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前的三水什么样?让歪果仁话你知!哈佛有收录!

2017-08-12 三水发布




 第一期

2017年,三水区将围绕“讲好三水故事,展示佛山风采”主线,让三水成为外界所熟知的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广佛创智之城 岭南水韵胜地”。


三江汇流、记忆成川,时移世易,你还记得三水的老样子吗?你想了解三水的前世今生吗?光影交织的老照片是一座城市的记忆,见证了三水翻天覆地的变迁。就让发布君采撷一幅幅老照片,带你梳理城市发展脉络,展望三水未来发展!


随着三水新城、北江新区为三水注入更现代的都市感,我们在某一刻不禁思索三水历史的模样。发布君打开了三水记忆,在老照片中回眸见证百年三水的沧桑巨变。今天,发布君选择从歪果仁看三水的视角回望....


发布君还有幸请来了三水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现年71岁的植伟森老人,给我们讲关于百年三水照片的故事和回忆。


被哈佛收藏的三水老照片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网站有一张三水老照片,摄于19世纪90年代。照片的英文是“H.B.M.'s Consulate--Samshui ”,翻译过来就是“ HBM的领事馆——三水”。难道三水设立过领事馆吗?


中英签署了海关条约后,英国原本打算在三水设立领事馆,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只建起了海关。该照片不是现在的老海关,但应该跟当年英国在三水设立的海关关系密切。


   三水目前最早的影像资料  


1870年秋,约翰·汤姆逊在3个香港雇员陪同下来到北江拍摄照片,并写下了游记,关于三水的片段已被翻译为中文。


我们在离芦苞镇不远的一个村子停下,我登上右岸,想去拍几张照片。但是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一群叽叽喳喳戏水打闹的妇女吸引了过去。当我把照相机对准她们背后的村庄时,她们立刻警觉起来,惊慌逃散。不一会儿,村子里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位老人,他是这村的族长。我们对他解释了我们此行没有任何敌意,仅仅是想拍几张此地风景。他热情地把我们迎到他的家中,为我们摆上茶点。




三水黄塘村的榕树


据了解,约翰·汤姆逊拍摄的这张三水黄塘村的榕树老照片是目前在公开资料中能找到的三水最早的影像资料。目前,“见”过汤姆逊的3株170年树龄的大榕树仍旧屹立在黄塘村,见证岁月变迁。黄塘村的小伙伴此刻是不是很有自豪感,快来点个赞!


邓辉粦摄于2012年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张柏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 1843-1928),在来华考察期间,拍摄了三水县城河口及思贤滘的一组照片,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魁岗文塔  


三水档案局供图


村民来往于县城河口附近的路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几个村姑戴着又圆又大、尖顶的竹帽,用来遮挡热辣辣的阳光,泥土路的左侧,是高耸的魁岗文塔,塔下有围墙、屋舍,还有几棵浓荫如伞的大榕树。路边有几棵木棉树,挺拔、苍劲。好一幅清朝末年的三水乡土风情画。


魁岗文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因寄托三水县培养文人、举人、进士的希望而取名“文塔”,是三水遗留下来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沿梯登上顶层,举目远眺,昆都山、鸳鸯水、半江桥、金沙洲等景物尽收眼底。“文搭揽胜”曾是三水“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诗。


作为饮料之都的三水,感受文塔的熏陶,也修葺文塔的现在。2009年,第二届三水饮品文化节迁至文塔附近举办,三水为此规划了面积达800多亩的文塔公园。如今,文塔公园已被确定为饮品节的永久举办地,平时则成了许多河口居民的休闲去处。繁华与孤寂交替轮回,文塔默然矗立,天地灵气充盈四周。


   古祠堂  


三水档案局供图


老县城河口附近某村的一间古祠堂。这间祠堂规模较大,呈三间两廊结构,纵深两进,正中的一间中间还有天井。锅耳山墙,屋脊有陶塑、灰塑、砖雕。造型精美。门口还有石柱、一堆石雕麒麟。中间有大门,两侧走廊各有偏门,出入方便。只看图片,发布君就被这历史的厚重感所折服。


 三水档案局供图


祠堂前面铺设一条花岗岩石板路,路边是菜地,蔬菜长势正旺。石板路上,穿着清朝长袍服饰的一位村姑,手里提着一个竹编的食品篮。随后跟着一个男人,手挽包袱,也穿长袍,头上拖着一条又长又大的辫子。祠堂门口,还有几个人站着闲聊了。这是清朝末年三水农村的生活图景。


     县城河口江边渔村


三水档案局供图


三水县城河口北江边,聚集着近千只小渔船和稍大点的运输船,岸边形成一条建筑低矮、破旧杂乱的渔村。三水是水上居民聚居较多的县份。这河口渔村,成为别具风情的江边风景。


远在百年前,三水水运已经相当发达。三水的河虾比较出名,“水上居民”这一形态在河口、芦苞、大塘比较多,那年代,水上居民过着饱受歧视、贫穷困苦、水上漂泊的悲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新建“渔民新村”,帮助老百姓上岸安家。


昆都山、思贤滘、五显古庙


三水档案局供图


三江汇流最佳欣赏点——昆都山。昆都山在县城河口对面、思贤滘江边,不高、不险、不奇,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昆都山顶你能用“上帝视角”,眺望到宽阔的西江、北江、绥江,如三条巨大的玉带,萦绕在绿色大地上,飘逸灵动,景象万千。


明朝名臣何维柏少年时期曾在山上筑茅苦读,留下读书台、晒书处等名胜古迹。何维柏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因参奏大奸臣严嵩而与海瑞齐名。由于曾经有文人贤士的造访,于是昆都山也留下了儒雅风骨的遗风。


思贤滘在昆都山脚下,是西江、北江、绥江的汇流处。每年汛期,如西江水涨,西水便倒向北江。反之,北水则流向西江。这时候,洪水泻入狭窄的江中,波涛咆哮,汹涌澎湃,乃自然界中一大奇观。清代官府曾立碑于此,上书“江心险处”。


传说思贤滘原来没有名字,明朝著名理学家陈白沙(新会县人)常来三水探望他的得意门生陈冕,有一次碰巧陈冕外出,寻访不遇,心情惆怅,便提笔在思贤滘江边大石上写下“思贤”两字,后人便把这水道称为“思贤滘”。


五显古庙在昆都山下,思贤滘边,其始建年份已不可考。其处自然风光令人入迷,古榕、木棉挺拔参天,浓荫满地,可引发思古之幽情。相传庙里供奉的五位大神,中间一位是粤剧始祖华光大帝,每逢华光诞,都有不少村民和粤剧发烧友前来上香叩拜。

除了歪果仁手中的上述图片

发布君还找到了其他三水百年老照片

就是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歪果仁的杰作呢


三水县城城墙


明淸时期,河口就已经是三水县城,并建有城墻。据三水老人说,解放初期河口还见到城墻的。



   三水县政府  


老县署手绘图


三水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县,河口老县城也开始建设,人们先后修了城墙、县衙、学宫等。史料记载,民国时期,三水县政府是一座三层的小洋楼,1929年建,位于河口仁寿坊附近。不知道,旧时的三水县政府是哪般光景?


 


择一小城,看繁华喧嚣、感历史厚重,老照片,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有没有燃到?快加入我们分享老照片的行列吧!


如果您手上也有三水老照片希望和大家分享,欢迎发送到邮箱:1139641095@qq.com,记得注明拍摄时间和地点哦,最好也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与您沟通!


 


插播:廉洁征兵监督员公示 

按照国防部征兵办要求。为接受社会广泛监督,确保三水征兵工作公开透明,现将廉洁征兵监督员公示如下:


    骆苑明    人大代表            13809810658

    高新红    政协委员            13809258892

    陈勇为    退伍军人            13925406228

    张耀满    应征青年家长    13928596133

    陈丽珍    热心群众            13411832888


望广大群众对征兵工作予以监督,对征兵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可拨打廉洁征兵监督员电话,或者通过以下方式反映情况。


  •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举报电话:87771580    8777158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28vmhy2z&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水发布微信编辑部策划出品

撰文 | 佛山新闻网方琳

责编 | 刘丹红

部分资料 | 三水档案局、佛山新闻网、南方日报、佛山日报

如有遗漏署名,请留言告知,谢谢~


了解更多三水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三水发布微博、登陆三水新闻网或下载“大美三水”手机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