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放弃外国国籍入中科院,杨振宁和他的山大故事

2017-02-22 山东大学


❖ ❖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已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底,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先后提出,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主席团高度重视,经审慎深入研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按照新制订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



来自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的资料显示,

 

杨振宁院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姚期智院士则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创建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全新典范;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摘自新华社



杨振宁:归根的反思



2004年11月12日下午,山东大学科学会堂空前火爆,会堂内外被千余名热情的师生挤得水泄不通。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应邀作客山东大学“大家讲坛”,作了题为“归根反思”的演讲。千余名师生如沐春风,静静地倾听着大家的讲述,领悟着大家的精神,感受着大家的风范。


杨振宁教授这样说道:“我很高兴看到这么多热情的大学生,60年前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全校的学生也就1000人左右吧。”作为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杨先生并没有带领大家在神秘浩瀚的物理世界里遨游,而是从对人本、神本文化的认识出发,充分表达了一位大科学家对人类世界、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对历史和文化、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



杨振宁教授从自己回国时的见闻和感受谈起。


他说:“60多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从7岁到15岁,杨教授在清华园住了8年,如今,以82岁的高龄再回清华园,他感慨颇深。为此,杨教授专门写了《归根》诗并为同学们朗诵。杨教授历数了自己回到北京所去的几个感触最深的场所——保利博物馆 ,一个小而精美的展示青铜艺术品的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这里陈列着20世纪以来大约5000位中国文学家的事迹、照片和雕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此观看了话剧《李白》和《陆游与唐琬》等,曾经轰动欧洲和美国的话剧《哥本哈根》对杨振宁教授触动很大。


杨振宁教授生于动乱年代,深深地感受过民族备受凌辱的辛酸,曾为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深深忧虑。他引领大家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从1898年中国被列强瓜分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从1931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知识分子的心在滴血。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杀,他遗书开头四句为:“五十三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读来使人潸然泪下;而1938年陈寅恪的蒙白赋诗“景物居然似故京,荷花海子意升平,难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则更真实抒怀了中国知识分子痛苦的心境。时光荏苒,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振宁教授激动地回忆起自己在香港回归时的心情,他说:“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有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其一是科学技术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力,其二就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全场听众为杨振宁教授真挚的爱国之情所感动。


曾生活于西方多年,真切地感受过中西文化上的差别,杨振宁教授对中西文化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大区别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本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基于人与神关系的神本文化。”人本文化是一种融会凝聚的文化,它倡导兼容并蓄、有教无类,人本文化也是一种易产生韧性的文化,它所建立的社会是人治的社会;而神本文化则是一种分和竞争的文化,它容易导致宗教战争、种姓制度的滋生,也是一种缺乏韧性的文化,最终建立的是法治文化的社会。杨振宁教授说:“这两种文化在中国与西方文化进程中,在不同的时代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有短长,各有利弊,但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进程。”杨教授特别指出,“正是人本文化衍生的这种韧性促成了中国近五六十年代的崛起。这种韧性所孕育的坚韧、温顺、勤俭的民风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崛起的重要原因。”



报告过程中,杨振宁教授对国家和民族前景的乐观始终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他说:“中国成为世界一大强国的事实已经为世人所见,虽然中国现在仍面临着三农问题、贪污问题等许多大的问题,但中国绝对有信心,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今天的大问题并不比过去100年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他认为,自己的乐观态度根植于过去100年中国自力更生取得的惊人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中国文化本质上的韧性作支撑。杨振宁教授说,1971年回到祖国时,长城给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长城象征着中国的历史,象征着中国历史的悠久,象征着中国文化艰难……”他最后满含深情地表示:“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


杨教授的报告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深刻的、意味深长的、充满睿智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这就是大师的风采,这就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中国社会的良心!



“归根的反思”演讲节选


1929年我父亲就任清华大学教授,我们家那时候是父亲、母亲、我三个人搬到清华园去住,我那时候是7岁。7岁到15岁之间我在清华园里住了8年,今年(2004年)我82岁了,再次搬回清华园里去住。


我写了一首《归根》的诗,念给大家听。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今天所在座的同学可能无法了解我、我父亲、我祖父这几辈知识分子的想法,因为你们没有经过那惨痛的时代,要想描述今天的心情,请允许我念我自己的一段文章:


1997年7月1日,我有幸在香港参加了回归盛典,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国歌声中升起……我父亲如果看到一定比我还要激动。他出生于1896年,马关条约、庚子赔款的年代,那时的中国残破贫穷被列强欺辱,他们那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目睹洋人在租界中的专横,忍受了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这说不完的外人欺凌,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了起来的富强的祖国,能看到大英帝国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国国旗骄傲地向世界宣称: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一天。我有幸看到中华民族正在“站起来了”。


我在青少年的时候,尝到了几乎被亡国灭族的时候知识分子的心情,可是我有幸看到了中华民族真正地"站起来了","站起来"这几个字的意义,我希望在座的同学都能够理解。


我们刚才讨论了过去100年种族的历史,我们可以问,从今天开始100年以后,假如要讨论20世纪对人类最重要的史事是什么?我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第一,是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地增长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影响将继续下去,是十分巨大的影响;第二,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当然有人会问:中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三农问题、贪污问题、污染问题、外交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有这么多的问题,你为什么还持这么乐观的态度?


这个问题并不比100多年前中华民族经历的事情严重。我在北京念书的时候,被日本人欺负、被日本人占领多半的中国肥沃土地的时候,到后面的国共战争的时候,加上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发生的问题,都是被认为是没法解决的问题,中华民族都解决了。


那个时候的问题要比我们现在的问题要严重得多,那个时候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代表中华民族有内在的特别的地方,我相信也可以解决今天的问题。


我的乐观的态度根植于过去中华民族100年的历程。中华民族的韧性,事实上我在30多年以前就注意到,我在离开中国26年以后,在1971第一次到新中国来参观、访问、探亲,那四个礼拜在中国的经验,最使得我有长远的感想的,就是我看到长城的那天。这是1971年8月在八达岭的长城上,我弟弟给我照的相。

长城象征着中国的历史,象征着中国历史的优点,象征着中国历史的坚韧,描述着千百年来历史上中国一统的观念,尽管中国历经盛衰兴旺,尽管中国有如此大的地域和多种的方言,尽管中国有过多次内战和朝代的更换,但是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




内容整理自新华社、中国广播网、山大视点

部分文字/谭琦 刘洋 杨娜

编辑/唐淑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