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概念炒作?OLED用石墨烯膜市场潜力巨大

2017-11-08 CARL unima薄膜新材网

涂布机专业厂家——新望机械(新望简介点此文字进入)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导热性最高、导电性最好、柔软并透明、化学稳定性最强、最坚韧的材料,也将在手机显示屏、电池、传感器、元器件等方面给手机产业带来革命性应用。


石墨烯粉末和石墨烯薄膜目前是石墨烯材料的两种主要形式。


与粉体相比,石墨烯作为柔性透明导电膜近年来展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性能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对材料本身进行掺杂改性,复合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性能的手段。


目前市场上ITO的替代材料主要包括金属网格和纳米银线,在国内占比分别为10%和1.6%,而石墨烯膜的存量则小于1%,但ITO、金属网格和纳米银线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这给石墨烯提供了足够的替代空间。


石墨烯薄膜专利较为集中

 


薄膜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取得成果相对比较集中,在石墨烯薄膜领域的研发和应用研究领域,中科院两大材料应用研究所,占据了国内石墨烯薄膜专利的半壁江山。


“从专利的所有者看出,这些专利大部分所有权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实际市场应用比例还比较低。同时,部分石墨烯核心专利依旧是掌握在少数大国手中。”华南智慧创新研究院院长曾海伟说,而近年来全球石墨烯技术专利正由制备工艺向下游应用转变,未来石墨烯有望加快同下游应用行业结合,推动石墨烯产业化进程。


 


2015-2022年石墨烯薄膜市场规模预测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6年,石墨烯薄膜的市场规模约为4亿元左右,随着技术的突破、价格的下滑,石墨烯薄膜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市场规模将呈高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22年,我国石墨烯薄膜的市场规模将达450亿元左右。


由于目前石墨烯薄膜的相关技术拥有者较少,所以产能投放规模也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已建成的石墨烯薄膜生产线主要有以下这些——


** 2013年,二维碳素在江苏常州投产,该生产线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膜,后于2014年完成产能扩张,形成20万平米/年的年产能。


** 2016年墨希科技在重庆开建的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正式投产,年产量达100万平方米,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石墨烯薄膜生产线。


** 同年,合肥微晶公司采用最新纳米材料制造技术与工艺,推出新一代石墨烯纳米银线复合柔性透明导电膜并实现量产。


** 2016年,常州瑞丰特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苏常州建成国内首条石墨烯薄膜连续生产线,产能未公开,采用等离子辅助CVD方式生产石墨烯薄膜,将石墨烯薄膜的制造温度降低到600℃以内,采用卷对卷的制造方式实现石墨烯薄膜的连续沉积制造,提高石墨烯薄膜的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损失,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宏量石墨烯薄膜在精密光栅位移传感器、石墨烯电缆导体和石墨烯电热驱动(仿生)器件等领域。


** 2017年4月,丹邦科技公告称,公司拟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投资1个亿,设立全资子公司深圳光明丹邦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资料显示,全资子公司从事的领域将涉及多层石墨烯薄膜。


** 2017年7月,二维碳素将石墨烯高导电复合膜与弹性高分子材料高效复合,进而制备得到超柔性石墨烯复合导电膜,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发热膜柔性差、弯折性能不佳的短板。


目前,石墨烯薄膜已经可实现一定规模化生产,并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应用示范,随着其性能和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展现出了很好的发展潜力。


现阶段石墨烯薄膜的主要问题是大尺寸膜的制备、价格偏高,以及下游市场的现有应用非常成熟,石墨烯要进行替代还存在很多问题。


不过这些阻碍正在出现好转,包括二维碳素、第六元素、重庆墨希等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具备石墨烯薄膜大规模制备的能力,同时产业链上下游的结合日益紧密,虽然现在产业规模还不大,但是未来1-2年将会出现较大突破。


从趋势上来看,未来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其中一个发展方向是柔性器件市场,例如柔性触控、柔性显示、柔性传感器、柔性太阳能电池等。


今年4月份有消息称,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ETRI)跟HanwhaTechwin合作的研究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研究出一种以石墨烯制作,厚度不到5纳米的透明电极,并用其生产出了一块370*470的OLED面板。


根据该机构人员介绍,使用石墨烯来制作OLED面板主要是看中这种材质的优秀特性,不仅经久耐用,而且导热和导电的速度也很快。


这一次开发出的石墨烯OLED面板不仅能够提升其使用寿命,同时还有可能开发出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点触式设备。


开发人员特别强调,石墨烯OLED面板相比传统的ITO镀膜要更为耐用,可以结合软性基板制作出可挠的超薄面板,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穿戴设备和衣服上,甚至还可以应用到军事领域中。


不过目前摆在研究团队面前的问题是,这样的面板还没办法大范围量产,待工艺成熟之后才会普及开来,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另一个是在现有存量市场进行ITO 透明导电薄膜的替代,例如智能终端、工业仪表、太阳能电池等。


其优点是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产业链配套完善,可在3 至5 年内切入部分市场。挑战是该部分应用对价格较为敏感,需要通过产业链的规模化扩张将成本控制至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


来源:unima新材网



你可能会喜欢的


点击图片▼查看联盟详情


 

Ξ■ 石墨烯的“杀手级”应用——石墨烯偏光片

Ξ■ 石墨烯薄膜,产业链的新宠?

Ξ■ 纯干货!石墨烯透明导电膜研究与产业化进展


上周TOP5文章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该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