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西农声音 | 霍学喜委员: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为急。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走进陕西日报融媒体工作室,就“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与网友们分享他的两会心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05j4egvo&width=500&height=375&auto=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人才的支撑作用。霍学喜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形成抓手。
首先是建立以职业农民为主的各类产业型人才。职业农民的发展是我们最大的短板,通过深化改革,为职业农民和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形成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爱农业的职业农民。
“在最近一次调研中,一位农民朋友给我提建议了,他让我给中央提一个提案,把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派到村里担任村支部书记,强化治理农村。这说明,农民非常关心乡村治理,更关心谁来治理农村。”霍学喜指出,建设美丽乡村、和谐乡村、绿色乡村,需要一大批懂得乡村治理的专门人才。要让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从而形成带动农村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
同时,他认为从县级党委和县级人民政府的角度来说,也需要一批新的人才。这既是改革发展问题,也是县级人民政府和县级党委的职能整合问题。培养一批真正按照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安排的治理人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党委政府的执行力、把控能力和领导能力。
[霍学喜委员接受光明日报采访]
↓↓↓
“三农”发展
解决农业问题的国际典范
我出生于1960年,父母都是农民,家中有五个孩子。小时候我只有两套衣服,冬天一套,夏天一套。上小学和中学时,每到最后一节课,我和同学们都饿得听不下去课。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此后乡镇企业和农村多种经营制度快速发展,改革给农村提供了一系列制度供给和政策安排,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的吃饭问题、农民的收入问题。
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保障能力和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大幅提升,农民的收入快速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民的类型呈现多元化,更多农民融入了城镇。从人的角度看,农村与城镇间已形成广度包容发展和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从国际视角看,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中大国解决农业问题的典范。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三农”发展的坚实基础。
霍学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睡前聊一会儿|流量都要取消漫游费了,你心驰神往的远方去了吗?
来 源:陕西传媒网
光 明 日 报
网络编辑:罗 可 乐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