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眼睛的亚洲女孩,你的眼睛即是革命

Gina竹子 三明治童书研究所 2021-12-18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到周围人对自己外貌的指点。在五官、体格、肤色等样貌特征中,只要有任何一项不符合“大众审美标准”,孩子便会得到负面的评价。

 

“太胖了。”

“眼睛太小了。”

“鼻子长得不够挺拔。”

“怎么皮肤这么黑?”

 

这些评判孩子容貌的语言不经意地被说出,却被孩子深深内化在心里,影响着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久而久之,孩子会为自己的外表感到羞耻,甚至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说到我自己,我从小不是个对自己外貌感到自信的女孩,单眼皮,脸上长了不少痣,笑起来眼睛变成两条线、咧开嘴露出大大的兔牙。

 

长大后我逐渐学会接纳自己,而在成为教育者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更是避免使用标签式的语言评价他们,希望这些孩子至少在我这里可以感到被全然接纳。

 



读这些绘本,孩子就会对外貌自信...了吗?


 

这几年我也读了不少关于个体独特性、自我认同的绘本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这其中每本童书的创作初衷都是希望它的阅读者可以长大成为自信独立的个体。

 


然而读了不少这类主题的绘本后,我不禁对其中单一重复、浮于表面的文字感到疲惫。

 

“我喜欢我自己!”

“我虽然与别人不同,但也是独一无二的!”

...

 

但如果孩子在社会对“美”的隐形专制下,渴望自己与他人长得一样怎么办?他们的外貌特征被他人羞辱怎么办?

 

所以当我听说今年年初刚出版的绘本作品《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首周售出8000册时,虽然我被这个充满诗意的描述亚洲人眼睛的标题所吸引,我仍旧没有抱有很大的期待,我想象这本绘本中重复着相同的文字韵律——“我爱我的亚洲眼睛”。


《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

Joanna Ho/著

Dung Ho/绘


然而读完这本绘本后,我发现它所涵盖的主题超越了我的所有预期。

 

撇开书中优美细致的文字和插画,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一个亚洲女孩外表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的外表容貌是如何传承了我们的家族根源、文化历史与爱。


 

作者Joanna Ho亲自朗读《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视频来源:Barnes & Noble Youtube频道)



我拥有在眼角处相吻的美丽双眼


 

书中的华裔女孩起初意识到和周围的人长得不一样,其他人有着大眼睛长睫毛。




而她呢?



 

I have 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 and glow like warm tea.

(我拥有在眼角处相吻、像茶水般闪闪发光的双眼)

 

My eyes carry tales of the past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我的眼睛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和对未来的希望)

 

女孩通过与家人日常的互动告诉读者,她的妹妹、妈妈、祖母都拥有着和她一样的眼睛,正是她们独特的眼睛将一家人联结在了一起。女孩很爱她的家人,她为能够和他们拥有相似的眼睛感到自豪。


女孩和下班到家的妈妈玩闹

 

女孩是这样描述祖母的眼睛的:


Her eyes are filled with so many stories.

(她的眼睛中充满了故事)


一旁插图中的木兰、嫦娥也拥有着“在眼角处相吻的眼睛”,似乎在说,我们每个人的眼睛形状可以追溯到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与故事,我们每个人的外表特征都承载了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



翻到绘本尾页,插图背景的花束中穿插着凤凰的羽毛,这个故事讲述的就像是凤凰所象征的重生,女孩在意识到自己的眼睛是独特而美丽的时候,她在对抗社会对“美”的狭隘定义,她所点燃的是一场抗争社会对美的压迫性叙述的革命



My 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 and glow like warm tea are a revolution.


我的眼睛即是革命。

 


读完这本绘本的我,回想起在大学期间,我在医院通过激光将脸上的好几颗痣给去除了,我又不禁想到我爸爸的脸上有好几颗痣,我妈妈的鼻子旁边有一颗和我原本在相同位置上的痣。

 

但我却将他们抹去了。

 

如果我在儿时有读到这本书,如果在儿时爸爸妈妈有告诉我,我脸上的痣是他们送给我的礼物,这些外貌特征是将我们一家人联结在一起的一种方式,我是否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我是否会感恩拥有它?

 



作者在三十岁才意识到自己是美丽的


 

这本书的作者Joanna Ho曾经也对自己的外貌感到羞耻,通过我们的播客,我有幸采访了Joanna与她聊了聊创作这本绘本的故事。


 Joanna Ho


点击小程序,收听我与作者Joanna Ho的完整访谈



Joanna是一位华裔美国作家,她的父亲是宁波人,母亲是台湾人。她在周围与媒体环境中都是白人孩子的美国小城市中长大,她从小不喜欢自己的单眼皮,经常照镜子,拉着眼皮,想象如果自己有双眼皮、有浓眉大眼会是什么模样。

 

直到30岁的时候,Joanna暂时搬去台湾居住,她说她当时站在Seven Eleven便利店,拿起一本杂志,看到里面满满的都是美丽的亚洲面孔,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也可以是漂亮的。

 

她很难过自己花了这么久的时间才认同自己的外貌,而创作《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正是因为Joanna不希望女儿在长大过程中渴望自己长得不一样。


 

“我们的长相特征是从父母、祖父母和祖先那里传下来的,所以当我们说希望自己有不同的长相时,我们其实是在说希望自己是来自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我想试着在书中探讨这些话题。”



通过这本绘本,Joanna希望孩子们意识到,他们不需要用狭隘的方式来定义美,他们是有力量以自己的标准来定义周围的世界的。



社会可能会告诉我们仅有什么样的样貌才可以被称作美丽,但当我们拒绝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认识到自己的美和独特,我们是在从个体层面反抗这个告诉我们对立信息的世界。


 


对亚洲人的眼睛的历史叙述



除了呼吁自我与文化认同,《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这本绘本在亚洲群体被语言暴力歧视与人身攻击伤害的环境背景下也显得格外重要。

 

在采访中Joanna有提到,在美国历史中,亚洲人眼睛的形状一直是亚洲群体被压迫的一种方式,曾经有很多政治漫画给亚洲人画上小眼睛——“眯缝眼”(slanty eyes),他们把亚洲人画得不像人类、社会的一员,这也使人们肆无忌惮地对亚洲人采取排外、歧视性行为。


今年在美国的#StopAsianHate民众游行示威


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在观察我们生活中的行为与言语,他们会吸取当今社会中边缘化了很多人的系统中的信息,无论是在美的定义之外的人,或是社会群体中受历史文化压迫的人。

 

种族歧视常常是以语言暴力开始的,是这些语言创造了一个纵容和鼓励歧视亚洲人的环境。而这本描述一个亚洲女孩的眼睛之美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种叙述方式,它将亚洲人的眼睛描绘成在眼角处相吻的眼睛,代替了原本带有贬损意味的“眯缝眼”的说法。

 

正是当我们将这些赞许我们外表的正面言语提供给孩子们时,他们能够接纳自己、为自己的外貌感到自信自豪,甚至将这些语言化作工具,去抗争社会中带有歧视性信息的语言。

 


Joanna有一个三岁和六岁的孩子,她从不回避与他们探讨种族歧视的对话,比如当他们说了一句带有歧视意味的话时,她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那是在歧视哪些群体,她会坐下来与他们解释,有时也会通过阅读一本相关的绘本来讨论。

 

《Eyes that Kiss in the Corners》末尾处说,“我的眼睛即是革命。” 我想,家长坐下来与孩子们一起阅读,通过童书主动与孩子进行讨论与对话,帮助他们去接纳自己、反抗社会中单一的审美观念,何尝不也是一种革命呢?

 

本文作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