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 | 五台不言,墓碑无声
怀念
他们倒在了播种未来的日出前
西农公墓位于学校北校区西门外、卜村以北,占地约13亩,逾二百对西农爱得深沉的魂灵长眠于此,伴着三号楼钟声的飘扬,守护着西农,纵然倒在了播种中国农业未来的日出前 ,但光亮仍明,诚朴勇毅的精神不倒 ,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宗旨未忘。
园林的创始人,公派留法,为西农选定了一块秦岭南北林木分地林场,给学生一个月的实习机会,一生朴实,衣着就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最终因为劳力过度逝世。
郭厚菴(1890~1933) 又名须静,河南唐县人。毕业于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他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园林建设,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曲折但也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1919年被河南省政府资助留学法国攻读农业。不久因资助中断而休学,为农圃作佣工。工余时间钻研园艺技术。后入法国凡尔赛园艺学校就读,以优异成绩毕业。
1924年回国,先后在河南农专、河南大学及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并任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院长,“导引后学,趋重实际;往往于酷暑炎日下,服蓝布短衣,率诸生耕治园圃,俨然一老农”。
1933年秋,应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之聘,任园艺场筹备员,悉心擘划,多有建树,因劳累过度,于当年9月27日患病逝世,享年44岁。
建国后1985年,时隔50多年后,其子将骨灰重新安放于西农公墓,使他永远长眠于杨陵这块他曾耕耘过的土地上。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代师表,辛勤耕耘早,清平乐道人共晓,风范长留未了。两度执教西农,尊师重道挚情。殚精竭虑尽瘁,八方学子动容。
——《清平乐 一代师表》李克人2017年
辛树帜,字先济,1894年8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临澧县烽火乡辛家嘴一个贫穷农民家庭。1915年秋21岁时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
辛树帜在武昌高师学习时,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刻苦攻读,决心振兴祖国,以教育和科学昌明政治,解万民于倒悬。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节衣缩食,他积攒了2000多元钱,便于1924年赴欧留学。他原打算以勤工俭学方式到美国留学,但当时美国实行的移民政策,限制华人入境,便改变主意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生物学。一年后,又转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
1932年,辛树帜前往陕西,考察了西安、华山、周陵、草滩等地,放眼祖国大西北这片广袤而又贫瘠的土地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他被黄土地那沉重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下子迷恋上了这片黄土地,从而萌发了“开发大西北”的一整套宏伟构想。
当时,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他首先想到民以食为天,想到农、林、牧业。后来他在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刊创刊号的题词中写道:“管子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开发西北,道在其中矣”。要发展农林牧业,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关键又在于教育是否发达。由此,他联想到偌大一片黄土地,纵横五省区,竟没有一所高等农林院校的现状,萌发了创办一所西北农林高等院校的设想。这个想法一提出,便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赞同和支持。
1936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辛树帜继于右任之后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同年初即开始招生。当时该校设有农艺、园艺、森林、畜牧、水利、农业经济6个组(后改称系),校址在陕西武功张家岗(今陕西杨陵区)。因当时陇海铁路尚未全面通车,又很少有汽车等交通工具,加上西北的贫穷与落后,要在大西北办高等农林教育,谈何容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大学校长能否把学校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聘到一批著名教授。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地处陕西关中偏僻农村,又是初建,条件很差,与各种条件均优越的沿海大城市院校相比,实有天壤之别。但辛树帜抱着求才若渴,凭借他的真诚热情、没有官僚作风和市侩习气,吸引了一大批著名专家、教授来到黄土高原与他合作共事。
1950辛树帜先生重任西农校长,并在两年后开始着手古农学的整理研究工作,多方奔走,联络全国古农学知名学者,开展研究和整理工作,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整理了包括《齐民要术》在内的数十种古籍,发表和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和论文,受国内外学者好评。
1977年10月24日,辛老在西安病逝。辛先生在西北农林学院共有32个年头,为西北农学院的创建与壮大倾注了半生心血,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北农业大学之所以能成为西北有名望的多学科重点大学,与辛先生的奠定、培育、助长不可分,这也是西北农业大学莘莘学子深切怀念这位教育家的原因所在。
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曾与毛泽东同事。在听了他对发展全国农业生产和开展古农学研究的汇报后,毛泽东称赞不已,并说他的名字取得好,“辛辛苦苦,独树一帜。”
五台不言,墓碑无声。篆刻在上的文字寥寥,却无法穷尽。我们心怀感恩与崇敬之情,以此探索西农公墓的点滴,让更多的人看到日出之前的等待未来时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晓,西农公墓的西农人,先辈躬耕于此的坚持与不懈,将事迹铭记于心,致谢他们的贡献,敦促我辈更好的奋斗!
摄影:师一帆 采访:李杭昊
文 字:宋子函
网络编辑:陈颐清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