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AMOLED有机会实现换道超车,柔性AMOLED面临生态链挑战
千亿元资金砸向柔性AMOLED,中国面板厂商必须背水一战。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液晶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中国大陆OLED产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浪潮。这至少两三千亿元的产线投资都瞄向了柔性AMOLED。维信诺公司代表张德强博士认为,中国大陆OLED产业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在技术研发水平上,中国大陆与国际同步;在产业化过程当中,中国大陆紧随韩国,冲在了日本的前头。
但是柔性AMOLED没有前人的经验,中国面板厂商需要靠自己摸索,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指出,现在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已经投资建设这么多条柔性AMOLED生产线,没有退路了,必须背水一战。
柔性AMOLED有机会实现换道超车
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从零起步,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在产能上即将实现超越。与液晶相比,中国大陆OLED的技术基础更好,在OLED短短的30年历史当中,中国已经拥有像维信诺这样具有21年历史的OLED企业。在OLED技术研发上,中国大陆企业与韩国几乎是同步开始的。也正因为如此,维信诺主导制定国际柔性显示标准,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技术话语权。
在OLED产业上,虽然中国大陆面板企业落后韩国企业,但是通过这两三年来的大量投资,中国大陆企业正紧跟韩国企业的步伐。维信诺、京东方、天马、和辉光电、华星光电、信利、柔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新产线的投资建设,希望抢先分到柔性AMOLED市场的一杯羹。像维信诺公司的柔性AMOLED面板已经实现量产并在终端厂商实现应用。
维信诺技术负责人黄秀颀博士认为,OLED技术还没有定型,中国大陆OLED的机会比LCD的更大。当年中国大陆引进液晶产线的时候,LCD的技术比较成熟,很难与竞争对手比拼。但是现在OLED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不同技术路线还在同步发展和相互竞争、淘汰当中,中国大陆企业有机会将OLED技术推向更加成熟的阶段。同时,正因为OLED技术不成熟,需要进步,领跑者会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摸索,而后发者可能会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后发者有合作伙伴更多的支持,在研发速度和量产速度上会比领跑者更快一些。IHS显示研究总经理谢勤益也指出,国内厂商有三星前例可循,学习曲线会更短。
对于柔性显示技术来说,现在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张德强认为,柔性显示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现曲面屏、全面屏;第二个阶段,是实现折叠显示屏;到第三个阶段,是实现可自由卷曲的显示屏。黄秀颀指出,正因为柔性AMOLED不是停滞不前,还在不断更新变化当中,中国面板企业只要能够抓住机会点就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
柔性AMOLED面临生态链挑战
中国柔性AMOLED机遇巨大,挑战同样巨大。黄秀颀通过对柔性AMOLED上游、中游、下游进行梳理发现,柔性AMOLED的挑战不只是来自面板厂商单一因素的挑战,柔性AMOLED有可能重塑终端供应链,所以柔性AMOLED更大的挑战是来自生态链的挑战。
从中游厂商来看,如果AMOLED由刚性进入柔性阶段,面板厂商会面临应力管控的难题。应力管控就会牵扯到面板堆叠结构设计,而堆叠结构设计的难点在于要同时满足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而且要实现三者的平衡。如果柔性AMOLED进入卷曲屏阶段,可能中游其它类型的厂商也需要跟着突破,例如,需要柔性电路、柔性电池、柔性结构与柔性外观材料等。
从上游厂商来看,随着AMOLED变柔性之后,可能需要新的材料、部件、设备,例如,衬底PI、封装材料、OCA等材料,柔性盖板、超薄偏光片、支撑膜、柔性触控等部件,PI涂布固化设备、ALD与TFE设备、激光剥离设备、COP设备、柔性贴合设备等。黄秀颀进一步指出,刚性LCD模组到刚性AMOLED模组转移时并不难,但是到柔性阶段之后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到可折叠阶段甚至连材料都没有。过去偏光片很厚,但是柔性AMOLED需要更薄的偏光片,可能原来偏光片的材质就需要改变了。
从下游厂商来看,到折叠屏阶段,终端厂商需要考虑弯折部分铰链的设计,软件、操作系统层面也要跟着优化。黄秀颀强调,终端厂商还没有确定折叠屏手机的最终形态,这对上游、中游厂商影响很大,例如,如果没有确定折叠屏手机是内折还是外折的话,上游厂商两种方案都要做,这等于要花两倍的时间、金钱、精力去研发,终端厂商的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AMOLED进入柔性阶段之后,上游、中游和下游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梁新清也指出,国内AMOLED产业氛围和实际水平有一定差距,LCD产业相对成熟,设备、材料和工艺稳定,比较容易,但是OLED不确定的地方太多了,韩国厂商的荫罩形状和像素排布一直在调整,这也说明OLED工艺和材料不稳定,设备也在改进当中,OLED还处于研发和量产的相互推进的过程中。从蒸镀上说,OLED蒸镀次数多、重复率高、控制精度要求准,曝光次数从5次变成11次,难度很大,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
转变理念才有可能抓住柔性显示机遇
柔性AMOED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面板厂商该如何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呢?
回顾一下国际OLED产业化的过程对于国内发展OLED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日本是最早推动OLED产业化的,至今日本也保留着大量的OLED技术专利,但是日本企业为何停止OLED产业化进程呢?梁新清认为,日本在面板技术上苦于技术钻研,但是没能做出合格品,只能放弃。也就是说“日本虽然配套能力很强,但是太保守了,对OLED兴奋不起来。”
我国台湾同样很早推进OLED产业化,而且中国台湾半导体和面板技术都不错,最后为何不得不放弃呢?甚至说OLED技术不行。梁新清指出,中国台湾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之前中国台湾在推动OLED产业化的过程中投资了不少资金,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OLED不行,因此只能放弃。
但是三星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生态链,最终将柔性AMOLED推向了市场。这说明OLED产业需要上下游厂商共同配合,共同推动。梁新清指出,在OLED制造过程中无法保证没有坏点,可能生产出来就带Mura,需要进行修正才能成为合格品。这和LCD不一样,当LCD出现Mura的时候,通常面板厂商会通过改进工艺来解决,所以如果用LCD的研发管理理念来做OLED可能行不通。
中国面板厂商在推进OLED的过程中必须转变理念,梁新清指出,中国面板厂商在做OLED的时候要非常重视与材料、设备、半导体等企业的配合,通过团战的方式来提升OLED的品质。
黄秀颀也指出,现在中国大陆企业慢慢意识到,光面板厂商无法推动OLED产业化进程,需要联合上下游企业,组成生态链。这一点在柔性屏、折叠屏阶段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除了理念的上的转变之外,中国面板厂商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把握时势。三星之所以能够在AMOLED领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长期的技术投入,三星为了能够量产柔性AMOLED,光研发投入就达到16年之久。中国面板厂商如果不持续创新很难追上三星的步伐。此外,还要把握时势。时势造英雄。要抓住风口,这样才能追赶上竞争对手,甚至完成超越。
相关新闻链接
2018 年全球 OLED 面板市场将呈现34.1%急速增长
OLED 市场前景畅旺,2022 年有望飙增 2.6 倍。日本民间调查机构矢野经济研究所 24 日公布调查报告指出,因苹果(Apple)于 2017 年 11 月 3 日开卖的 iPhone X 上开始采用 OLED 面板,提振 2017 年全球 OLED 面板整体市场规模(包含智能手机用、电视用、智能手表用等用途)年增 12.3% 至 4 亿 7,380 万片,且因苹果今后预估将扩大采用 OLED 面板、中国厂商料跟进苹果脚步采用,因此预估 2018 年全球 OLED 面板市场将呈现急速增长,预估将大增 34.1% 至 6 亿 3,550 万片。
矢野指出,因看好 OLED 面板需求,吸引夏普(Sharp)、Japan Display Inc(JDI)、京东方(BOE)、华星光电(CSOT)、天马微电子等面板厂商积极进行设备投资,预估上述厂商将在 2019-2020 年期间开始正式生产 OLED 面板,加上除了来自智能手机的需求之外,电视用 OLED 面板需求也预估将扩大,因此 2022 年全球 OLED 面板市场规模预估将扩增至 15 亿 3,660 万片的水准,将较 2016 年(4 亿 2,200 万片)飙增 2.6 倍(增加 264%)。
矢野表示,单就智能手机用 OLED 市场来看,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成长虽钝化,不过拜 iPhone X 加持,OLED 面板市场成长 10.8% 至 4 亿 4,100 万片,其中 iPhone X 用 OLED 面板数量预估达约 6,000 万片。因 2018 年开卖的 3 款 iPhone 新机中,预估将有 2 款会搭载 OLED 面板,提振 2018 年 iPhone 用 OLED 面板市场有望大幅扩增至超过 1 亿片的水准。
往8K电视发展也许有机会让 QLED在高端电视市场重拾竞争力
高端电视市场 OLED 地位难以撼动,8K 电视或成 QLED 突围关键。OLED 电视与 QLED(量子点)电视竞争多年,根据 TrendForce 光电研究(WitsView)最新研究,2018 年随着越来越多电视品牌加入 OLED TV 市场,加上显示器生产良率提升,OLED TV 在高端电视市场仍有望维持亮眼表现,整机出货有机会超越 2017 年的 150 万台,来到 250 万台的新高纪录。
WitsView 表示,今年受惠于 Sony 等国际品牌响应,OLED TV 出货表现超乎预期;反之,QLED TV 阵营如三星、TCL 及海信,因定价问题,在高端市场的推广上遇到不小阻碍。虽然 OLED 的有机材料有色衰问题,长时间使用也可能会出现残影,一直以来为人诟病,不过现行 LCD 面板规格上能精进的程度已很有限,而 OLED 不管在色饱和度、对比,甚至整机厚度都可持续优化,因此对国际品牌来说还是极具吸引力。
尽管 QLED 阵营不断强调色饱和度优于 OLED,也没有使用寿命的问题,但现阶段因为外部量子效率不佳,不易维持长时间发光,真正自发光的 QD 显示器仍难以达到商业化水准。因此短期内 QLED 阵营仍将以 QD 背光产品来应战,也就是在背光铺上一层布满量子点的薄膜,俗称 QDEF,透过 LED 的光线来激发量子点,以达到高色饱效果。不过,由于背光是必备零组件,会增加整机厚度,因此与 OLED TV 相比之下还是较吃亏,所以新一代 QLED TV 可能会采用玻璃导光板的解决方案来减少厚度。
此外,价格定位也是 QLED TV 今年遇到的大问题。以 55 寸 4K 电视为例,OLED TV 与 QLED TV 两者的零售价格仅差 100 美元左右,但近年来在 LG 电子及 SONY 等大厂推波助澜下,OLED TV 在消费者心中已成为高端电视的代名词,所以 QLED TV 定价过高反而会影响购买意愿。
WitsView 指出,QLED 阵营期盼的下个世代显示技术如 QD CF 或是 QD 自发光显示器,都仍有技术瓶颈待克服,最快的量产时间也落在 2020 年之后。不过,现阶段 OLED 由于技术限制,分辨率最高只能达到 4K;相反的,QD 背光目前则没有分辨率的限制,因此对 QLED 阵营来说,往 8K 电视发展也许有机会让 QLED 在高端电视市场重拾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