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行专家:全球复苏之路变窄,需要采取果断行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Author Kose&Vashakmadze






导读

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预计全球增长将大幅放缓,低增长、高通胀局面出现的可能性上升。必须在全球和国家层面采取果断行动,谨慎调整政策,设计可信的宏观经济框架,避免扭曲性政策,以促进增长,化解风险。





作   者


M. Ayhan Kose

世界银行预测局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Ekaterine T. Vashakmadze

世界银行预测局高级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正在一片未知的水域航行,继续面临一系列可能引发动荡的冲击。继两年多的新冠疫情之后,乌克兰战争及其在世界范围造成的影响加剧了全球增长下滑。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做出全面果断的政策应对,以促进增长,化解全球经济面临的多重风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在从衰退过渡到初步复苏之后,世界经济预计将经历8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减速。全球增长预计将从2021年的5.7%降至2022年的2.9%,大大低于1月份预期的4.1%。由于乌克兰战争扰乱了经济活动、投资和贸易,同时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逐步释放完毕,再加上财政和货币宽松政策退出,预计2023-2024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大体维持这一增长速度。发达经济体今年的增速预计将从2021年的5.1%大幅下降至2.6%。预计2023年将进一步放缓至2.2%,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支持会进一步退出。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将大体减半,从2021年的6.6%降到3.4%,远低于2011-2019年期间4.8%的年均增长率。70%的新兴经济体今年的增长预期已被下调,其中包括了大多数大宗商品进口国和八成低收入国家。图片来源:中国日报全球前景面临各种相互关联的下行风险。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可能进一步扰乱经济活动,带来政策不确定性。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还会造成全球贸易、投资和金融体系的碎片化。新冠疫情和乌克兰战争造成的供应中断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粮食短缺可能进一步恶化,并引发社会动荡,而如果新冠病毒出现毒性更强的新变种,则会进一步扰乱经济活动。更多负面冲击将使全球经济有更大可能进入一个低增长、高通胀的时期。上世纪70年代,为了走出这种“滞胀”,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大幅提高利率,从而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和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在三个关键方面与70年代类似:一是供给侧受到的持续干扰加剧通胀,而此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增长前景减弱;三是发达经济体抑制通胀所需的货币政策紧缩,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很大影响。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当前的全球环境也与70年代有所不同。例如,大宗商品价格的百分比涨幅比那时要小;劳动力市场也更加灵活,降低了物价与工资长期螺旋式上升的可能性。此外,现在经济活动的能源强度已经比70年代大幅下降,这使全球经济能够更好地抵御能源供给冲击。更重要的是,与70年代不同,现在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市场的央行都承担着稳定物价的明确使命,并在过去30年中建立了实现通胀目标的可信记录。由于货币政策框架的改进,现在长期通胀预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受到通胀急剧变动的影响。图片来源:中国日报尽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更轻,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也无法独善其身。预计该地区2022年增速将放缓至4.4%,比1月的预测下调0.7个百分点。在一些高度依赖粮食和能源进口的国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其通货膨胀上升、经常账户赤字扩大。同时,中国经济因疫情复发而受到打击,由此造成的供应链中断和进口需求减弱,导致整个地区贸易流动放缓。外部融资条件收紧,而随着美国以快于预期的速度收缩货币政策,风险溢价有所上升。预计2023-2024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将稳定在5.2%,但很多国家仍不能完全实现复苏。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这种黯淡的背景下,通往持续复苏的道路正变得越来越窄,必须在全球和国家层面采取果断的政策行动。这要求全球共同努力,减少对受乌克兰战争影响人员的伤害,缓解石油和食品价格飙升造成的冲击,加快债务减免,扩大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同时,各国还需要避免采取价格管制和出口禁令等扭曲性政策,这些政策可能会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为加剧。在通胀上升、增长放缓、金融条件趋紧和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的严峻形势下,政府需要重新确定优先支出事项,更有针对性地向弱势群体提供救助。这条狭窄的复苏之路是对全球经济韧性的又一次考验。迅速落实上述政策行动实为不易,但推迟采取必要措施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政策制定者需要立即行动,谨慎调整政策,设计可信的宏观经济框架,明确传达计划实施的措施。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注明: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