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学者:多边主义离不开中国 西方国家应更好与中国打交道

英国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全球政策研究所国际经济学教授宝拉·苏巴奇(Paola Subacchi)近日在报业辛迪加网站刊文称,世界秩序正面临着持久分裂的危险,这种结果极不可取。

如果各国只跟采取相同方式看待世界的国家交往,那么全球体制架构如何生存?如果西方连中国这样的大国都要“排除”在多边协议之外,中国除了采取替代性措施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文章说,如何更好地与中国打交道,要基于如下三大关键因素:

第一,多边主义离不开中国。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拥有全球最大的金融体系之一,其资产占GDP的近470%。中国的国民储蓄总额(约相当于GDP的45%)也同样庞大。

第二,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贷款国,向多边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资金——不仅仅是那些由西方建立和领导的机构。中国已经在国际金融架构中承担起重要的角色,既是机构的成员,也是机构的建设者。

近年来,中国率先创建了两家新的区域性多边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架构的有益补充,证明中国可以领导并作为发展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成为一个现行体系“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一直“辜负了”中国。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内的投票权为6.1%,略低于日本的6.2%,远低于美国的16.5%。三个国家在世界银行的份额分别是5.4%、7.28%和15.5%。这显然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不相称,但两家机构改革的步伐却一直相当缓慢,尤其是遭到了美国的阻挠。

第三个塑造西方对华政策的考虑因素则是最棘手的:中国的制度与七国集团(G7)成员国不同。

需要承认,要协调一些冲突的观点、意识形态和利益并非易事。但是,与西方媒体的普遍说法相反,几十年来西方与中国的合作一直是常态。

七国集团成员国应专注于确定误解和分歧风险较低的共同利益领域,并把握住任何可能存在的合作机会。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尤其是气候融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此外,中国其实一直在各类经济和金融问题上与西方开展建设性接触。

文章最后说,西方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应该尝试在具体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对话和政策合作。如果七国集团领导人决意要将所谓“核心价值”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础,那只会导致中国和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层面各走各路,对双方都有害无利。


来源:中国日报网(编辑:齐磊 刘世东)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