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源危机:欧盟“对自己的肺开枪”,受伤的不止它自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Author 赵俊杰
导读
由于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和复杂化,加之欧盟自身能源体系的脆弱性,欧洲今年6月出现能源危机并持续至今。它扰乱了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考验着欧盟政治团结和纾困能力,也对中欧经贸合作产生直接影响。作者:赵俊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和复杂化,欧洲在今年6月出现能源危机。目前这场危机还在发酵,给欧洲经济和社会造成较大冲击。欧洲能源危机不仅考验欧盟政治团结和纾困能力,也对中欧经贸合作产生直接影响。
内外因素叠加
欧洲能源体系的脆弱性是引发其能源危机的内因。具体表现为:一、能源资源先天短缺。欧洲化石能源储量很低,2020年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仅占全球总储量的0.8%、1.7%和12.8%,三大能源进口依存度高达71%、60%和41%。二、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2021年欧洲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分别占比33%、25%和12%,合计占比70%,剩余30%为可再生能源、核电和水电。欧洲能源消费的70%要依赖进口。三、对俄罗斯能源的依存度很高。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石油、天然气、煤炭从俄罗斯进口占比分别高达29%、48%和50%。
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和欧盟对俄采取强硬制裁措施是欧洲能源危机的外因。俄乌冲突导致大部分欧洲国家与俄罗斯交恶,尤其是欧盟牵头对俄实施的多轮制裁和“俄油禁令”,强制拆散欧俄密切的能源共同体,导致俄罗斯大大减少输欧天然气,最终引发欧洲能源危机。
欧洲能源危机给欧洲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指出,欧洲能源危机给欧洲国家开出的“账单”高达近5000亿欧元,其中欧盟27国政府拨付3140亿欧元,英国政府拨付1780亿欧元,用于缓解能源危机对本国企业和民众产生的负面影响。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估算,能源危机使德国经济今年损失640亿欧元,2021年至2023年总损失将达1100亿欧元。英国普通家庭能源账单今年可达4420英镑,是去年的三倍。
考验政治团结表面上,欧盟尚能采取一致行动,但内部分歧和矛盾日益显现。首先,欧盟两大国法国和德国应对能源危机的态度和做法明显不同。在10月召开的欧盟秋季峰会上,法国、希腊和意大利等国主张限制俄罗斯天然气价格,但却遭到德国及荷兰等国的反对。而德国政府出台2000亿欧元补贴政策,也引发包括法国在内的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反对。其次,匈牙利和捷克等一些中东欧国家,在欧盟发起对俄能源制裁的动议中,不时与欧盟唱对台戏,向欧盟提出特殊要求。匈牙利多次在欧盟对俄制裁表决时投下反对票,欧尔班总理强调这种制裁是“对自己的肺开枪”,只会损害欧洲经济。而波兰政府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宣布实施“欧洲最激进的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前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赖。此举把法德等欧盟国家逼上梁山,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再次,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加剧欧盟国家内讧,电力市场改革成为矛盾的焦点。西班牙提议退出欧盟共同电价机制,制定本国的电力定价体系,法国、捷克和希腊等国对此表示支持,但却遭到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九国联合反对。
在欧洲经济衰退、能源危机爆发和民主政治失灵之际,欧盟的政治团结并不牢固。实际上,围绕欧洲难民分摊、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转型等议题,近年来欧盟成员国之间争吵不休、分歧明显。如今能源危机给各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伤害,无疑会助长欧洲极右翼民粹主义思潮泛滥,绝大多数国家在应对能源危机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核心利益,而不是欧盟的整体利益。
挑战纾困能力欧洲能源危机使得欧洲碳中和进程受挫,能源转型让位于能源安全。为应对能源危机,欧盟委员会采取了增加天然气储量、提倡节能、寻找俄罗斯天然气替代品等一系列措施,把维护欧洲能源安全作为当务之急。尽管欧盟维护自身能源安全的决心很大,措施也有一定效果,但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短板。第一,欧洲“补气”难度大,特别是北溪1号和2号天然气管道中断后,短期内很难提高液化天然气输欧量。其二,即便欧盟天然气储存量达到100%,也仅能满足欧洲冬季高峰取暖需求,余下需求将不得不从俄罗斯以外国家进口。其三,欧洲超92%的能耗集中于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个工业国,它们受能源危机的影响最大,关键时刻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有可能促使欧洲更加“破碎”。
欧洲能源危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产生了影响。
首先,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双边供应链出现问题,对双边贸易构成一定障碍。2022年前三季度,中德双边贸易额同比仅增长0.9%,约1629亿欧元,其中中国自德国进口额下降6.1%。德国制造业深受能源短缺困扰,停工停产状态对中国相关产业也会造成影响。
其次,欧洲能源危机的外溢效应还会抬高国际能源价格,使中欧在全球能源市场成为竞争者。
但另一方面,欧洲能源危机迫使一些工业国向中国转产,进一步密切了双边经济关系。最典型的要数德国,今年德国向中国转移有机化学、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四大类产品的生产,给中国带来巨大商机。
此外,欧洲能源危机也给中国能源小家电出口欧洲带来机遇。今年1至7月,中国输欧电热毯同比增长97%,电暖器同比增长23%。中国生产的空气源热泵、暖手器、取暖器及热水袋等商品,也成为中欧班列搭载的畅销产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公众号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