”,甚至部分学者指出中美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然而事实上,中国从不谋求霸权,美国必须摒弃零和思维,同中国一道构建健康的两国关系。


作者:Marcos Cordeiro Pires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地访问中国。今年时值尼克松访华50周年,恰是反思当前中美关系的重要契机。那次访问在全世界引发强烈反响,不仅改变了冷战的进程,还推动了中国融入国际体系。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也为美国企业进入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打开了大门。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美关系长期处于冲突与合作并存的状态,尽管存在分歧,但尊重与合作一直是中美双边关系的主基调。然而近年来,中美冲突加剧。2011年奥巴马政府宣布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彰显其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加大了遏制中国的力度,发起中美贸易战,并对华为等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特朗普的继任者拜登也与此前预期不同,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的制裁力度。中美关系不但没有走向缓和,反而进一步恶化。50年来,中国已经摆脱了欠发达的桎梏。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一直以来,美国视自己为世界领袖、超级大国。而如今,中美关系已从不对等走向平等,当前国际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也已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一情况出乎美国意料,“威胁”到了其霸权地位。然而,正如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说,“在世界事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对实力不会保持不变,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社会的技术发展及组织变革不同,导致这些变化对一个社会有利而对另一个则不利。”足见国际形势是动态而多变的。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美之间竞争加剧,在国际关系领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的对抗无法避免。甚至早在所谓的“重返亚洲”战略实施之前,美国保守派政治学家就已经暗示,中美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以上观点认为,国际关系建立在“零和博弈”的基础之上,即一国的发展必然导致另一国地位的下降。该逻辑深深植根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种主要流派——现实主义。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在他看来,任何国家的最终目的都是生存,其国家权力必须用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对于这一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流思想,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在《国家与市场》一书中写道:“首先我认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文献过多地被美国学术界所主导,因此其中渗透了许多隐性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基于美国经验或美国国家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假设。”而关于大国之间冲突不可避免的理论就是从这个假设出发的。

图片来源:新华社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在其著作《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中,含蓄地指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零和游戏”。在书中,他将15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归结为一种守成国与崛起国在争夺霸权的背景下的行为模式。在此模式下发生的16个崛起国取代守成国的案例中,有12个最终爆发战争。因此,如今中美之间极有可能爆发战争。然而,在该书的第四部分中,艾利森试图为避免冲突寻找依据。由于中美都拥有战略核武器,因此两国交战不会有赢家:“……如果中美之间爆发战争,核武器库全部出动,那么两国都将从地图上消失。因此,唯有避免此类战争发生,才符合两国重大利益。同时两国必须相互妥协、相互制约,才能阻止这种双方都不肯让步,骑虎难下的‘懦夫博弈’局面再度发生。”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美国政府和西方分析人士的思维模式受困于“零和博弈”思想。他们认为国际关系中不存在互利共赢,也不能接受同他国携手合作。因此,在2010年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方提出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而美方却对这一主张不以为然。在过去10年里,“零和博弈”的观点塑造了西方外交政策制定者的好战心态,并促使其将自身的战略意图和偏见归咎于他人。中国不像美国那样赋予自己“传播文明的使命”,也从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更没有官方宗教——总之,中国从不谋求霸权。只有构建健康的中美关系,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和平、繁荣、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环境。为此,美国必须抛弃零和思维,拥抱互利共赢。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旗下“观中国”公众号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