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青年报点赞山大思政课:在舞台上“遇见”革命英雄

山东大学
2024-09-0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今天,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在舞台上“遇见”革命英雄》,报道山东大学思政课创新模式,用舞台上的思政课,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立体式体验,让思政课入脑、入心,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得到切实提升。



在舞台上“遇见”革命英雄


“先紧着这些托儿所的娃娃们,战士们的娃娃没了,他们的根可就断了!咱们豁上命也要给他们保住根!”这是去年山东大学党史情景剧大赛决赛现场的一幕。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袁泽琪饰演《红梅赞歌——沂蒙母亲王换于》中的王换于,她身着蓝色碎花上衣、黑色粗布裤,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一位抗日女英雄的故事。台下座无虚席,师生们不时动情落泪。

究竟什么样的思政课才能真正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这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海宁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一位老红军的报告会给了他灵感,“他带来一本书叫《火红的石榴花》,里面记录的全是女革命英雄的事迹,我们就想能不能用情景剧的方式把这些故事呈现出来”。

于是,舞台上的思政课应运而生。今年4月30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举办山东大学第二届“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党史情景剧大赛,目前正处在剧本征集阶段。


“亲历”那段峥嵘岁月


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李斌而言,去年参加党史情景剧大赛的时光仍历历在目。他对很多时间节点和细节都印象深刻,“大赛历时9个月,分为剧本创作和剧本演绎两个阶段。在‘笔下生花’创剧本环节,共征集到39个优质剧本,学生们结合中共党史展开剧本创作,将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诉诸笔尖”。将这些剧本通读一遍后,李斌和团队成员选定了《红豆》。剧本讲述了在北京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恋人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路历程。“尽管之前的红色教育比较多,但我此前一直不知道,在沂蒙山区,确实有一位沂蒙红嫂王换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沂蒙母亲’。”打动袁泽琪的是剧本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比如陈若克、白铁华。巧合的是,团队成员中的山东人较多,其中有4位同学是临沂人,他们更是对剧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剧本的二次创作也花了他们不少心思,10分钟左右的剧本修改近10次。“文学剧本和情景剧不同,它缺少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冲突,这演出来怎么能深入人心呢?”《红豆》女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王英兵说,为了让故事具体化、更具戏剧冲突性,他们大量查阅各种史料读物,反复讨论,熟悉剧中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征,试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我们在理论课堂上学习了解很多历史人物故事,但只是‘听过’。”李斌说,而通过自创自演情景剧,原本‘平面化’的历史和人物,在搜集资料、编撰剧本、选定演员角色、准备道具、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逐渐立体和丰满起来,“我们就像亲历了那段峥嵘岁月”。王海宁表示,从“听过”到“搜集过”“演绎过”“感悟过”,能够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立体式体验,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既“抓眼球” 又“触灵魂”


100多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华章。

100多年后,在一间教室里,这群山大学子的真情演绎让一个个革命英雄朝观众缓缓“走来”。

在演绎《红梅赞歌——沂蒙母亲王换于》时,怀着对一位无私奉献女革命家的敬佩之情,他们决定用临沂方言来演绎。“尽管我是东营人,但我跟临沂室友尝试用方言交流,发现差异不大,只需要注意个别词句的语调就好。”袁泽琪说。

但这对饰演张淑贞的同学来说难度不小。她并不会说山东话,演绎的又是王换于儿媳这样的重要角色。“绝对不可能出现王换于说方言,她却用普通话回答这样的割裂情景。”于是,队友们开始一对一现场教学,这位同学就用谐音一句句地记下来,不断练习发音和语调。

台下的辛苦打磨换来了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历经近1个月的排练后,他们终于登上了舞台,“大家身兼数角,最多的一位同学演了3个角色。”袁泽琪清楚地记得团队成员用临沂方言说出第一句台词时,台下观众的震惊,也记得表演结束时,台下观众眼睛里的泪光。这些情感共鸣都让她和团队成员觉得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来自山大新闻传播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等全校40余个培养单位共计366名学生,用心用情演绎出了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故事,有人物共情、有思想共鸣、有智慧启迪。

“决赛的时候,现场很多老师学生都哭了,真的感觉自己被带到了当时那种抗战的环境里面,我觉得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党史教育的一个再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陈晓说。

非自己的表演时段,李斌就坐在台下观看,感触颇深。“其实现在很多人了解历史,都是通过宏大叙事,就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普及历史知识。”而通过情景剧大赛,曾经历史课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呈现在这些青年学生面前,“政治课本上两三分的知识点,原来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是毕生的理想信念,他们去努力、去牺牲。”

“相比于书本上一句冷冰冰的话,我们把这些革命故事演出来,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台下的学生,相信都会对这段历史或者说革命家精神有更深的感触。”袁泽琪说。




青年要做历史的创造者


“就在上台前一周,大家都发烧了,但是每个人恨不得裹着棉被来排练,我们一边咳嗽一边对台词,大家都没有想过放弃。”回想起排练的那段时光,陈俊琛觉得痛并快乐着。

这也让李斌想起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我们青年不光是历史的参与者,也要做历史的创造者。”他说。

演绎100多年前的人物时,他感觉自己确实走在北平大街上,走过西四、西单、天安门,通过游行散发宣传册,振臂高呼,热情欢呼。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不能安于享受安逸的生活,更要饮水思源,通过学习历史来强大自己内心的力量。”他认为,思政教育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卓越的意志品质不仅仅属于那些峥嵘岁月,在和平年代也同样需要如此的素质。无论是在日常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挑战自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添砖加瓦。

“若是忘记来路,前路迷茫之际,谁知道应该往哪里去呢?”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王英兵平时也喜欢关注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视频。她注意到,在一些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短视频下方评论区,常有个别人发布虚假恶意不当言论,出现认知片面和过激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载体。

“这种行为是一定需要引导纠正的。”她认为,青年学生不应成为被动的接收主体,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并积极作为,完成从传统的被教育角色向自我教育、主动教育角色的转变,不仅能够被育,而且能够育人。

“去年的情景剧大赛让我们很意外,没想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此高涨。学生们的精彩表现也让我们十分惊喜。”陈晓表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希望每年举办党史情景剧大赛的原因,今年的大赛相比去年有所突破,剧本范围扩大的同时,主要英雄角色也不局限于女性。“让每一届的学生都能有参与剧本创作和演绎的机会,让思政课‘活’起来”。



推荐阅读:

*光明日报关注!山大深耕人文沃土 推动学术兴校

*谢谢你,妈妈,是你教会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书写文化“两创”的山大答卷

*让我康康,还有谁没听过王蒙先生的讲座?!

*写小说?拍电影?VR+?还是翩翩起舞



素材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编辑 | 冯宇熙

责任编辑 | 蒲帅

审核 | 林竹 冯刚 苗立群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东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