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常外“毒地”事件:如何维护政法机关公信力?

2016-05-12 钟杏梅 牛佳宇 法制网舆情中心
综 述
4月17日,央视报道披露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后,舆情迅速被引爆。之后,当地警方被曝阻止学生家长上访引发质疑,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工作人员及代理律师向常州市中院递交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材料也引发较高关注。

在此类引发全国聚焦的公共安全事件中,尽管校方和当地政府是首要舆情主体,但涉事警方及法院的一言一行也受到当事人和媒体的极大关注。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立足政法角度,梳理舆情发展脉络,为政法机关处置此类舆情提供建议,从而规避风险,更好地维护政法机关公信力。


事件回顾
1
自媒体平台爆料 涉警舆情现苗头
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早在今年1月就已在网络上发酵。1月12日,常州当地论坛“化龙巷”有网民爆料常外多名学生身体在搬至新校区(距离曾建化工厂被严重污染的常隆地块仅一条马路之隔)后出现异常反应,家长为此在常州新北区政府门口集体上访,并拉横幅、举标语。网帖还称“公安局来了一大批特警,有人举着喇叭说家长们是在非法聚集,要求家长离开,未果,一声令下,特勤人员们扑上去把家长们手中的横幅、标语夺走了”。
另据网易《路标》栏目发文称,1月15日,家长代表向学校提出搬迁要求,上千名家长聚集在校门口声援,特警出动维持秩序。诸多网民也在微博、贴吧爆料此事,百度贴吧“李毅吧”有网民发出老人倒地的照片并称是被警察推倒;部分当地网民通过“#常外求救#”新浪微博话题,直播当日特警出动把守校门的场面,“警察来了,谁能帮帮我们”等声音促使无助情绪不断蔓延。

2
央视报道引聚焦 舆情引爆不断升温
4月17日,央视调查报道《不该建的学校》促使原本仅在自媒体中发酵的常外“毒地”事件舆情被引爆,校方、市政府等有关部门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紧接着,校方发公开信指责央视报道存在硬伤、常州市政府作出与报道反差极大的回应等备受舆论诟病,而这些反差也推动舆论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这一阶段,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政府、学校方面,涉警舆情仍以“特警维稳”的旧帖文、博文被网民不断发掘并转发扩散为主。

3
家属被传唤拘留 舆情矛头直指警方
4月20日,网易微信公号“路标”独家发文《“毒校园”家长被警告:不要“惹事”上访》,披露学生家长就污染问题上访过程中,多次遭遇相关部门阻拦,被告知“不要惹事”;个别家长遭遇被有关部门传唤询问、短期拘留的经历;某家长收到常州市公安局新北分局的传唤,理由是“煽动、策划非法集会、示威”。文章称,对被要求“噤声”的情况,家长多表示不解与愤怒。该文跟帖近3.5万余条,大部分网民认为“警方维稳剥夺了公民的权利,质疑法律未能有效保护公民的正常诉求”。

4
公益诉讼引热议 后续举措受关注
4月29日,财新网报道称,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正式向常州地方政府递交了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材料,要求曾位于“毒地”上的三家化工企业承担环境侵权的法律责任。对此,有网民认为起诉化工厂是“捏软柿子”,质疑政府、环保局严重失职,应当追责。有网民如认证为某律所合伙人的“@廖睿”则追问“法院立不立案是一个大问题。从法院面对难题的一般处置办法来看,常州市中院不立案、不答复的可能性极大。”

在常外“毒地”事件中,警方、法院先后成为媒体报道对象,网民对二者的态度也偏向负面。截至5月9日,常外“毒地”事件舆情有所降温,但家长维权、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等仍可能在政法领域触发舆情,值得高度警惕。


舆情解析
1
权威媒体介入导致舆情引爆
央视报道是舆情被引爆的重要节点。经央视报道后,上百名学生身体异常反应、学校选址距原化工厂污染土地仅百米等细节,迅速促使常外“毒地”事件由区域性事件转变为全国性公共安全事件,一时间公众愤怒与恐慌的情绪被点燃。

由于涉事部门众多,且全链条失守,政府、学校乃至当地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成为舆论抨击对象,而当地政法机关也未能幸免。

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观察,央视报道引发舆论聚焦后,有微博网民挖掘出1月份的旧帖文、博文再次进行转发扩散,文中“野蛮执法”、“特警镇压”等字眼吸引着公众眼球,助使原文传播量成倍增长。

2
自媒体维权加速网媒跟进报道
自2015年底家长发现常外“毒地”致学生不适开始,陆续有家长向校方和市政府投诉。而常州当地媒体一度只是市政府的传声筒,无视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于是家长开始选择在微信、微博、论坛、贴吧上发声维权。

此时,自媒体不仅成为当事人维权渠道,也成为网络媒体联系当事人、跟进事件报道的有利途径。在梳理舆情发展脉络时,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发现:4月18日18时许,有网民“@羽畅M”以网易新闻记者的名义通过微博评论要求采访直播家长聚集维权情况;4月20日,网易微信公号“路标”发文质疑警方传唤、拘留学生家长。

可见,在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家长诉求未得到妥善处置时,自媒体平台不仅成为当事人维权的主渠道,也大大减小了媒体接触涉事者的难度,加快了媒体跟进报道的速度。

3
内外因共同作用 涉警舆情受裹挟
此次常外“毒地”事件中涉警负面舆情主要是由特警出动维稳的敏感实情所引发,而“特警出动”本身就是舆情引爆点,其所呈现的队伍规模之大、装备之齐整等显性因素必然会引发公众警惕与好奇。

发帖追问事件真相的网民,也从侧面推动舆情发展,甚至在网民信息传播过程中滋生谣言。如在常州本地论坛“化龙巷”中有网民发帖《这么多人聚集在市政府门口,还有好多警察,发生了什么》,配图中群众聚集和特警林立的场面立即引发围观,后续甚至有网民发出老人倒地的图片称是警察推倒。尽管后续有知情网民进行解释,但仍对警察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大部分网民深知特警出动是受政府调配,随着抨击政府的负面声音激增,涉警负面评论裹挟其中,如“特警防家长如同防恐怖分子”等言论随之出现。


分析师建议
就个案而言,常州当地政法机关相关舆情并未引发舆论大规模质疑。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主要结合此次事件,指出此类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舆情风险点,并提出应对建议,以供参考。

1. 
加强舆情监测 及时澄清谣言此类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应当尽量前置,尤其要加强社交媒体负面舆情监测,发现负面舆情露头应及时予以回应、澄清谣言,避免在媒体介入后陷于被动。
本案例中,舆情最初曝光于论坛、微博等自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滋生不实信息,如贴吧、微博平台上都有网民爆料警方对家长进行殴打,并配有老人倒地的照片,但后续网民跟帖中指出并非警方所为。两种声音交叉使事实真相更加迷离,而涉事警方的未予澄清,令公信力受损。
2. 
提高危机意识 警惕舆情风险几乎所有引发全国聚焦的舆情事件,随着事态的发展,都会涉及到执法机关。因此,执法机关必须提高舆情危机意识,及时作出快速反应。
本案例中,网易微信公号“路标”涉警报道的起源是微博话题的旧博文,经记者核实并采访涉事家长后媒体议程设置指向公安机关。
3. 
纾解对立情绪 做好应对预案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维权当事人与公权部门的对立、网民对特警出动的惯性质疑等,都是滋生舆情的土壤,纾解对立情绪、做好应对预案尤为重要。
具体到本案例中,舆情风险升级后,涉事公安机关在与家长接触中需保持克制与理性,面对家长维权,以疏导为主,弱化对立情绪;面对公众质疑则可从保护维权群体生命财产安全等角度进行澄清,解释依法处置的相关具体规定,以体现公安机关应尽之责。
对于涉事法院而言,相关公益诉讼案件办理需严格依法进行,并提前做好舆论引导预案,向公众充分释法说理,赢得公众理解支持。



作者:钟杏梅、牛佳宇(实习生)

编辑:李佳慧、李思明


长按下图订阅“法制网舆情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