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工大人物】周大勇:“蓝色牧场”的深耕者

2015-12-21 大连工大新闻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新闻中心


  2015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5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我校周大勇教授名列其中,同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的重大人才工程。工程实施以来,辽宁省累计只有76人入选。

  周大勇,1977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37岁便破格晋升,成为我校最年轻的教授。曾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大连市青年科技奖等诸多荣誉和称号。主持的“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怀揣理想 投身热土

  “朱院士团队在海洋食品研究领域的基础雄厚,潜力巨大,能给我提供施展的舞台以及发展的空间。”基于对朱蓓薇院士科研团队的向往,2007年9月,周大勇在博士毕业前夕,就已决定投身我校。入校之初,周大勇便承担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设课程《食品毒理学》的教学工作,并参与到海洋食品相关科研工作中去。从学生到教师,这个转变过程并不轻松。周大勇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所学专业分别为医学检验学、病原生物学和分析化学。来到食品学院,面对与食品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他感受到了学科跨越上带来的压力,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存在一些迷茫。

  回想当时,周大勇特别感谢朱蓓薇院士为他做了“明确方向,循序渐进”的安排。周大勇说,所谓明确方向,就是要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团队的海洋食品研究相契合;循序渐进,就是要让自己加入团队最初阶段的研究工作和个人特长相结合。很快,在朱蓓薇院士的指导下,周大勇开展了海参的自溶机理研究和海胆色素的研究。在对海参的研究中,周大勇的医学背景有了用武之地;在对海胆色素的研究中,他的分析化学特长得到了发挥。相关研究很快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为此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弥补自己在食品学科方面的不足,周大勇还研修了多门食品学科核心课程,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走工厂、进企业,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八年时间,周大勇不仅实现了从食品学科“门外”迈入“门内”的转变,他夙夜不懈、朝夕不倦的付出,也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他主持的“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和参与各类项目数十项,累计金额达14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际PCT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 

坚持不懈 不辱使命

  认真,坚持。周大勇认为这四个字是工作中一定要保持的态度,是开拓事业最重要的品格。

  “我的性格就是做事认真,交给我的工作,我一定要做好。”周大勇深知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未必会取得预期的进展。“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坚持不放弃!”周大勇如是总结自己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秉持的态度。一次,在对“南极磷虾油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检测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等多项数据,为了保证科研数据的准确性,对小鼠的实验必须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为了和时间赛跑,周大勇每天清晨第一个来到实验室,顾不上休息,甚至顾不上喝水,直到深夜才最后一个离开,凭着这股为了科研不顾一切的韧劲,圆满的完成了实验所需各项指标的获取工作。

  周大勇说,从事科研工作会碰到“小钉子”无数,更会有“卡壳”受挫的情况出现,遭遇失败更是常事。在南极磷虾油的加工技术研究中,团队选择了某种溶剂作为提取溶剂,提取的虾油质量较好,且便于后续的精制处理。然而,该溶剂提取的虾油中磷脂含量略低。如何既能达到“质”,又能保证“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周大勇和项目组成员反复试验,反复摸索,终于攻克了磷脂富集的技术难题。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团队实现了简单、高效、易于产业化应用的磷脂富集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研攻坚的过程,有低落也有苦闷,但周大勇要求自己在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光要面对困难和挫败不气馁不言败,更要懂得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

周大勇教授在全国博士后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心怀感恩 砥砺共进

  “就算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也是依靠我们整个团队的力量!”与周大勇的交谈中,他提到最多的字眼便是“团队”。“团队”一词之于他,是共同进步的支撑,是甘苦与共的担当,更是支持科研事业一路向前的不竭动力。比如“海参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装备的研究及产业化”这个项目,需要综合食品、机械、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没有一个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研究经验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是无法完成这样重大项目的攻关的,周大勇说。周大勇感激团队的领头人朱蓓薇院士,是她在科研上的前瞻性和胆识,让整个团队有了明确而坚定的研究方向。他感谢团队的每一名成员,彼此的理解和包容,相互的扶持和帮助,大家为共同的愿景拼搏和努力,这一切都带动着他也激励着他。

  初到朱蓓薇院士科研团队的情景让周大勇难以忘怀,“那时候团队人数不多,科研条件也不如现在完善,但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为工作通宵达旦是经常的事,但没有人喊苦喊累,每个人都心甘情愿的为着这个团队付出!” 就像周大勇说的那样,整个团队凝心聚力,在科研工作上形成最大合力。例如在对南极磷虾粉的加工工艺研究中,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查资料,有的到工厂调研,有的去请教有经验的科研前辈,最终依靠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才终于攻克了无壳虾粉加工技术这个难题。

  团队同心,其利断金。周大勇所在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在海参、贝类、海胆、鱼类、南极磷虾、藻类等海洋食品的加工理论、技术、装备及产业化推广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等多个沿海省份的企业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我国海洋食品工业的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绘制了我国加快推进海洋生物开发与利用宏伟蓝图。对于立志于深耕“蓝色牧场”的周大勇而言,扎根朱蓓薇院士团队,依托“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凭籍满腔的工作热情,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勤勉奋进的敬业精神,周大勇将在这片广阔的“蓝色牧场”逐梦前行!


文|许珂

编辑|许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