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享】我为什么每周与学生分享一篇随笔

2016-10-21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今天是10月21日,第八周周五,是我在学校官方微信平台与同学们分享第7篇随笔的日子。时光荏苒,2016年秋季学期已经接近一半,开学初的一些想法仍然不时敲击着我的心绪,催促我为“分享”专栏写一点什么。今天,我就谈谈,我为什么每周与大家分享一篇随笔?大致都分享哪些方面内容呢? 



首先,这是师生交流的平台。

  我们大西农,无论春、夏、秋、冬,徜徉在美丽校园中都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与活力——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是我们心中的“最美校园”。那我们不妨先从“校”的结构说起,它的左边是“木”,右边是“交”,或许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有草有木的地方交流,这不是正说明学校、校园是一个“交流”的地方吗?这种交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

  与同学们分享随笔文章,然后,大家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引发思考,促进学习,这是一种思想的交流,通过交流帮助同学们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其次,学生在哪儿,教师就到哪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学会通过互联网走群众路线。”同样,学生上网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就随之上网了。众所周知,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微信等网络即时通讯平台上的交流与沟通为广大青年学生所青睐,“微交往”悄然生成。

  那么,学生在微信上,我们教师就要到微信上在微信平台上与同学们交流也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更加及时地进行信息传递、思想分享和情感互动等,在这里教师是教练、是学生的陪练,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三,希望学生做的事情,老师要先做到。

  从当今职场竞争形势看,技能、学历、资历等硬件设施越来越接近,甚至出现同质化趋势,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写作能力逐渐成为具有广阔升值空间的技能,能写会干成为新的职场要求,是职场竞争的软实力。因此,在恰当的时候我总会给学生讲,在大学阶段起步、学会写文章,这会为同学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写作能力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重要能力和素养。

  作为教师,我希望学生们做的事情,我一定会首先做到。比如,我每节课提前30分钟到教室,我的学生就没有迟到的;我每天随身携带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单行本,我的学生也喜欢诵读“七一”讲话等等。每周与学生分享随笔,我相信慢慢就有学生跃跃欲试,也想写写留言,写写文字,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四,那么,我大致都会与学生分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校教育承载着两方面的使命:一是传递价值观;二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与学生分享文章的指导思想是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西农故事、讲好我们师生自己的故事。

  具体内容大致会包括:回答学生们学习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情感上的徘徊等问题;分享我自己读大学本科、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一些成长、发展的经历,现身说法,以期对学生们有所启发;回答学生们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特别是帮助学生厘清模糊认识,及时发声、勇于亮剑;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帮助学习构建积极健康的情感,写些陶冶情操、舒缓心情的文字。还有就是发现师生交流过程中生成的一些新的问题,适时撰写相关内容。

  最后,我以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的内容作为结语:“学校犹水,师生犹鱼,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育就是一种熏陶,一种耳濡目染。希望学生什么样子,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什么样子。




小西有话说

  每周看完李娜给我们带来的随笔分享,小西都会从中学到许多、收获许多,也感受到了李娜老师对同学们的用心。


  

  小西在这里代替所有同学向李娜老师说一声:“老师,谢谢您!”

  那么同学们看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多多留言哦!


相关阅读

媒体开放日|在诺大的校园里,我最想见你

【立师德 扬师风】李换梅:播撒师德大爱 助力学子扬帆

西农这么大,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西农,秋天的札记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作  者:李 娜网络编辑:王 烁责任编辑:孔 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