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4名教授入选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我校4名教授入选2016年度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我校申报的4名教授榜上有名。其中,刘福来教授(农业水土工程)、刘西莉教授(植物病理学)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校王晓杰教授(植物病理学)、赵敏娟教授(农业经济管理学)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这也是我校首次获批“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此次,我校积极响应国家鼓励从海外引进、鼓励东部人才向西部流动的政策,成功引进刘福来教授和刘西莉教授,据悉,他们将于近期全职来校工作。
刘西莉教授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种衣剂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期致力于“植物病原菌与杀菌剂互作的分子基础与病害控制技术”研究,系统阐明我国创制的三大类重要杀菌剂的作用靶标蛋白,发掘一批可用于病原菌抗药性监测的分子靶标位点,建立了风险性种传病害防控及抗药性病原菌的快速诊断和治理技术,制定了我国 “卵菌抗药性风险评估”行业标准和11项系列行业标准。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54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5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其中20项为第1发明人。
刘福来教授现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在作物水分关系、水分与养分利用效率、生物节水技术的土壤-作物系统原理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通过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生物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土壤学-植物学机理。近五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0篇,第一或通信作者54篇,参编英文著作4部。
我校植保学院王晓杰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的分子基础、寄主与病原菌互作机理及寄主抗病性等,近年来,揭示了条锈菌主要通过其侵染结构吸器分泌大量致病因子调控寄主小麦的代谢和免疫反应,从寄主细胞中掠夺养分,进行生长、繁殖的专性寄生的致病本质,构建了小麦抗病的过敏性坏死反应调控网络,研发了小麦条锈病分子早期诊断技术。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Journal、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我校经管学院赵敏娟教授在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等方向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构建了陈述偏好法在描述相似生态恢复结果的可替代生态指标理论模型,提出了中国西部流域生态价值评估-选择试验法应用体系;分别从农户、决策者、研究者视角,对生态恢复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揭示了生态恢复政策实践中存在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近年来,在《农业经济问题》、Land Use Policy,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1篇。入选“陕西省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和陕西省“三秦学者”。
1998年8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实施,旨在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该计划分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三个层次,已成为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
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次设立青年学者,重点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培养引进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恪守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2016年度共有440人入选。其中,特聘教授159人、讲座教授52人、青年学者229人。
作 者:李晓春
王金照
网络编辑:罗可乐
责任编辑:孔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