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来久,工学博士,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纺织清洁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麻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天然纤维生物技术和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2017年荣获“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
生态绿色技术谱写纺织发展新篇章 ——访我校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郑来久教授
2017年2月27日,辽宁省科技创新大会在辽宁人民会堂召开。两院院士,省市党政主要领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主要负责人,技术人员代表800余人参会,这次科技盛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我省历史上前所未有。大会表彰了首批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我校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郑来久教授荣获“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
一、品格:谦虚谨慎 勤奋耕耘
未曾谋面前,早已听说郑来久教授在天然纤维生物技术和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领域造诣颇深、建树甚丰,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的领头人。
初识郑来久教授,便被他那温文尔雅的风采和潇洒豁达的气度所深深感染和折服。
始终耕耘和奋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还担任学院院长职务,“忙”便成了他工作的常态。郑来久教授告诉笔者,无论是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是正在研究的项目,都离不开大连工业大学和所带领团队给予的无限支持与帮助,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
“顶天,指作基础研究时,要处在国际最前沿。立地,指研究成果要满足国家的需求,为区域经济作出实实在在的成果。”“顶天立地”做科研,这是郑来久教授一直信奉的的理念。郑教授说,印染行业整个纺织工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该行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是困扰整个纺织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道世界级难题。由于传统的染色方法以水为介质,染色后又需用水清洗,耗水量较大,而且使用的化学品多,治理非常困难。我国又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污染使资源短缺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中国印染行业如何从大到强,如何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坚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成为印染业界同仁关注的中心议题。此外,世界经济模式历经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这预示着“低碳经济”将成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及国际环保标准和纺织生态标准的提高与推广,再加上发达国家推行的“绿色壁垒”政策,当前国际染整行业的发展观念已从过去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着眼于源头治理——开发绿色染色加工技术,寻找少水或无水染色工艺,缩短工序,提高效率,促进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攻坚:上下求索 勇于攀登
“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坦途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顶点。”当问及能取得如此丰厚的科研成果的主因是什么时,郑教授告诉笔者,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勤奋+刻苦”。 凝练方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他经常勉励团队成员说:“付出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失败”。多年来,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郑来久教授带领纺织清洁化创新团队,不断调整设计理念,凝练主攻方向,创新研发思路,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
2004年成功研制出适用于天然纤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实验装置,发明了天然色素萃取染色一步法技术,实现了绿色环保染色工艺。2009年又研制出了适于散纤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工程化染色装置,具有大流量内循环系统,采用独特的染色工艺,解决了染色不匀的难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创造性将传统的扎染、蜡染技术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相融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艺术染色。2011年以来,中国工程院孙晋良院士、蒋士成院士、姚穆院士等先后参观了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产业化推广前景。2013年,第二届国际纤维纺织科学超临界流体技术会议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云集了美国、荷兰、日本、韩国、埃及等超临界流体技术领域的学者专家。郑来久教授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作报告,提升了我校乃至我国在超临界流体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015年,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首届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国际研讨会,邀请了埃及、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内外本领域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会,加强了国内外同行对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进行理论和应用的探索,提升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转化:推广应用 落地生根
科技创新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方面是“出成果”,另一方面是“用成果”,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郑教授的成果获得认可后,重点开展产业化推广应用。由于这一技术可取代传统水介质染色,解决染色时间长、耗水量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难题,同时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染色过程的清洁化生产。这一技术得到了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及相关企业的青睐,与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轻纺项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纺织印染行业的全面发展,为纺织印染行业的低碳加工、节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6年团队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在福建三明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超临界流体染色设备示范生产线,对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五、展望:引领前沿 再攀高峰
郑来久教授表示,在纺织清洁化加工技术领域坚持了十余年研究,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已初步建成具备基础理论研究、染色工艺模拟、染料改性合成、测色配色等功能体系的超临界流体染色实验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发展背景,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团队将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和优势,以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凝练方向,办出大连工业大学纺织学科特色,提升我校在国内外纺织领域的影响力。
结语
采访最后,当笔者请郑来久教授为我校学生提出希望和建议时,他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国家级重大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是我校纺织学科发展的一个难得机遇。希望同学们热爱专业、勤奋学习、踏实进取,努力成为创新复合型人才,以我校79级优秀校友纺织系机织专业侯铁男同志为榜样,传承和坚守他忠诚的品格、为民的情怀、高尚的情操,拼搏的精神,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和建树,以所学专业知识回报祖国和人民。
文|郑培国
编辑|许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