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戬
中国“85美术新潮”的主要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曾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提名为年度世界文化名人。艺术活动和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史”、“当代中国画”、“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中国九十年代艺术史”、“新中国美术史”、“中国大陆中青代艺术家百人传”。
任 戬
中国“85美术新潮”的主要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曾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提名为年度世界文化名人。艺术活动和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史”、“当代中国画”、“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中国九十年代艺术史”、“新中国美术史”、“中国大陆中青代艺术家百人传”。
引言
前不久,一篇题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吃馒头自己蒸》的任戬访谈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频频转发,再次引发了校内、圈内热议。
任戬是黑龙江哈尔滨人,1955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7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4年考入本校中国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画院任专业画家,1988年底调入武汉大学建筑系任教,1999年调入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任教。曾任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艺术设计专业学术带头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精品课负责人,多次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大连工业大学,一提起任戬,师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师”。这一称谓,对于任戬而言,绝对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一、“要吃馒头自己蒸”
任戬是艺术设计领域知名学者,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中国“85美术新潮”的一员老将,经历的坎坷和对艺术的赤诚给任戬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北方艺术群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与舒群、王广义等伙伴们在哈尔滨自发组织了“北方艺术群体”,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现代艺术思潮有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85美术新潮”从观念变革所引发的现代艺术革命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不可逾越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任戬认为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的最新语言方式,联系当下艺术问题的混乱、人文精神的丧失等现状,他感到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做一系列艺术行为活动。1992年5月,在武汉,任戬又与一些艺术家组建“新历史小组”,起草了宣言——《与“新历史小组”对话》。
“新历史小组”的“艺术与生活的同一性”目标通过《消毒》《1993大消费》《太阳100》《九日义务劳动》《绿色工程》行为艺术的过程逐渐推进。
1994年以后,“新历史小组”停止了在艺术界本身的活动,开始“转场”。沿着产品艺术的方向,彻底进入经营运作,通过社会中介把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重新创造艺术、定义艺术。
二、“我思故我画”
作为一名沉潜睿智、喜欢思考的艺术家,任戬80年代早期的作品几乎是封闭的冥想,体现出一种超前性,也给观众带来较大的解读难度。《天狼星的传说》、系列油画《天•地•冥人贯其中形而王》以及长卷巨作《元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89年以后,任戬开始转向波普艺术的道路。他的作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放弃了那种解读上的难度而进入百姓生活。
1990-1991年,他创作的“集•邮”系列,将全世界的国旗图案转化为邮票。“集•邮”系列油画经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和国际艺术界的介绍,认可成为标准艺术图案。
1993年,他将图案转印制作“集•邮”大花布,进而又用花布制作“集•邮”牛仔服,在北京、武汉、郑州、哈尔滨等城市进行销售的行为艺术,更是将国旗图式艺术波普化运用到极致。“集•邮”系列亦因此成为书写中国当代艺术“政治波普”与行为艺术不可或缺的作品。
2015年,已入花甲之年的任戬,又迎来了人生艺术创作“高峰”。是年6月5日,适逢“85新潮”三十周年之际,任戬在OCAT西安馆举办了个展——“历史:看什么不是什么”。展览中唯一的一件作品,就是由36个板块精密构图组成长达36米的联画《纪元》。
“十年磨一剑”。作为中国“85美术新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任戬花了十年时间重新解读从18 世纪启蒙运动到21 世纪初发生的全球性事件,最终完成这幅杰出的作品。
在重审历史的过程当中,任戬深入探究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伴随着这些进步所出现的问题。他对现代主义进程的看法包含了社会与文化历史、技术、科学和哲学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包括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显露出的戏剧性变化。《纪元》完美地布满了OCAT 西安馆二层展厅,为观者打造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世界。
《纪元》展出现场
《纪元》局部图,诺亚方舟与八仙过海的合体
《纪元》局部图,乔布斯及苹果手机
《纪元》局部图,卡通形象
《纪元》局部图,人物形象融合
三、“推故而别致齐新”
在孜孜以求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在学术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道路上,任戬也是辛勤耕耘,不断创新,硕果累累。
他先后在《美苑》《辽宁画报出版社》《美术观察》《美术大观》及《装饰》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专著《视觉知识》。主编教材《设计原理》《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研大系》系列获辽宁省优秀教材奖。主编《形态构成•行为•空间》和《形态语义》入选辽宁省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主持完成“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研究”并创建了“生态教学体系”。其指导完成的《“树洞画”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研究报告》获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中期高等教育研究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作为设计师,任戬还主持策划设计了武钢集团、北京发现者科技公司、雅戈尔集团、席殊书屋、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大连翔大饲料有限公司等10余个集团的企业形象设计,为大连服装节组织策划“百幅中外经典服饰”素描展,好评如潮。
四、“艺术创作扎根于中国大地”
任戬说:“1979年到1983年,我集中思考的是两个概念 :一是民族的原创力;二是民族的野性精神。”
1982年,任戬体验生活,去了大西北、青藏高原。接着又一个人在冬天跑到了大兴安岭、黑龙江流域、北极村。大西北戈壁天与地的绵延,青藏高原夜晚狼的闪闪发光的眼睛,北方冰雪严酷环境下的生命活动都触发了他的野性体验与原创力的思考。1983年大学毕业时,任戬创作了系列作品《北极圈下》及《天狼星的传说》,通过北方、狼为象征符号来表达野性和原创力的概念。
1993年,任戬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提名为1992—1993年度世界文化名人。在接受《东方艺术•大家》的采访时,任戬说:“我是成长在东方地缘的艺术家,地缘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与本土文化传统的关系不是继承,而是一种承受,你承受了它,就要对它负有责任。但同时我又接受了来自当代西方的影响,并在80年代初期与舒群进行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在85期间与一些艺术家、理论家开创了中国现在艺术。东西方文化的交合逐渐产生复杂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会对世界艺术史的格局发生影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有的同志说,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说的是有道理的。”——任戬的艺术创作之路,也正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任戬教授部分作品欣赏
《天狼星的传说》之二“天狼派生”
《天狼星的传说》之三 “落于荒野”
《天狼星的传说》之四“那山之息”
《天狼星的传说》之五“荒野之歌”
《天狼星的传说》之六 “遥远的记忆”
《天狼星的传说》之九“白色的彷徨”
《天狼星的传说》之十三“来去匆匆”
《天狼星的传说》之十五“遥远之声”
《天狼星的传说》之十六“野声回荡”
文|郑培国
图片整理|许珂
编辑|许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