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习近平考察中国政法大学 | 舆论热议三大法治话题

2017-05-11 王灿 杨婷婷 法制网舆情中心

编者按: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随之全国各地掀起学习讲话精神的热潮。舆论普遍评论此番讲话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强音,体现出党中央 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对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原貌呈现舆论热议的三大法治话题。


舆情综述



5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对此,媒体纷纷聚焦报道,新华社率先发文突出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对中国青年殷切期待的相关讲话内容。之后,该文被《人民日报》、光明网等多家媒体竞相转载。


5月4日,媒体报道量激增,不同角度、多种形式的延伸报道也开始涌现。如《光明日报》通过引用政法领域专家言论的方式,从“他者”视角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影响;中国青年网通过描写习近平总书记和在场师生表情、动作等细节,生动呈现了考察现场。与此同时,一些微信公众号也积极发声,如“长安剑”以盘点“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二十个金句”的方式,为习近平总书记法大讲话增添了一抹历史纵深感。全方位、多平台的报道点燃了公众讨论的热情,点赞之余舆论场开始出现对依法治国方略、法治建设等问题的讨论。5月5日以后,一些评论文章见诸报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多家重点媒体相继发声,引导舆论转向更深层次的讨论。


伴随着线上舆论热议,形式多样的线下学习活动也在各大机关部委、全国高校间广泛开展。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政法部门纷纷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继媒体多角度延伸报道之后,各部委开展的线下学习活动成功“接力”线上舆论热度,继续助推舆情发展。


截至5月10日12时,相关新闻报道共计5847篇,相关微博达2.4万余条,微信文章1929篇。

舆论观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对舆论场中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发现话题主要集中在“加快法治人才培养”(44.2%)、“全面依法治国”(35.7%)、“繁荣发展法治理论”(20.1%)三个方面。


话题1:加快法治人才培养 


舆论场中,“法治人才培养”话题受到了较多关注。舆论热议“如何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从哪些方面入手能更好培养法治人才”等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从理论指导、道德培育等角度建言献策。


① 培法治中国的人才根基


《人民日报》:中国法学教育要实现“法治领域人才辈出”,首先要正确处理法学教育背景的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其次需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此外还需要处理好法学教育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在未来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越来越多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专业人才。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政法类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基地,意义更是重大。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培养人才


《法制日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只有明确了这一点,高校培养的法治人才才能满足中国法治建设的需要,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赵秉志(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总书记在讲话中勉励我国法治理论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科学甄别、积极借鉴当代西方国家的法治理论,但不要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要做中国理论的创造者,做世界理论的贡献者。总书记讲话阐明了法治理论对法治中国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法治理论的发展完善指明了方向。


③ 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和人文素养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总书记提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法治人才不仅要掌握高水平的法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在未来培养法治人才的过程中,大学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也要强化道德教育,提升法治人才的人文素养。


徐汉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青年一代是中国法治事业的接班人,法学教育必须坚持德法并举,实现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同步提升。


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信念


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学校应重点引导法治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学习法学,首先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要以中国为主,把知识转化为建设法治中国的力量。


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法治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自内心拥护的真诚信仰。


话题2:全面依法治国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法大之行的重要讲话,被舆论解读为再次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性。多个媒体、专家分别结合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来阐述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联系。


 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


《法制日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依法治国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法治建设承载的使命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正在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成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成为解决各种现实矛盾和改革困境的必然选择。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同时代的法律人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校正方向,选准目标,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程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他对中国法治进程基础工作的殷切期望,那就是培养德法兼修、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法治人才,这恰恰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法律文化极具特色、发展所处阶段极具特点的大国建设法治的基石性工作。


 强调法治建设重要作用


黄进(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法治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体现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③ 建立高素质的法治工作者队伍


《南方日报》: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是确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正确、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话题3:繁荣发展法治理论 


不少专家学者还对“如何发展法治理论”的话题进行讨论,建议法治理论建设应与法治实践和中国特色两方面相结合,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更能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


 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钱弘道(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有针对性,他特别强调了法治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问题,关键词就是“实践”。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脱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情况。高校培养出来的法治人才不懂如何办案子,学者的理论引领不了实践,这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严重不适应。


 发展中国特色法治理论


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我们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经验,加上优秀的文化传统,当前法学研究应迈入自主阶段,建构中国自己的法学话语体系,进而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传播中国法律文化。


左海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理论研究中努力做到从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发现真问题,以中国的实践特色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寻求解决办法,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寻求中国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发展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实践和理论传播到世界,为世界法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分析师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讲话,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尤其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法治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核心焦点。


在此次宣传中,主流媒体发挥宣传引导的“领头羊”作用,自媒体则在补充报道、解读阐释方面体现优势,两者共同推动相关议题持续吸引舆论聚焦,最终形成了舆论声音共振、社会共识凝聚的交相辉映效果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独家内容 转载请标明来源及作者

分析师:王灿 实习生 杨婷婷

编辑:李佳慧 牛佳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