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洞见:撑大宰相肚子的不是船,而是委屈!

2017-09-22 洞见 干部早读


作者:洞见 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 


作者: 洞见Alicia

只有委屈才能撑起胸怀。胸怀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你用什么样的胸怀去对人对事,反之人和事就会以相应的成就回报于你。


01


昨夜,一首Beyond的《光辉岁月》划破长空: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

在他生命里

仿佛带点唏嘘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

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

……

据说,当年有一位使馆工作人员给曼德拉翻译了《光辉岁月》的歌词,老人听完后,潸然泪下。

折戟沉沙,披甲而战,光辉岁月的背后究竟是何等一生的痛诉与委屈!

9岁丧父,少小离家,26岁投身政坛,献尽青春,44岁判罪入狱,漫长的牢狱生涯几乎成为了他一生的回忆。

4.5㎡的关押室,没有光线、没有交谈、没有讯息,每天的关押时间长达23个小时,一天中只有1个小时的活动时间。

而那些白人看守丝毫没有因为曼德拉的年事已高就放过对他的毒打折磨,他们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待年迈的曼德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非人的虐待让曼德拉不得不放弃一些权利,以换取与人交流的自由。

你若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信仰,让72岁的曼德拉终于等来了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1991年,曼德拉当选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他竟然做出了一件令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举动。

他邀请了当年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27年的3名前狱方人员,来到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谁也没有想到,曼德拉竟以总统的身份不是责难、不是惩处,而是恭敬地向他们致敬!

他说,正是那些囚困牢狱的岁月让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接受并理解那些苦难带来的痛楚。

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人的胸襟究竟能有多么的博广与宽宏,尽管受尽苦难,但他黑色的灵魂却承受住了所有。

 “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一个人能容忍多大的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也许,你现在所承受的委屈正是别人渴望已久的磨炼。

所以,笑迎厄运,勇敢出击,学会超然待之,学会化悲愤为力量,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02


说起牢狱之灾,历史上恐怕找不到比他更惨的境遇!

比4.5㎡的关押室还要小上无数倍的“牢房”,伸手可触墙,视野仅抬头,一口百尺深井就是牢房。

而住在这“深井牢房”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宋第一天才——苏轼。

据记载,苏轼当年被关押的御史台监狱,是一口百尺深井,呆在里面时,身体只能缱绻而卧,视野向上仅一扇井盖大小的天窗,非人的折磨长达130天。

这场惨绝件寰的历史事件,甚至被载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

24岁横空出道,一举为天下所闻,却因耿直谏言反对新党变法,遂被贬流放。而黄州,便是他人生中被贬流放的第一站。

一日,苏东坡与朋友齐聚畅饮至深夜,酒醒归来已是三更。

敲不醒家童,入不了家门。无奈,苏东坡只好缱绻门前,拄着手杖,静听江涛浪声,心底不由酝酿词一首: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失去了仕途的阳关大道后,还能用文火慢熬后半生,怪不得后人调侃,苏轼是出了名的“爱吃红烧肉的乐天派 43 27542 43 11866 0 0 4379 0 0:00:06 0:00:02 0:00:04 4378”。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遇赦北返的苏轼游览金山寺。

寺里,苏轼看着那幅李公麟所画的自己,心里百感交集,写下了对自己后半生的总结——《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屈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气度。

漫漫人生,几多风雨,很多时候,是我们太在意旁人的眼光,而失去了正视生活的魄力,也忘记了一笑置之的气度。

正因为这个世界本就不完美,所以我们更要学着像苏轼那样拥有一种豁达的心气,无论有多少委屈,都要坚强地抬头挺胸。


03


有人说,把委屈说出来,那就不是委屈了。

也有人说,不把委屈说出来,那就只能委屈自己了。

其实,想要使自己活得更精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

从前有座庙,庙里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天下。

但是,念珠只有庙里的老主持和7个弟子知道,老主持想把衣钵传给他们中最有悟性的弟子,以光大佛法。

可谁知,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主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怪罪。”

弟子们纷纷摇头,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

老主持又说:“只要承认,念珠就归谁。”

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主持很失望的说:“你们明天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早晨,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准备下山,只有1个弟子没走。

老主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

弟子说:“我没拿。”

老主持又问:“那为何背个偷窃之名?”

弟子说:“这些天,大家伙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怀疑,要是有人能站出来,其他人也就解脱了。即使念珠不见了,可佛还在呀。”

老主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这就是佛法啊。”

故事告诉我们,懂得隐忍,成就他人,不惜经历磨难与委屈,这不仅是一种高深的境界,更是一种超凡的智慧。

有句话说的好:“宽容他人乾坤大,包容虚空自圆融。”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大千世界里的微小个体,越是成功,遭受的委屈就越多。

唯有学会从生活的苦涩中咂摸出点甜味来,或是学会拥有像大海容纳百川的胸襟、泰山承受万物的气度,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炫彩、更加升华。

作者:洞见,来源: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