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院抢先看| 理学院&化学与药学院
1
学院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前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和应用物理系,其历史可追溯到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时的数学、物理教学组。
学院拥有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下设数学学科和物理学科2 个,教学中心2 个,教研室(实验室)7 个,数学建模指导中心1 个,研究所4 个,拥有生物物理学博士点1 个,应用数学和生物物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 个,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1 个。在校学生285 人,其中本科生223 人,硕士研究生53人,博士研究生9 人。
理学院承担本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30 余门,每年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学、物理和气象等课程200 多门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是我校承担教学工作量最大的学院,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
2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95 人,其中专职教师87 人,教授7 人,副教授28 人;博士生导师4 人,硕士生导师21 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 以上。
3
学科特点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国际合作及横向项目等10 余项;近5 年发表SCI、EI 收录论文100 余篇;学院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2 项,省级教改项目3 项,陕西省精品课程1 项,主编教材20 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2 部。 近五年在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及国际数学建模赛中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和陕西赛区一等奖,成绩突出。学院信息与计算专业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
理学院严格秉承教书育人理念,以教学立身、以育人为己任,全力打造一支教学与科研并重、综合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并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加强专业和学科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协同推进,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学院全面、和谐、快速发展,为建设中国农林类高校一流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4
本科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特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值分析能力,并能解决信息技术与科学和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生物学、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概率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软件、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离散数学、数学模型、理论力学、微分方程数值解、VC 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值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我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等相关和相近学科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可与外校进行交流培养和出国留学。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发展前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新专业,为我国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
1
学院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成立于2016 年12 月30 日,前身为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其历史可追溯至1934 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时的化学教学组。1987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9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学院拥有陕西省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资源化学与可持续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心等3 个研究机构,1 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2 个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教学科研用房11000 m2,拥有先进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0 余套,各类仪器2000 余台。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有陕西省教学团队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 门、陕西省精品课程1 门,全英文授课2 门; “基于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注重化学与农林科学交叉融合构建农科基础化学教材新体系”分别获得2015 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有机化学》获2015 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Eternal Rose 永生花”获2015 年全国大学生微创业金奖,2013 级应用化学专业马崇文同学入选2015 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年度100 强。
2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 人,其中专职教师91 人,教授21 人,副教授33 人; 博士生导师20 人,硕士生导师48 人。双聘院士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6 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1 人,陕西省教学名师 1 人,后稷学者特聘教授1 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人选者2 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 人。师资队伍中80% 以上具有博士学位,50% 以上具有海外经历。
学院现有化学系和药学系2 个系,化学生物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2 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657 人,其中本科生430 人,硕士研究生186人,博士研究生41 人。
3
学科特点
学院围绕秦巴特色生物资源,瞄准国家人口与健康的重大需求和药学前沿技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在天然功能物质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生物分析技术、纳米微流控芯片技术、糖作用机制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近5 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0余项,在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Chem Int Ed、,J. Am. Chem. Soc. 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 论文500 余篇,影响因子最高为46.57,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2 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授权专利35 件。化学学科不仅在2016 年11月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更在2016 年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居全国高校第 51 位,农林高校第1 位。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马里兰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近5 年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作学术报告100 余场。
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入主流、国际化”的建设思路,找准化学与药学学科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新先导分子发现、新靶标蛋白分析及新作用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创新药物研发,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培养,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4
本科专业
化学生物学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特色:化学生物学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药学交叉学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系统掌握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具备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生命分析化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所设置的选修课程,按照个性化培养需求开展生命分析、生物有机、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和酶学等领域的创新科研训练,并能运用现代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语言及工具认识分子层次的生命问题,发展生命调控的新型方法和技术。重在将化学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相关的化学、医药、生物学等相交叉的行业领域,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跨域创新人才的需要。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命分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化学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和酶学,药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化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化学、生物学及药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也可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命、医药、材料、化工、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发展前景:化学生物学是化学、生命科学及药学等交叉学科的重要领域,自上世纪90 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速,在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药的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特色:应用化学专业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应用理科类专业,立足于化学与生物、农学、林学、园艺、食品、葡萄酒、植保、环境科学、动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应用化学领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单位从事化学、医药、精细化工、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及化学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具备攻读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位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结构表征、仪器分析、高等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天然产物综合波谱解析、天然产品加工工艺学、天然产物合成、有机合成、精细化工工艺学、有机合成设计、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验、有机合成化学综合实验、仪器分析综合实验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医药、食品、天然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合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仪器分析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每年约有20% 的毕业生被推荐免试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国内顶尖“985 工程”和“211 工程”高校或知名科研院所学习深造;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为96%,读研升学率约为45%。
发展前景:应用化学通过化肥、化纤、医药、农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撑地位。应用化学专业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来 源:招生办
网络编辑:刘泽华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