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舆说】汉东“一一六”大风厂拆迁事件舆情分析

2017-04-11 小舆 法制网舆情中心

四月以来,被爆炒的雄安新区热度有所下降,反倒是《人民的名义》火遍了大江南北!“达康书记”不仅上了热搜,还出了各式各样的表情包,妥妥的新一代网红啊!《人民的名义》俨然成为一个现象级影视剧,也成了微信公号蹭热点的首选。


小舆倒不全是蹭热点,而是一心想科普!尤其对于“一一六”这样的群体性事件,作为舆情工作者,还真不能光是看热闹。


这些年来,抗议PX项目、核项目、建垃圾场,拆迁纠纷、城管小贩纠纷,甚至交通事故、高考“减招”等,都曾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远有10年前的“厦门PX事件”、9年前的“贵州瓮安事件”、6年前的“广东乌坎事件”, 近有去年的“江苏高考减招事件”和“连云港反核事件”。所以,当小舆看到《人民的名义》里“一一六”事件时,忍不住想聊聊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有关知识!


解决利益诉求是关键

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多种多样,最关键的一个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的工人们自发护厂为的是维护自己的股权,他们认为拆掉工厂就失去了与政府、与工厂、与山水集团谈判的筹码。而现实中PX项目、核项目、高考“减招”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源于公众对自身权益将受到侵犯的极度恐慌。因此,处置群体性事件关键是要解决权益问题。这一点,老检察官陈岩石说得很清楚。


假警察消解公信力须严惩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公安机关应当作为公正中立的第三方,对冲突两方的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惩处。而现实中,群众往往把出动的警察、特警都当成了站在拆迁一方的“帮凶”。“一一六”事件中,假警察竟然开着真警车两次到大风厂门口“耀武扬威”,这种恶劣行为加剧了群众对警方的不信任。这直接导致失火后真正的公安民警到现场维持秩序时被工人们拒之门外,大家都以为真警察是去救假警察的,绝不放行。

公信力缺失是舆情应对的最大阻碍。然而,大多数公权部门一把手却往往只关心头顶上的乌纱帽。目光短浅导致他们总是隔岸观火、泰然自若。剧中,公安局长赵东来那句“都是假警察”好像还挺自豪,有一种“反正错不在我”的事不关己,浑然不觉假警察伤害的是自己的公信力。直到着了火,事儿闹大了,才着急忙慌地发现“群众不相信我们”。所以,  千万别觉得公信力虚,它可是“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里的人心。


借威望人士搭建沟通桥梁

群体性事件中,要把情绪化、非理性的“乌合之众”拉回可沟通的正常状态,需要一个权威的第三方。当公安机关无法承担起这一角色时,可尝试寻找群众信任、拥护的威望人士出面,在冲突双方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人民的名义》中,退休老检察官陈岩石在“一一六”事件中担任了这一重要角色,稳住了护厂工人的情绪,还劝阻达康书记执行公安厅长祁同伟连夜拆迁的建议。看这一段时,小舆真是紧张焦虑,这要真连夜一拆,那估计事态的恶劣程度就远不止受伤38人了。

现实中,不是没有陈岩石这样的威望人士,但关键时刻能不能及时到场是未知数。如果我们的政法机关、政府部门队伍里能培养出越来越多像陈岩石一样深受群众信任的领导、干部、办事人员,那化解群众矛盾将会容易很多。


直播时代更要做好舆情监测

近几年来,舆情行业早不新鲜了,舆情监测服务已成为众多企业、政府的得力助手,然而仍有许多政府部门对此浑然不知。“一一六”事件发生后,舆情传播可是通过手机直播,而不仅是微博、微信了。小舆不得不感概《人民的名义》剧组还真是深谙当前自媒体舆论环境的新变化啊!远在北京的侯亮平都通过直播看到了现场情况,当地的公安厅长祁同伟却仍然毫不知情,反映出部分领导干部对舆情工作的不重视。

去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可明确说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回应、评估机制,对收集到的舆情加强研判,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置”“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如果连信息收集都错失时机,之后的研判、回应每一步都会受到影响。


直播时代,舆情监测比以往更难,视频监测技术也正经历革新,但小舆觉得首先要革新的还是官员们的舆情意识。


破解网络谣言需要的是真相

任何一起突发舆情事件几乎都伴随着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有些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因传受双方的疏漏无意造成,有些则是所谓的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编造。无论如何,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对舆情事件的处置都会产生阻碍,需要引起官方的重视。“一一六”事件中,网上广泛流传有现场视频、图片,网民倾向于相信“有图有真相”,实际上“有图未必是真相”,光是看到警车在,不明真相的群众就会认为是“警察放火强拆”,还有“洛杉矶的小玲”、“巴黎的老周”传播“现场烧死五十多个人”,理智的声音被谣言深深淹没。(题外话:编剧把不实信息和谣言都设定为来自国外,真是用心良苦)

另外,《人民的名义》中,处置“一一六”事件的警察接到网监处的通知,要求阻止群众拍照拍视频,“已经删不过来了”。从官方的角度而言,删帖是遏制不良信息传播扩散的有效手段。但对现场群众和网民而言,他们将删帖看成是官方心虚、想要捂盖子,从而造成越删越火的局面。小舆主张用真相破解谣言,而不是去堵群众的嘴、蒙网民的眼。这一点,省委书记沙瑞金说得很清楚“针对网上的传言和谣言,你们市委市政府要委托权威媒体发声以正视听,不能听之任之”。在去年江苏高考减招群体性事件中,省教育厅厅长的电视讲话、联合高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等等,都是通过权威发声回应质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纳入法治框架解决争议问题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性事件的最终平息不能仅止于聚集群众的疏散。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才是根本。《人民的名义》中,政府给大风厂员工安排法律援助律师、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争议等,都是在试图将争议问题纳入法治框架予以解决。(小舆最近追剧不及时,这大风厂股权问题解决到哪儿了……)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

与大部分的群体性事件相似,“一一六”这样的群体性事件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因此,除了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如何进行处置,更要考虑在其发生之前如何化解矛盾纠纷,否则会给群众造成“不闹大、不解决”的恶劣观感,甚至促使老百姓遇事首先想到以群体性事件给政府施压。

语义分析告诉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说了啥?)点击查看原文


在2015年人民日报刊发的孟建柱署名文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开篇就提出“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并明确“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还表示要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这无不体现了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但在“一一六”事件中,尽管大家都知道大风厂拆迁是个问题,但并没有人在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去深入了解和化解矛盾。


《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拆迁”的桥段可谓真实再现了舆情产生、发展、演进的全过程,俨然一部舆情处置的活教材。伴随着全民观剧的热潮,我们还不只能光看热闹,更希望借此分析能给舆情应对一线的读者以启发与深思。

       Ps: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报告,可写留言告诉我们哦~


作者:小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