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生吐槽鸿茅药酒被跨省抓捕 官方处置不能止于通报表态

2018-04-18 付萌 于梦妍 法制网舆情中心


编者按:一篇题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科普文章,引发了一起以损害商品名誉为罪名的跨省抓捕,一时公众哗然。一方面,舆论质疑警方执法的合法、合理性;另一方面,鸿茅药酒的斑斑劣迹也引发公众对药品监管的担忧。现阶段,虽然药监、公安、检察等部门均对事件作出回应,但舆论质疑仍在持续,如何有针对性的回应焦点问题,重塑法治公信,考验相关涉事部门。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舆情发展脉络,汇总各方舆论观点,点评舆情处置工作,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舆情事件】

 

1. 红星新闻报道引爆舆情 舆论追问吐槽药酒何以被刑拘


4月13日,据红星新闻报道,2017年12月19日,广州医生谭秦东在“美篇”发表《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文章从心肌的变化、血管老化等方面,说明“鸿毛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该文阅读量共计2241次。鸿茅药酒厂家随后报案称其商业声誉因此受损。2018年1月,内蒙古凉城县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在广州抓捕了谭秦东。谭秦东家属表示,此案或于近期开庭,谭秦东律师将为其做无罪辩护。


该报道一出,舆论哗然,“吐槽药酒被抓”“跨省抓捕”等新闻点引爆舆论场。《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转发文章质问:“跨省抓医生 鸿茅药酒底气何在”;《法制日报》四问鸿茅药酒事件,质问“企业缘何敢置法律于不顾”;新华社发文《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三问鸿茅药酒事件》……主流媒体连番发问,“丁香园”“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等医学、媒体领域的自媒体也参与其中,鸿茅药酒、警方等涉事单位身陷舆论漩涡。截至4月18日,网络原发信息量超过65万,微博各相关话题讨论量合计近4亿人次。

 

2. 舆论高压下涉事单位密集表态 谭秦东被取保候审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涉事单位自4月15日起,依次对事件进行了回应。15日,凉城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案是由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报案后立案侦查,该公司反映互联网上有人发布鸿茅药酒是“毒药”的不实信息,致多家经销商退货退款。目前,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已组织有关专家对鸿茅药酒由非处方药转化为处方药进行论证。4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发布通报称,根据最高检指示,听取了案件汇报并查阅相关资料,研究认为,目前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同日,公安部发布通报称,立即启动相关执法监督程序,已责成内蒙古公安机关依法开展核查工作。凉城县公安局也于晚间再次发布通报,表示坚决贯彻公安部、自治区公安厅指示要求,按照检察机关意见,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相关工作。据新京报网消息,当日18时左右,谭秦东已被取保候审。


 

3.《局面》栏目多条视频追问案件细节 鸿茅药酒涉嫌违法等衍生舆情持续发酵


官方密集表态的同时,媒体的跟进报道也全面爆发。《新京报》《局面》栏目的“我们视频”于17日16时59分至18日12时43分,连发14条采访视频,以“鸿茅药酒案反转”“对话谭秦东”为话题,采访谭秦东及其妻子和代理律师胡定锋。谭秦东妻子采访时表示,凉城县警方曾向他们推荐一王姓律师,该律师疑似曾以威逼利诱方式迫使谭秦东认罪。胡定锋律师则质疑鸿茅药酒退货证据不充分、警方笔录不完整等细节问题。在谭秦东的采访中,“想哭,自由真好”“不后悔,想做个好医生”等言论被媒体转载。



不仅《局面》栏目揭示一些办案细节尚存的疑问,多家媒体持续追问“医生出来了,鸿茅药酒违法怎么办?”有律师申请药监部门公开鸿茅药酒再注册为非处方药依据、提请公开鸿茅药酒配制技艺入选“非遗”政府信息等进展也引发关注。


4月18日9时12分,谭秦东妻子通过微博“@lessaly0514”致谢“媒体朋友、中国医师协会、校友会、丁香园和各界朋友侠肝义胆的关心与帮助”,并表示后续将举办记者会,“再与大家分享此次事件的感悟”。舆情尚在进一步发展中。

 

【舆论观察】

 


面对汹涌的舆论浪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公安部接二连三的处置回应起到了关键性的疏导作用。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统计,回应前,网民负面情绪严重,一边倒的质疑公安执法不当:其中,约三成网民猜测案件背后有强权和恶势力勾结;约两成网民指责公安涉嫌滥用职权;约两成网民对凉城县公安的初次通报表示不满,一方面认为通报过于敷衍,另一方面批评公安机关推卸责任;另有三成网民调侃鸿茅药酒是“神药”,质疑药品监管部门管理失职。


回应后,舆论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缓释,约三成网民对上级部门及时介入表示认可。但质疑声并未完全平息,约三成网民批评公安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跨省抓人,呼吁追究相关办案人员责任;约两成网民认为此案因舆论倒逼才能进展如此之快;约两成表示将继续关注此案。


综合网民观点和媒体评论发现,以下四大焦点问题仍待解答。

 

1.“损害商品名誉罪”的认定是否属于“民事案件刑事化”


该事件中,凉城县公安局以涉嫌“损害商品名誉罪”将谭秦东刑事拘留,对于相关法律适用,媒体及法律专业人士多认为不妥。具体来说,从适用范围上看,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松林认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针对的不是一般的批评者,而是企业的竞争对手。


从适用内容上看,《北京青年报》指出谭秦东的网帖内容是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未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不构成“损害商品名誉罪”。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明祥认为,谭秦东的言论至多构成民事纠纷,当地警方不应干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研究所所长阮齐林也认为,此事属于民事法律调节的范围,不该随意地就通过刑事手段进行解决。从执法效果上看,光明网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此事在不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前提下便动用刑事手段,反映出“民事纠纷刑事化”办案倾向。

 

2. 警方跨省抓人是否为滥用职权


对于警方是否有权跨省抓人,凉城县公安局表示,鸿茅药酒的生产中心及退货退款造成的损失都发生在当地,属于犯罪结果发生地,当地警方有管辖权。但法律专家提出不同意见,据新华社报道,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表示,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管辖是犯罪地为主、居住地为辅,谭秦东在广州上网发文,居住地也在广州,应由广州公安机关启动立案侦查更为适宜。“@湖南律师刘成成”在微博发文认为,此案本质是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问题,凉城县警方是勉强具有管辖权的,但跨省追捕行为很不正常。北京市同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殿明认为,凉城县警方在整个事件中行动如此迅速,是否有滥用权力的嫌疑,值得商榷。

 

3. 选择性执法、倾向性办案问题是否存在


谭秦东的代理律师胡定锋、妻子刘璇在接受《局面》采访中提到警方在办案中疑似存在瑕疵。具体来讲,其一,警方有推荐律师的行为。谭秦东妻子表示,办案警方曾向他们推荐一王姓当地律师,此人曾为鸿茅药酒的法律顾问。代理过程中,该律师让他们“不要用媒体,不要找上级”,并多次强调其中利害关系,劝他们不要惹怒鸿茅药酒。


其二,证据真实性问题。据胡定锋律师介绍,鸿茅药酒公司提供的退货证据并不能充分、直接证明谭秦东的文章给鸿茅药酒带来损失,并且质疑证人在退货后仍和鸿茅药酒保持交易。


其三,笔录的完整性问题。采访中还提到,谭秦东在警方讯问时,详细说明文章标题用“毒药”的理由,但是笔录中只记为“博取眼球”,可见警方对笔录进行了“按需取舍”。


其四,执法随意性问题。今年1月,谭秦东曾委托律师向警方提交取保候审申请被拒,警方表示让鸿茅药酒出具刑事谅解书是取保候审的前提条件,但因鸿茅药酒“不接受这个方案”,取保候审并未成功。时至今日,在同样不具备刑事谅解书的前提下,谭秦东却顺利取保候审,警方执法的随意让人生疑。

 

4. 鸿茅药酒是否存在违法无人监管、与当地政府勾连形成利益网问题


鸿茅药酒大面积投放广告涉嫌虚假宣传的行为在业界广受吐槽,每年150多亿元的广告投入引发公众质疑“神药还是神广告”。据《健康时报》2017年8月份的文章《2630次广告违法不止,谁是鸿茅药酒的护身符?》显示,过去1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广告曾被江苏、辽宁、山西、湖北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媒体评论中多引用这一数据,质疑“药监部门为何对鸿茅药酒违法选择性失明”。



此外,案件中警方为鸿茅药酒背书的倾向被解读为地方“政企一家亲”“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典型体现。舆论普遍猜测,鸿茅药酒作为凉城县的纳税大户、“地方名片”,与当地政府关系深厚,为借用政府权力维护企业利益提供便利,衍生出以上“家丁式执法”闹剧。《新京报》记者王志安在微博上还公开质疑“这样一家违规企业为何越做越大”,并建议“中政委查一下”。

 

【舆情点评】

 

1. 舆情处置不能止于表态式回应


纵观舆情发展脉络发现,4月13日,红星新闻发布报道,舆情开始发酵;15日,凉城县警方初次回应;17日,公安部、内蒙古检察院介入,凉城县警方二次回应。从处置链条来看,虽然回应速度未达到小时级,但信息发布总体及时、有序,公众喧嚣之后看到了公安、检察部门重视的态度和积极的作为。但现阶段来看,回应的表态性大于实质性进展,而媒体则在同时期深挖案件细节,引导公众深入讨论质疑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涉事部门的舆情案处置仅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各类质疑点的回应、解答才是政法机关面临的首要难题。

 

2. 舆论质疑亟待一一解答


虽然谭秦东已被取保候审,但案件办理中警方执法的合法性、规范性等质疑仍未退却。正如前文分析所示,警方办案是否沦为“家丁式执法”,办案过程中又是否存在证据真实性、笔录完整性、执法随意性等疑问,亟待澄清。如果警方处置仅停留在当事人被取保候审的结果上,不对办案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核查,这种程序非正义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正义必然不能取信于民。更为严峻的是,如果办案过程确实存在问题,还会涉及警方滥用职权等违法问题,当地政法机关能否正本清源,舆论拭目以待。


与此同时,案件中反映的行政执法疲软现象也成为槽点,舆论多关联鸿茅药酒2630次广告违法仍然安然无恙,质疑药监管理部门失职。国家药监局回应称,已对鸿茅药酒由非处方药转化为处方药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证,公众期待论证结果不要烂尾。值得反思的是,舆情发酵后药监部门才开始介入,发酵前的上千次违法行为却被忽略,这种舆论倒逼行政执法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大量实情、舆情工作的努力才能进行扭转。

 

3. 舆论合法监督权有待保障


近期以来,“吐槽被拘”成了一类典型的舆情案例,除了本案中吐槽药酒被刑拘,此前河北邯郸还发生过吐槽医院食堂饭菜难吃被拘事件,公众的舆论监督权一次次被践踏。对于部分政府部门来说,因为持身不正而惧怕舆论监督、排斥舆论监督,甚至整治舆论监督,这样做虽短时间内可减少麻烦,但本质上是饮鸩止渴。试想,如果公众不再关心公共议题,放弃舆论监督权利,那社会治理将会出现“腐败更腐、丑闻更丑”的恶性循环。因此,本案还有另外一重示范意义,即政府部门如果不能在此案中传递保护合法言论监督的信号,那公众的舆论监督权还将会被进一步侵蚀。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分析师:付萌 于梦妍

编辑:彭晓月


公众号:法制网舆情中心

ID:fzwyqzx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