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析】河南12岁女生遭性侵事件反转,警方应吸取啥教训?

2017-07-13 王媛 赵思宇 法制网舆情中心



舆情综述

7月4日,微博网民“@白衣天使茉莉花”连续发布微博,称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第一中学的两名老师强奸其小学五年级的侄女达十七八次,西华县公安局在其报警后却不予立案。这一微博爆料迅速引发网民围观。随后,西华县公安局发布通报辟谣,但因通报中问题重重遭到舆论质疑。5日,西华警方上级主管部门周口警方表示将接手案件调查,舆情逐渐平稳。10日,舆情出现反转,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受害女童改口承认骗人并向涉事老师道歉,舆论风向发生变化。在这起舆情事件中,政法机关存在哪些过失?哪些教训应该吸取?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舆情发展过程,分析舆情特征并提出应对建议,以供参考。




舆情事件

1

网民微博控诉事件始末 舆情触发

7月4日14时17分,网民“@白衣天使茉莉花”(粉丝数:10685)微博爆料称,自己12岁的侄女何佳佳(化名)从今年3月份至6月份,被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第一中学副校长邵俊杰(化名)、教导主任何建国(化名)强奸多达十七八次。其家人报警后,警方在讯问其侄女时不让家属在场且涉嫌诱导口供并恐吓。6月28日,在各项法医鉴定还没有出来的情况下,西华警方就出具了不予立案通知书。微博还晒出了带有精斑的被褥等物证图片,随后该微博被删除。


当日,“@白衣天使茉莉花”分别于17时46分、20时07分、21时25分连发3条微博,称其微博被屏蔽,并多次表示其会对发布的微博内容负法律责任。截至7月12日12时,这3条微博转发量累计达2.8万,舆情触发。

2

“@平安西华”火速辟谣但遭网民质疑

7月4日20时21分,西华县公安局官微“@平安西华”发布通报进行回应,指出该网民爆料内容“严重失实”,是在“制作炒作噱头,吸引网民眼球,扰乱网络公共安全秩序”,表示将澄清事实真相,对信息发布者依法严惩。同时,“@平安西华”关闭了微博评论。截至7月10日8时,该条微博阅读量已达336万。这则通报引发了无数网民吐槽,不少网民对通报中的错别字、警方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表达强烈不满,更有网民认为官方辟谣需要用证据说话

3

“@平安周口”再发通报 媒体关注推高热度

7月5日,多家媒体关注此事。《京华时报》报道称,4日下午,西华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表示,经周口市西华县医院检查,何佳佳处女膜完好,不存在性侵问题,希望网民不信谣、主动删除并不再传播相关信息。当日22时34分,周口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周口”发布通报称,决定由市公安局组成专案组接手对举报案情的调查,将根据调查的结果依法依规处置,并主动提请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上一级公安机关的表态令舆情有所缓和


7月6日,封面新闻从“副校长与老师强奸学生三个月?”“警方威胁诱供?”等方面对此事进行详细报道,称爆料人何女士带着侄女找到校长举报,但被举报两人坚决否认;7月3日,司法鉴定出来后,何女士她们并没有拿到鉴定结果。当记者对周口市公安局进行采访时,周口市警方工作人员先表示“下班时间不方便给记者私人电话”,再称“该说的情况,西华当地警方已经在官方微博中进行了通报”。而西华警方工作人员表示,“自己这里只是报警电话,无法回答记者问题”。西华县委宣传部的电话则从7月5日16时7分到17时20分始终无人接听。


7月7日20时许,“@白衣天使茉莉花”发微博称“现在两名犯罪老师被公安抓住,在进一步审理中”(该微博已删),这则微博的截图被“@刘文华律师”、“@演员蔡明宇”等知名博主转载。


7月8日23时许,疑似接近警方人士“@午后狂睡_Silent”发布微博称:“这次全程都有检察院的人跟着,专案组这一遍基本已经过完了,目前暂无下级单位有涉嫌违法办案的依据,物证鉴定结果、医院体检结果、执法记录仪画面都在…这两个教师被诬告基本是定了,而且已经报案要求追究诬告者的责任了”。这一“内幕”消息引发关注。

4

受侵害女生承认骗人 舆情反转

7月10日,舆情发生反转。《中国青年报》报道称,爆料人何女士表示,在医院检查后得知,孩子的处女膜“未见明显裂伤”。何佳佳称“(强奸)的数字是我随便编的,我当时心里非常紧张。叔叔说为我做主,没啥,为什么要做主?我只是一直顺着说下去。我想过这是骗人,我也考虑过如果说实话,大家也不会相信我的”,还称其姑姑发微博之前和她商量过,作为孩子,她没想到这件事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何佳佳还哭着称对不起老师们。当日,这则报道被中国网、光明网等49家重点新闻网站关注转载,新浪网相关新闻下网民留言逾3000条。不少网民对这一反转感到错愕。当日23时许,“@刘文华律师”发微博表示“中青报不等于真相”,应“静候科学详实的调查结论”。


11日,《中国青年报》再发《河南西华12岁女生遭强奸案调查 性侵情节系编造》一文,称何佳佳对记者表示“我的被褥上有血,血是来了例假,还有,尿床了”。她的叔叔何勇怀疑其被强奸坚持要报警。她不愿意撒谎,面对警方单独询问说了实话,但姑姑和叔叔并不认同。前两天,周口市的警方找到了她们又录了一次口供。何佳佳称,她也承认了老师并没有实施性侵害。何佳佳还称,“公安机关没有诱导和逼问的行为,就是反复多次问了问题”。这一报道引发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重点网站的关注转载。


截至7月12日12时,相关媒体报道共238篇,新浪微博话题“#女童遭两老师多次性侵#”阅读量达49.8万,微信文章118篇。目前,涉事警方尚未就媒体报道这一新进展作出回应,事件中诸多疑问仍处于待解状态。




舆论观察

1. 微博爆料:多方关注 愤怒声讨

7月4日,此事经网民转发后,舆论纷纷对小女孩的遭遇表示心痛,谴责涉事校领导的不堪行为,并将此事比喻为现实版《熔炉》另有网民对官方的“删帖”行为提出质疑,如网民“@无限Infinite包包快出现”称,“为什么要删帖?这样只会让人更加相信警方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部分律师则关注警方执法过程是否规范,如“@刘文华律师”称,“刑法规定,询问未成年女性被害人应当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而且应当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法定代理人不能在场的,要通知其他成年亲属,或基层组织、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直指西华警方疑似存在程序违法行为。此外,还有网民对于爆料内容提出质疑,认为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2. 第一次转折:

    西华警方辟谣 矛头转向

“@平安西华”首次通报后,舆情走向迅速发生变化,警方通报成为舆论火力攻击点。网民“@套路十三”调侃称,“一共100来字,‘炮制’的‘炮’都打错了,还能再糊弄点不”。还有网民对西华警方辟谣同时又关闭评论的做法进行抨击,认为警方处理问题的态度不够真诚,如网民“@江宁婆婆”称,“调查需要时间我有耐心等,但是当地的态度应该放低,不开评论更是该骂”。但更多舆论声音认为,官方的辟谣必须要亮出证据,如网民“@韩东言”称,“这个事件不同于凭空造谣,当地警方不能草率。正义要用看得见的方式表达,程序正义更要彰显”。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称,“‘闻不平则鸣’很正常,但鸣不平的前提应该是,这些情况都应调查属实”。


3. 第二次转折:

    聚焦事件真相 舆情缓和

“@平安周口”发出通报后,“@江苏网警”、“@平安禹州”等政法官微,“@钢城民警”、“@豫南交警Police胡”、“@木兰警小谢”等警察个人微博转发通报表达支持,“@椒江叶Sir”称:“出来说比不说要好,继续看事态发展和调查结果”。舆论被引导到探寻事件真相上来,不少网民称“期待周口市公安局的调查能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但仍有网民就“证物是否还在”、“真相到底如何”等问题对西华警方进行发问,但舆情较之前有明显缓和。


4. 第三次转折:

    舆论哗然 疑问与反思并存

 7月10日,涉事女生承认说谎后,舆论一片哗然。约有三成网民对这一反转感到错愕、唏嘘,拥有15万粉丝的微博账号“@任保军-”评论称,“这样的新闻反转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民意被一次次煽动,却又一次次被新闻打击,社会信用被一次次破坏”。另约三成网民对女孩说谎动机表示不解甚至谴责,称“谎言毁了老师的一生”,“为什么要拿自己的清誉编造这种故事,事情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一些舆论反思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应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随波逐流。除此之外,仍有少数网民质疑女孩改口可能“另有隐情”




舆情解析


1

事件性质敏感 锁定公众关切

 

从今年4月份声称遭补习班教师性侵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到5月份北京电影学院学生“阿廖沙”举报曾遭班主任父亲性侵,短期内公众对校园性侵事件形成一个关注潮。在此背景下,此次事件中的“留守儿童”、“校园性侵”、“警方不作为”等标签化特质都极具煽动性,快速吸引舆论关注。加之,爆料人发帖控诉并遭遇删帖的境遇,更加让人相信其所言非虚。

 

2

舆情应对乏力 公众追问不断

 

如果说当事人一方的微博爆料是触发舆情的导火索,那么当地警方回应乏力则是促使舆情发酵的催化剂。舆情发生后,西华县警方虽然快速进行了辟谣通报,但在这则通报中,除了严厉的定性、简略的结论外,网民对案情的关切在通报里未找到任何回应,被调侃为“灾难般的公关应对”。一天后,周口警方再发通报,虽然使舆论场的紧张气氛有所缓解,但行文措辞略显谨慎,“组成专案组重新调查”的表述,无形中让网民更加相信“案件一定没那么简单,不然为什么要重新调查”这一预设立场,遭到部分网民追问。


3

事件反转 舆论情绪一波三折

 

此次事件的爆料与警方的通报均在微博呈现,使得微博成为该话题最重要的观点传播平台,网民情绪从舆情爆发时的心痛、愤怒,到西华县公安局发布通报后的不满、质疑,再到舆情反转后的唏嘘、感慨。尤其是当媒体曝出女孩承认自己说谎这一消息时,让不少网民大跌眼镜,“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最大的恶就是利用别人的善意”等表达此起彼伏。这一方面说明了造谣传谣极具社会危害性,另一方面,这场新闻反转也引发了公众对社会信用体系、自身思维方式等问题的反思。而网民也一致认为警方不应失语,需公布细节还原真相。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建议


☆1. 把握主导地位 确立官方话语权

 

在这场话语权的争夺战中,涉事政法机关始终被舆论牵着走,失去了主导地位。起初爆料人微博发声,给公众留下了“警方渎职不作为”的负面印象;随后,涉事警方的通报将自身置于漩涡之中不能自拔;而后,《中国青年报》连续发文报道女生说谎骗人这一事实,使得公众将澄清真相的功劳归于媒体,官方话语权的权威性受到影响。其实,对于政法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话语权应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确立了自身在舆论引导中的主体地位,确保话语权不旁落,才能走出舆论引导的扎实一步。

 

☆2. 积极释放信息 消除公众疑虑

 

目前,周口市公安局称已经接手案件调查,虽然令舆论场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但多日已过,涉事警方仍无任何回应,出现了“信息真空”。特别是在媒体报道已经先于官方消息的情况下,官方的积极表态就显得更为迫切。况且,从当前的舆论反响来看,尽管媒体证实了“女孩被性侵是个谎言”、“西华警方并没有诱导和逼供行为”等情形,但仍有网民对女孩说法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此,法制网舆情分析师认为,要想消除舆论猜疑,涉事政法机关还需尽早发声。一方面实体处置要加速,对案件本身的调查进展、西华警方是否有程序违法行为等尽快给予澄清;另一方面,在舆情处置上要积极释放信息,针对舆论的疑问解释说明,尽量避免事件给政法机关带来负面影响。

 

☆3. 重视网络舆情 回应合理有据

 

长期以来,舆论对于儿童性侵案件颇为敏感,特别是在当前,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为事件曝光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政法机关舆情处置的一举一动都被“全民目击”。在舆论高压之下,如果不能及时感知舆论诉求并妥善应对,必然引发舆论指责,这也是本事件中涉事警方深陷舆情的根本原因。此外,在此类案件中,儿童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侵害人能否依法受到惩处等问题备受关注,这就要求政法机关在面对爆料时不能含糊了事,更不能仅以一句“不予立案”来回应舆论,而是要以充分的证据、确凿的事实说服公众,让公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接受警方调查结果,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4. 立足自身职责 引导理性认知

 

纵观整个事件,在舆情发展的前半段,警方因应对不当一直处于被舆论围攻的窘境,直到舆情反转时,舆论关注点才从警方作为转移到事件本身上来。新闻反转固然值得舆论反思,但政法机关更需要思考的是,在此类反转舆情中,应如何通过自身的作为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真相。政法机关作为最具权威性的信息源,在反转舆情的处置中无疑承担着重要角色,一方面需要以权威信息弱化公众焦虑,另一方面要澄清事实,避免事件再被炒作,这是政法机关独有的优势,也是需要履行的责任。政法机关要学会在危机处置中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官方发声音量,以积极合理的应对逐步消弭公众对政法机关的误解。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分析师:王媛  实习生 赵思宇

编辑:李佳慧 


公众号:法制网舆情中心

ID:fzwyqzx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