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件事,决定了14亿人的饭碗

2018-03-23 华商韬略 干部早读



上百年的强取豪夺后,这片供养着14亿人的土地生命告急。一家中国企业,在为它的重生而努力。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王中美


沉重的土地


土地,孕育人类的摇篮。


从6000年前刀耕火种繁衍至今,中国已拥有14亿人口,占世界的20%,每天消耗的粮食达170余万吨,“如果用中型货车运输,每辆车首尾相接,可以从北京排到上海”。


如此大的消耗量,中国却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实现了自给自足。


以少养多的世界奇迹背后,肥料扮演了重要角色。


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把人和动物粪便、发酵后的作物茎杆等有机肥视为宝贝。这种做法因尊重了自然界正常的物质循环规律,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得到正向调节,一个世界瞩目的文明古国也得以生存下来。

进入20世纪初,规矩被打破。


起源于西方的化学肥料开始向中国渗透,因价格低,施用方便,无异味,见效快,而渐渐取代了有机肥,成为粮食的“粮食”。


然而,化肥是一把双刃剑,增产的同时,也会因施用不当给耕地造成伤害。


化肥中的成份,会造成土壤酸化或碱化,降低土壤透气性,使微生物活性下降,最终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往往肥给的越多越减产。


中国由于农民施肥存在盲目性,施肥结构不合理,国产化肥利用率相对较低,致使化肥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不足全世界一成的耕地,却使用了全世界近三成的化肥,土壤污染形势格外严峻。

与不科学的施肥相似,农药的使用也存在类似现象,带来同样的问题,对土壤耕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至今,中国酸性土、盐碱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60%以上,40%的耕地退化,土壤肥力、耕地地力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矿产资源滥挖滥采、工业废水废渣、汽车废气沉降等造成了耕地重金属污染,部分地区耕地质量已无法满足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需求。


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近百年间,人类待它却简单粗暴。而我们,也终将为自己的短视、贪婪付出代价——有专家预测,如果不能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土壤,我们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农业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除了对“乡村振兴”展开热议外,也表现出对土壤问题的高度关注。他们不约而同地从治理土壤污染、修复耕地、制定修复技术标准等多方面发出疾呼。


来自山东的人大代表——农化企业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则在现场抛出一个颇有雪中送炭意味的新词“亲土种植”。

有着30年涉农经验的万连步建议,在全国积极试点,以点带面,把“亲土种植”产品、技术、服务落到田间;还希望将每年农业备耕的春分前后3月21日定为“亲土种植日”,以节日的形式大力推广亲土种植理念。


这一建议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


什么是亲土种植


亲土种植,就是采取对土壤“亲和、友好”的方式来开展种植作业,以作物优质高产和耕地质量提升为双目标,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改土养地、减量增效、品质提升、综合服务”等方法,保证作物优质高产和耕地质量提升。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亲土种植最大的不同在于边种作物边养土地,通过土壤友好型的种植技术,全面优化农药、水、种子、地膜及化肥等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健康状况,提升作物品质与产量,为农民提质增收,从源头上打造安全食品链。


亲土种植虽是个新词,但在中国广大农村,金正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早在20年前,它就随着一袋袋化肥走进了田间地头。


从早期的复合肥,到新世纪的高效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几乎每一次中国化肥产品的变革都与金正大息息相关。

其身先士卒的背后,是在高投入、高风险下进行的各项技术创新。从百舸争流中独立潮头,到闯进世界行业前沿、制定化肥行业国际标准,其制胜之道始终没有偏离“引领趋势、勇于创新”这一核心。


从2013年起,金正大前瞻性地将土壤调理改良作为主攻战略之一,与全球土壤问题专家、科研院校等合作,在国内率先进行亲土种植的探索、实践。


经过对中国不同地域耕地的抽样检测分析,金正大成功推出具有土壤修复和提升产量双重作用的全球新型生物能技术和土壤调理系列产品,并获得国家实验室验证。


山东菏泽成武县张楼乡前李村的李清瑞,亲眼见证了亲土种植带来的变化。他的大棚西红柿使用亲土种植解决方案后,不但果实比以前大,产量高了,而且成熟也快,可以提前上市抢个好价钱。

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镇的果农张以帮,也感叹新时代、新技术的好。


前几年,他种植柚子的农地出现了土壤板结、酸化的问题。在金正大农化专家的指导下,他用亲土种植产品在果园建了两亩示范田。一年后,土壤又恢复了松软,柚子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但并不是每位农民都像李清瑞和张以帮这样乐于尝试,他们大多不懂技术、忧心成本、拒绝改变,几乎成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金正大为破解这个难题,联合世界银行、华夏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投资成立了中国首个现代农业服务平台——金丰公社,让技术服务下沉到农业生产一线。


他们计划通过设立千家以上县级金丰公社,将包括亲土种植在内的全球优质种植业技术、资源输出到全国农村,为农民解决土壤和作物营养问题,甚至延伸至飞防服务、产销对接、农业金融等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向回归


两会刚刚闭幕,万连步代表的建议就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今天上午,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与金正大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等,共同开展以“亲土种植·富养天下”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活动。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专家论坛和专题调研等公益行动,让“亲土种植”理念深入民心。


双方还将在黑土地、西北盐碱地和南方酸性土地等不同地域,建设亲土种植服务试点和示范田。力争到2020年,形成一批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与山水林田湖生态平衡系统构建相适宜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


在今天发出的《关于设立“亲土种植日”的倡议》中,呼吁从今年起,将每年春分时节的3月21日设为“亲土种植日”,使得广大农民在各种主题宣传活动中,对亲土种植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转化为行动。

这极有可能成为富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将意味着中国大地自化肥入侵以来只种不养的时代会成为历史,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始走向回归。

需要一同回归的,还有土壤修复改良背后的商业市场。


自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土壤修复相关政策后,各路资本盯上了被认为高达万亿的市场商机,纷纷跑步进场。


2014年至今,土壤修复公司数量几乎以每年多一倍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超过上千家。仅2016年6月,土壤调理剂登记几乎是一天一个新产品。


但由于整个行业处于起步期,相关政策和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导致乱象频出。一边是准入制度空白,鱼龙混杂;一边是缺少引导,摸着石头过河,人员、技术和装备都处于摸索阶段。


肆虐的风口之下,“捞一笔就走”的现象大量存在,最终受伤的仍是土壤——不需要修复的错误修复,需要修复的过度修复,土壤面临被二次污染的风险。


土壤修复改良行业亟需回归理性。


环保部一位专家曾对此评价:“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是土壤修复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在顶层设计尚未推出前,一个好样板的带头示范和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亲土种植无疑扮演了这一角色。


向世界发出中国强音


关于土壤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其他国家同样受此困扰。有权威机构统计,全球有33%的土壤在退化,耕地质量普遍严重失衡,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挽救土壤已是世界共识。


美国、以色列、日本、德国等世界农业领先国家,则走在了前头。他们很早就开始对土壤进行保护、改良和提升。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从当时产品效果最成功的比利时引进土壤调理剂,但因成本过高而未能推广。


经过30多年的奋力追赶,以金正大为首的一批农化企业相继崛起,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技术,在与土壤治理议题相关的世界级对话共商平台上,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强音。


2017年11月13日德国波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12月5日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厦世界土壤日主题活动,金正大集团作为唯一来自中国、也是唯一的企业代表,分别受邀参加。董事长万连步向来自不同国家的近百名代表,介绍了神秘的中国亲土种植方案,其中“25+10>50”的减肥增效创新方案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捧。

这串数字是指,用金正大25公斤新型稳定性肥料和10公斤控释肥料,从产量和品质上,都可以超越50公斤同等养分含量的传统肥料效果。


这一做法可以帮助减少30%的化肥使用量,大幅降低过度施用肥料对土壤的污染,让种植者获得长期的更高收益。这一方案目前在玉米、小麦上已取得稳定效果。


联合国气候变化首席政策官马丁·弗里克对这串数字充满感慨,“农业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而推动这一进程加速并加深的解决方案就在眼前。”


在12月5日联合国总部大厦世界土壤日主题活动期间,全球种植业第一个关于土壤保护的国际组织——“世界亲土种植联盟”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宣布成立,金正大集团和金丰公社成为该联盟的首批中国合作伙伴。


万连步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愿意在中国以及全球,与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种植户等一起合作,为保护土壤健康,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话音刚落,2017年12月11日,金正大便以联盟伙伴的身份在泰国打响了“中国方案”落地第一枪。

泰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全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大米和木薯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有“东南亚粮仓”之称。


但其农业高产的背后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农用地土壤负担日益加重,地力退化形势严峻。


金正大及时雨般的亲土种植方案,受到泰国亲王素博·巴莫的赞赏,他欣喜地表示,将在“皇家土壤发展项目”上与金正大开展合作,引导亲土种植在泰国推广。


以泰国为起点,金正大一系列落地计划正在有序推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更多国家的农业将因“中国方案”受益。


而对中国而言,呼唤多年的中国农业走出去、提高中国农业国际话语权问题,也在金正大的行动中,找到了探索和尝试的新方向。

1厘米的土壤,要1000年才能形成,土壤的修复、改良也不会是一日之功。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耕地质量建设处处长杨帆在宣读倡议时说:“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推动亲土种植,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事业,更是整个人类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组织加入其中,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整个人类的事业,虽正道沧桑,但金正大已经走在了路上。在这个需要集体反思的时代,你会是他的同行者吗?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做好现在,才能延续未来。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