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特别报道: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体质健康与肥胖最新研究
编 者 按
随着致胖环境逐渐出现、缺乏安全便利的运动设施、学业压力过大,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正面临严重的健康威胁,这一群体的肥胖率发展趋势令人担忧。《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2017年第4期专题发布来自2016年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研究(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 – the Youth Study,PAFCTYS)的最新国家级数据,报道了当前中国规模最大、最全面的学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调查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健康问题,以及进一步明确中国开展常规性公共卫生监测的重要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1337mexcpt&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上海体育学院校长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主编
陈佩杰 教授
【评论】中国儿童及青少年的体力活动、体质健康、体质指数:来自2016年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体质健康与肥胖最新研究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本期“特刊”发布了来自2016年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研究(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 – the Youth Study,PAFCTYS)的最新国家级数据,包括中国大陆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体质健康及体重状况流行率的评估,以及以此数据库为基础的相邻学校/社区环境、家庭特征与儿童MVPA相关性研究。
鉴于中国2016年有超过1.16亿学龄儿童,这组流行率方面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调查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中只有29.9%达到“每日最少60分钟MVPA”推荐要求,每10人中只有3人能达到“国家锻炼标准”中的“优秀”或“良好”水平,有37%未能满足“每日屏幕时间不多于2小时”的推荐要求,根据体质指数(BMI)百分比计算的肥胖率高达12%。流行率评估中各项行为学健康指标的人口学差异也引人关注,不同性别、年龄(中学生vs.小学生)、城乡间均存在差异。
然而,与其他国际及国内研究相比,这组结果并不惊人。全世界有80%的青少年(13-15岁)体力活动不足,每日MVPA时间低于推荐标准的60分钟。同样,大多数国家的儿童体力活动总水平偏低、久坐行为水平偏高、肥胖率呈升高趋势。中国大陆的统计数据与这些国际数据一致,具体表现为青少年总体MVPA比率偏低、久坐行为水平升高、肥胖率增长。
从公共卫生及健康促进的角度看,这组来自2016 PAFCTYS的风险行为及风险因素流行率方面的研究结果意义重大。该课题组研究结果提供的正面信息有限,仅显示了长久持续模式的体力活动不足与非健康体重相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这一模式将带来负面结果,引发非传染性疾病,并延续至成年早期。显然,这组研究结果强调有必要制定有效的干预政策并采取行动,在学校和社区积极开展体力活动、促进其在家庭中的示范角色,从而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
这些研究也说明在中国开展常规性公共卫生监测十分重要,以追踪和监控各种类型的体力活动(如力量训练和有氧活动)、体力活动不足(如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等屏幕时间)、体质水平(如心肺适应能力)及BMI。公共卫生监测是PAFCTYS项目中持续进行的一部分,它将为科研人员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体质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提供纵向数据。这些即时更新数据和研究成果将有望揭示中国青年人口健康促进政策与计划的未来发展情况。
青年人进行常规性体力活动的健康益处已被确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儿童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与体力活动1小时以及实现超过25%的青年人口体质水平达到优秀的必要性。然而,现实层面中,促进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面临巨大挑战。尽管政府出台了众多体力活动促进政策,但极少有证据表明这些政策对改善学龄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产生积极作用。同样,虽然国际学术界的综述和原创研究都证明学校、社区、家庭层面的干预能促进校内外体力活动,但这些实证研究在中国鲜有被转化或应用到学校及社区实践活动中。
PAFCTYS代表了当代中国规模最大、最全面的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但这些研究同时也提出PAFCTYS在研究设计和方法上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中应指出。这些局限性包括非概率抽样、横断面研究设计、体力活动测试依靠主观指标、体质测试与评估缺少效标参照标准等。特别是缺少前瞻性研究设计严重限制了对健康结果的趋势和变化的认识。尽管如此,从公共卫生层面来讲,PAFCTYS项目中关于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不足、体重状况的研究结果对在学校、社区、家庭环境中对中国儿童及青少年制定有效的政策与战略,并采取干预措施来制约肥胖流行、提高体力活动、保持活跃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机会。
国际著名公共卫生学者Barbara E. Ainsworth博士曾提议就体力活动促进展开多学科研究。这组研究证实对该提议的相应,它表明中国需要在公共卫生方面协调一致,围绕体力活动制定可行政策、开展社区建设、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Citation: Peijie Chen. Physical activity, physical fitness, and body mass index in the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populations: An update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J Sport Health Sci 2017;6:381–383.
作者介绍
陈佩杰
陈佩杰 教授,上海体育学院校长。1983年毕业于浙江温州医学院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于上海体育学院人体生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陈佩杰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体育科学)成员,国际兴奋剂独立检测授权机构执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JSHS)主编,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外籍院士。陈佩杰教授长期从事运动医学研究,在运动性免疫抑制诊断与评价、“体医结合”运动康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估等领域有卓越贡献,主编教材及专著10部、已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8项。
【评论】提升体力活动,促进健康成长——采取行动改进中国学龄儿童学校体育教育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纵观上下5000年历史,中国在鼓励积极参与体力和/或体育活动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然而随着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转变,中国正在经历各种人口与环境变化,并面临诸多挑战。大量证据表明中国人群正在面临久坐行为增加、体力活动(PA)水平不足、超重及肥胖增多、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这一行为学趋势已引发公众健康问题,在人口规模与严重程度方面,学龄儿童群体尤为显著。
作为国家监测工作的一部分,上海体育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研究(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 – the Youth Study,PAFCTYS)数据,发布了最新科研进展。《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JSHS)这期“特刊”中的几项横断面研究显示,学龄儿童PA参与率降低、久坐行为与不健康体重比率升高、身体健康不足,相关数据令人震惊。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30%的学龄儿童达到每天60分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的推荐标准。达到身体健康“优秀”的少于5%,有37%表示不能遵从每日屏幕时间的建议。
这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学龄儿童的行为健康问题,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在公共卫生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需求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强调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重要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高考压力),而且使促进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改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被大幅度边缘化。现代科技(如互联网、智能手机、视频游戏等)的发展与进步也减少了学龄儿童在操场和社区健身的时间。最后,特别在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获取学校与社区保障资源的机会有限,进一步减少了儿童参与PA及其他现代/传统体育活动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教育部于2017年9月在杭州举行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组织学校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政策制定者就PAFCTYS调查结果的重要性及后续举措展开一系列讨论。随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呼吁体育教育系统改革,以应对儿童在校内体力活动不足的挑战。改革措施具体包括:(1)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学生留足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2)改革体育教学模式,重点提高体育教学当中学生MVPA的时间比例;(3)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模式,创立多种比赛形式,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更多机会;(4)改革评价方式,将学生体育素养水平纳入学生学业评价,同时将学生体质健康的进步幅度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学校和各级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
长期以来,改善学校体育教育项目、促进中国学龄儿童健康成长与福祉的重要性已得到确认。我国法律规定,现行的教育体系要求小学每周不少于4次体育课(每次35-45分钟),中学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40-45分钟),但具体实施进展缓慢。为促进和改善中国人口健康,中国政府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儿童在校期间每天参与体力活动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并提出到2030年学龄儿童体质健康优秀率达25%以上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上述学校体育政策至关重要。
本期JSHS特刊的研究证实了其他已发表的PA研究报告,并向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决策者等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中国学龄儿童的PA水平尚未达到推荐水平,这可能导致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健康问题。这组报告虽然说明我们在提高中国儿童及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方面还有漫漫长路,但也为中国学校体育系统与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根据和动力。这些改革将有助于从实证出发应对中国关于体育政策及其有效实践的迫切需求,进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延长学校体育教育时间、促进中国儿童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体力活动不足会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导致罹患非传染性疾病,给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造成沉重负担。如果不在保护学龄儿童身心健康方面有所作为,其风险程度之高将难以估量。正如学校课程始于晨钟奏起之际,要促进我国学童福祉,采取行动就在当下。
Citation: Dengfeng Wang. Improv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mote healthy growth of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Time for action.J Sport Health Sci 2017;6:384–385.
作者介绍
王登峰
王登峰 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学位(1987年)和博士学位(1990年),曾在美国加州大学SanDiego分校(UCSD)留学进修。王登峰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其研究领域包括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结构、心理咨询与治疗。他首次提出通过发展“大七”模式拓展中国文化人格研究的学者,为中国人自己的心理模型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
【评论】促进中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体力活动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在《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杂志(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JSHS)的最新一期专刊中,来自中国的学者们撰写的一系列文章描述了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久坐行为比较普遍,体重不达标,体质水平较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参与程度低于预期。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儿童青少年在性别、居住地点和年级方面存在差异。虽然这些调查结果令人失望,但仍有改进的空间:一定的运动干预可使这些指标在未来几年得到改善。
目前中国正在开展多项健康促进工作,旨在改善健康卫生体系,增加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机会。这些措施反映了一种涉及多种影响的生态学方法,以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状态。正如Sallis等人所描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政策影响个人决定是否进行体力活动行为。这些影响包括内在特征(如年龄、性别和自我激励),对体力活动环境的认知(如可及性、安全性),体力活动的地域特点(如学校、社区、家庭)和进入体力活动区域的政策法规(如分区规范、公共设施建设)。
中国最近的举措反映了一种多层次的生态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它的目标是创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社区,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情况,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在第9届全球健康促进会成果的指导下,“健康中国2030”已制定4项战略目标和关键指标,以指导中国人群的健康促进行动。这个政策提出通过行动促进健康的愿景,从战略高度要求各方面在环境、社区、教育、医疗和政策举措采取行动,促进整体人群的体力活动参与比例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中的四项活动旨在“提高参与有针对性的体力活动并符合健康标准(符合国家体质标准)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比例”。第一项是改善体质服务。该计划提出在乡镇和县一级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们可在离家15分钟的步行路程内到达锻炼场地。该措施指出,有关方面应该结合网络推广,建议提供人均不低于2.3平方米的运动场地用于身体锻炼和体育运动。
第二项措施是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在开发的设施和空间内向所有人提供适合不同文化、地理、年龄和性别的体力活动机会和体育活动。这些机会可以通过采取现有的体育活动并开展新的体育锻炼活动,特别强调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场地设施满足促进健康和促进体力活动的需求。
第三项措施是促进优先群体的体育锻炼。青少年时期的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参与度明显下降,特别是女孩。个人、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干预可改变此下降趋势。青春期前有机会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可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力活动习惯。因此,各方面确保学生在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课,并有机会在社区环境中发展运动技能,这是两种学习运动新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教育方式,结合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和运动机会,便利的运动场地,使得儿童和青少年达到每天锻炼身体60分钟的目标成为可能。
第四项措施是让体育锻炼与医疗领域的决策者合作,并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当人们因各种原因寻求医疗服务时,医疗工作者可有意识地提出体育锻炼和健身指导方案,以帮助患者参与促进健康的体育锻炼。7这对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
当国家目标还不足以确保儿童和青少年在各个水平上进行体育锻炼改善体质时,家长、家庭、学校、公园和娱乐部门以及其他社区组织者需要有意识地采取行动,确保青少年有机会积极地进行体力活动。总之,我们需要加强措施让青少年远离屏幕,走进运动场。
如今,各种网站提供许多增加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体质的方法示例。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开发的“青年体力活动工具包用户指南”。该工具包提供了一套文字资料、视频、幻灯片和运动游戏指南,促进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发展。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还提供了使家庭、学校和社区组织有意识地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增加体育锻炼的方法。例如,学校可通过创造愉快的活动以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并保证学生至少有50%的上课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学校还可以为低年级儿童提供课间休息和运动间歇;课后校内体育运动可有效增加课余时间的锻炼。家长也可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日派对、家庭聚会和家庭郊游中。他们还可以选择送给子女体育活动导向的礼物,如跳绳、自行车或健身俱乐部会员卡,而不是导致久坐行为的礼物。正如“健康中国2030”中所述,社区也可以做出改变,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更便利和安全的体育活动场所。社区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增加校外锻炼机会,并与其他社区团体合作,提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热门活动(如青少年体育、青少年健身勇士)。
总之,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久坐行为,不健康的体重,较低的体质水平,较少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都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影响到大量人群的健康,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中观察到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居住地点和年级相关的差异,这反映了高风险人群与其他社会人群的健康差异性。如果不从社区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参与比例,体质水平以及体重过重和肥胖的比率将更加恶化。扭转这些困境的最好办法是通过政府机构、社区组织、家庭和儿童青少年本身的协调和努力,帮助青少年远离屏幕并增加户外活动。
Citation: Barbara E. Ainsworth.Step it up: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J Sport Health Sci 2017;6:386–387.
作者
芭芭拉E.安斯沃思
芭芭拉E.安斯沃思 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营养与健康促进学院运动科学和健康促进项目杰出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体力活动和公共健康,特别是体力活动评估、体力活动调查问卷评估和女性体力活动。安斯沃思教授作为《成人体力活动纲要》(Adult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的主要作者受到广泛关注,该纲要详细列出了人类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她是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和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前任主席,获得ACSM引用桂冠和荣誉奖项,SHAPE美国McKenzie奖,以及健身、运动和营养总统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Highlight】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报告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2016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统筹指导下,对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5,281名9-17 岁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 我国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仅为45分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60min/day MVPA的标准。
· 仅有不到1/3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了WHO的体力活动推荐量;其中男生达标率(32%)高于女生 (28%)。
· 城市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达标率要高于农村地区。
· 相较于低年级的儿童青少年,中、高年级儿童青少年的达标可能性更低。
· 相较于农村地区的儿童青少年,城市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达标可能性更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的MVPA时间较低,仅有不到1/3的儿童青少年达到WHO的体力活动推荐量。而这一现象在中、高年级以及农村地区的儿童青少年中尤为普遍。
(作者:范翔 曹振波)
Citation: Fan X, Cao ZB.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 J Sport Health Sci 2017;6:388–94.
第一作者
范 翔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副主任,从事不同人群的生理和体力活动特征以及运动与健康促进方面研究。先后于上海体育学院(2007年)、日本鹿屋体育大学(2010年、2014年)取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日本鹿屋体育大学以特别研究员身份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2015年4月回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工作。入职以来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并于2015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2016年以课题组成员身份参加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并于2016年8月及2017年5月在东亚体育运动科学论文报告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作大会主题报告并获得一等奖。
通信作者
曹振波
博士,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于上海体育学院(1994年)、日本鹿屋体育大学(2003年,2007年)取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2007—2014年期间先后在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和早稻田大学运动科学学院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现任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4年回国,被授予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先后主持包括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项目(相当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来源期刊收录论文20余篇。
【Highlight】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水平: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报告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体质健康已被证明是学龄儿童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本研究中,我们呈现最新的中国学龄儿童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估情况。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171,991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质测试。根据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在校儿童青少年被分为三个学段,即: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高中(10-12年级)。由11项体质指标构成的体质得分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定义的年级与性别特定权重进行计算。根据体质得分,将体质水平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研究发现:
· 5.95%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达到优秀,25.80%良好,59.90%及格,8.35%不及格;
· 结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较女孩更有可能不达标;
· 城市儿童青少年较乡村儿童青少年更有可能不达标;
这意味着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25%以上”的公共卫生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亟需建立基于学校、社区的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以促进学龄儿童增加体力活动、增强体质健康。
(作者:朱政,杨漾,孔振兴,张一民,庄洁)
Citation: Zhu Z, Yang Y, Kong Z, Zhang Y, Zhuang J. Prevalence of physical fitness in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findings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 J Sport Health Sci 2017;6:395–403.
第一作者
朱 政
研究方向为体力活动与体质,先后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多项国家级课题。上海体育学院实验师,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成员,2012年作为交换生访问日本立命馆大学。其研究已发表于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等国际知名期刊。
通信作者
张一民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与方法,体质健康评价。曾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参与“九五”“十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课题5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现担任教育部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专家组成员,中国生理学会体适能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常委等学术职务。
通信作者
庄 洁
博士,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分会委员、上海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上海市老教授协会“运动健身指导工作站”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不同人群体质测评、运动健身与健康促进,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曾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
【Highlight】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和屏幕时间: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报告——青少年研究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采用2016年中国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研究——青少年研究(PAFCTYS)的数据,呈现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屏幕时间的流行率。
该研究对象为116,615名9~17岁参与PAFCTYS研究的全国代表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了儿童的超重(“超重”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介于85%−95%分位之间)、肥胖(“肥胖”被定义为BMI超过95%分位),未达到屏幕时间推荐量的流行率(“未达到”被定义为每天放学后有2小时以上的屏幕时间)。研究发现:
· 超重和肥胖儿童流行率分别为14.4%和11.9%。且男生的肥胖率高于女生,在3个队列人群中(小学、初中和高中),城市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的肥胖率高于农村。
· 36.8%的学龄儿童未达到屏幕时间推荐量。小学和初中的女生达到屏幕时间推荐量的流行率高于男生。农村高中学龄青少年达到屏幕时间推荐量的流行率高于城市。
因此,考虑到以往研究,2016 PAFCTYS研究的数据表明,中国学龄儿童的超重、肥胖和屏幕时间的流行率呈现连续增长趋势。
(作者:蔡玉军,朱锡合,吴雪萍)
Citation: Cai Y, Zhu X,Wu X. Overweight, obesity, and screen-time viewing among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 J Sport Health Sci 2017;6:404–9.
第一作者
蔡玉军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竞技体操国际级裁判,全国快乐体操教练员培训讲师。获2013年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14年度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出版专著《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研究:地理及规划的视角》,主编《快乐体操教学指导手册(辅导员、初级教练员)》,参编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操》等教材。
共同第一作者
朱锡合
现任美国弗吉尼亚州卡内基高科研活动机构,欧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人体运动科学系健康与体育教育(终身)副教授,现任该系健康与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科目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学龄青少年流行病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包括体力活动、体适能、动机和学习等方面。目前,已在欧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美国及国际会议报告40余次,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5名。科研成果曾获得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体育科研分会研究生科研奖,国际体育教育高等教育协会(AIESEP)青年学者奖, 美国健康与体育协会(SHAPE)梅伯李奖等认可。
通信作者
吴雪萍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适应体育教育与运动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适应体育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项目、上海市政府委托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等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编写专著、教材10余部,近年来在SCI、SSCI、CSSCI和CSCD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Highlight】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与父母支持的关系:基于一项横断面研究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鉴于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久坐行为和肥胖率增加的高发流行率,识别和探究与这些趋势相关的家庭和父母因素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使命。本研究根据2016年中国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调查——青少年研究(PAFCTYS)的数据,探究父母支持与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研究了6种父母支持形式(鼓励、陪伴、经济支持、共同参与、告知益处和榜样作用)与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父母的鼓励、陪伴、经济支持、共同参与和榜样作用均与儿童青少年高水平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呈正相关关系,而告知体力活动的益处则与MVPA无关。不同性别、居住地区(如城市和乡村)和学段(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关系模式相似。本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儿童青少年,父母对体力活动的支持至关重要,可直接促进其子女MVPA参与。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的MVPA时间较低,仅有不到1/3的儿童青少年达到WHO的体力活动推荐量。而这一现象在中、高年级以及农村地区的儿童青少年中尤为普遍。
(作者:刘阳,张亚军,陈思同,张加林,郭宗臣,陈佩杰)
Citation: Liu Y, Zhang Y, Chen S, Zhang J, Guo Z, Chen P.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support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Sport Health Sci 2017;6:410–5.
第一作者
刘 阳
博士,现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2008-2014年间在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健康促进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工作。他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获得健康科学博士学位(2013年)和体育科学硕士学位(2007年)。此前,他分别在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5年),新乡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
刘阳博士现为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会员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已于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1. 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和静态生活方式;2. 学龄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素养;3. 体力活动促进的干预及评估。
通信作者
陈佩杰
教授,上海体育学院校长。1983年毕业于浙江温州医学院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于上海体育学院人体生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陈佩杰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体育科学)成员,国际兴奋剂独立检测授权机构执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JSHS)主编,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外籍院士。陈佩杰教授长期从事运动医学研究,在运动性免疫抑制诊断与评价、“体医结合”运动康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估等领域有卓越贡献,主编教材及专著10部、已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8项。
【Highlight】基于多层路径分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学校与社区特征
(向上滑动 阅读全文)
许多研究发现除个人因素外,学校及社区等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均可影响体力活动参与。为了解此类背景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探讨学校及社区因素与中国学龄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学校层面,来自于学校的行政支持与学龄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学生所感知的社区对体育活动的支持、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儿童对于社区体力活动器材及场地的使用与学龄儿童MVPA水平显著正相关;对于城市学龄儿童而言,学校拥有越多体力活动器材,其学生MVPA水平反而更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学校应加大对于学龄儿童体力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并将学校与社区体力活动器材设备的使用最大化,以此推进与提高中国学龄儿童体力活动参与。
(作者:王丽娟,唐炎,罗炯)
Citation:Wang L, Tang Y, Luo J. School and community phys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a multilevel path model analysis. J Sport Health Sci 2017;6:416–22.
第一作者
王丽娟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高等体育教育协会(AIESEP)会员。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体育教育研究。目前已成功申报和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4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曙光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以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并在SCI和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通信作者
唐 炎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委员,全国运动训练教学联盟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学校体育。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课题各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国家体育总局项目、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项目各1项。近年在《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