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新生”】泥塑如何“活起来”?80后巧用两大科技招式传非遗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用传统手艺设计艺术“潮玩”、以创意焕彩老物件,非遗创作结合社会热点、非遗搭载直播频登热榜……近年来,非遗越来越年轻了,非遗品牌也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认可,很多年轻人开始从事非遗事业,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

聚焦非遗界的年轻力量,观照历史,朝向未来。即日起,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推出【非遗“新生”】系列报道,每周一期,每周四固定推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记录他们的“双向奔赴”。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既守住初心,也敢于创新,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无限生机。

“这些群像看起来好逼真啊。”“这是我们哨楼村乡贤浮雕群像,用钦斋泥塑传统技巧设计而成。”1月2日,在仁寿县哨楼村村史馆内,记者见到了钦斋泥塑第七代传承人李长青,他正在为游客介绍着入口处的泥塑作品,这个开馆两月余的村史馆,已接待游客超5千人次。

哨楼村村史馆是李长青一手建立,其中乡贤浮雕群像是他首次将泥塑这门传统技艺融入到公共艺术空间里,也是近来对钦斋泥塑最大的创新。在村史馆里,还放有李长青创作的《苏东坡像》《钟馗出巡》等大大小小、各具神态、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他是怎么建立起一个村史馆的?他对钦斋泥塑还有哪些方面的创新呢?

钦斋泥塑第七代传承人李长青

亲手建立村史馆

两月超5千人次观看

“哨楼村村史馆是在2020年开始破土动工,2021年我接手进行了一些内部展陈布局设计。”据李长青介绍,村史馆室外占地面积达到5000余平方米,是全川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村史馆,内含6个展厅,每个展厅内展陈着不同专题的历史,均与当地的人文相关。2023年10月底,哨楼村村史纪念馆开馆试运行。

作为文史挖掘者、村史馆设计者、展陈雕塑的制作者、文案撰写者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李长青对村史馆的建设几乎亲力亲为,“确实投入了很多精力,我觉得是我们对自己祖先致敬的一个作品。”

哨楼村村史馆

李长青在制作乡贤浮雕群像(受访者供图)

李长青还分享了一个游客的小故事:“工作人员告诉我,开馆后,有位老人每天早上7点过就会来到村史馆参观,由于太早还未开灯,老人便打着手机电筒逐字逐句观看馆内的内容、细细观摩各个泥塑作品。”自开馆后,村史馆受到地方居民的热烈欢迎,仅两个月的时间已有超5千人次的游客前来观看。“游客进了村史馆后,在入口处的泥塑浮雕群像上,或者展陈的文史里就可以找到自己祖先的名字,给了他们一个情感寄托的地方,他们常来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肯定。”

除了为村民带来精神寄托的地方外,村史馆对外开放后也让当地的年轻人对过去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对泥塑这门传统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时常有观众在《苏东坡像》《掏耳朵》等泥塑作品前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并主动向工作人员了解钦斋泥塑的相关信息。”

坚持学习

从非遗传承人变成地方文史工作者

提及村史馆的建设,李长青坦言是他做过最有难度的工作,但是也是他目前最有成就感的作品。

时间回到2008年,李长青在眉山开办了自己的泥塑工作室。为了更好地熟悉老百姓的生活、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李长青深入周围的生活中去寻找艺术灵感。他的工作室周围,每逢赶集,各种着深蓝中山装的茶客、磨刀匠、掏耳匠、理发匠、补锅匠、卖叶子烟的,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

“每做一个泥塑作品我都会大量去寻找相关的人物或者事件资料进行阅读,或者实地走访。”李长青回忆,为了做好泥塑《苏东坡像》,他曾频阅《苏东坡传》,前往三苏祠等有苏东坡存在过的地方,通过书里描写的衣着状态和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神态,历时一年他终于将苏东坡及其家人的形象跃然于泥塑之上。

李长青泥塑作品《苏东坡像》

李长青泥塑作品《掏耳朵》

此外,十多年的创作过程中,李长青还坚持向其他艺术门类诸如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文学学习,他累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数十首,共进行诗歌创作数百首。

“在作为非遗传承人去制作泥塑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领域的新知识,对我来说是经验的积累,正是这些积累,让我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文史工作者,为我们的和美乡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凭着对泥塑的热爱和对历史细节的坚持学习,李长青从一个“玩儿泥巴”的非遗传承人变成了地方文史工作者,也顺利完成了哨楼村村史馆这个让他自豪感满满的作品。

“在村史馆的建设中,我还用了一些泥塑作品进行展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门非遗技艺。”让泥塑进入公共艺术空间服务大众,是近年来李长青一直想做的对泥塑的创新工作,除了村史馆外,他还多次参加各种公益培训、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感觉得到现在的人们对传统技艺有了很多兴趣,未来我们会举办更多的活动,也想招收学徒,让泥塑传承得更好。”

“泥塑+科技” 

3D打印和定格动画都可以

除了将泥塑与公共空间融合进行创新外,李长青还一直探索泥塑技艺与科技的结合。

“2018年之前,还没有人找我买泥塑作品。”李长青笑道。钦斋泥塑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但长期以来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与外界缺乏“交流”。加之泥塑作为手工艺品,材质不易保存,有耗时长、生产数量有限、价格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的需求。

在困难面前,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近几年,3D打印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即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对原型进行扫描,通过电脑三维制模后传送到3D打印机进行打印生产。”李长青发现,相比传统泥塑,3D打印泥塑省了一个做泥型然后翻模的环节,更快、更精确。最终的呈现结果,还可大可小,一个数据,多种尺寸。

3D打印泥塑

“2018年,利用这个黑科技,我成功卖出100余套泥塑衍生品,还与一些展陈商家有了长期合作。”李长青笑着说,收益的高低并不重要,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以及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非遗年轻化、生活化,让人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了解传统文化,关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这份“新”意才值得推崇。

此外,李长青还透露今年会参与制作定格动画,即在钦斋泥塑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用可动的材料如粘土去制作动态泥塑作品,并通过影像逐帧拍摄,加上后期配音和制作达到定格动画的效果。“影视动画是一个可行的新领域,也会让更多的人知晓并接受钦斋泥塑,同时也可与地方文史相结合,做我们自己的历史故事动画,会很有趣。”

接地气、充满了“乡土味儿”的泥塑,是始终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李长青的手捏合着世间百态,他将泥塑融进自己的人生,塑起了自己的“泥魂”。“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我们不能丢。泥塑作为艺术形式,应当承载城市文化传承的作用,我也会尽我所能地这样去做。目前,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希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让钦斋泥塑的生命力越来越强。”

川妹推荐




四川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涉多个厅级领导职务

又降了!一月能省出一杯奶茶钱

成都交警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终生禁驾名单

年度预算3亿元!四川推出文艺创作扶持奖励新政策


 热门视频推荐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四川新闻网视频号

来源丨川新闻网(记者 周琼)

编辑丨王雪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