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赵洪璋丨路明:怀念导师赵洪璋先生
2018年6月1日是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为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特刊出赵洪璋先生的先进事迹和纪念文章,同时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西农精神”,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谱好新华章、奏好奋进曲。
4月19日,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部长闫祖书带领记者专程前往北京,采访赵洪璋院士的硕士、曾任甘肃省副省长、农业部副部长、民建中央副主席的校友路明。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路明从赵洪璋院士的学术贡献,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如何传承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等三个方面回忆了赵洪璋院士的一生。
赵洪璋院士的学术贡献
路明从三个方面回顾了赵洪璋院士的学术贡献:
1、选育了三批品种,推动了我国冬小麦产量连上三个台阶。1942年,赵洪璋利用当地广泛种植的“蚂蚱麦”“泾阳60”等品种与来自美国的品种“碧玉麦”、意大利品种“中农28”进行杂交。1948年选出了丰产抗锈的“碧蚂1-6号”6个品系;从“泾阳60”与“中农28”的杂交组合中育成了抗吸浆虫的优良品系“西农6028”,“碧蚂1号”,“碧蚂4号”,“西农6028”三个品种具有抗倒、抗病、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亩产150-200公斤以上,比一般品种增产15%-20%。1950年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唯独 “碧蚂1号” “碧蚂4号”和“西农6028”在关中地区表现抗病不倒、增产显著。1959年,三个品种最大种植面积达到1.1亿亩,其中“碧蚂1号”9000余万亩,创中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1957年,用“丹麦1号”与“西农6028”“碧蚂1号”等品种杂交。1964年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新品种。其中“丰产3号”表现突出,成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关中和黄淮冬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1978年,上述两批4个品种均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和陕西省科学大会奖。1964-1965年,赵洪璋利用矮秆多穗型材料“咸农39”本单位的早熟选系“58(18)2”和“丰产3号”组配了新的杂交组合,1970年选育出半矮秆品种“矮丰1、2、3、4号”。其中,“矮丰3号”在高产田块亩产四五百公斤以上,1980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
2、创建了具有西农特色的小麦育种体系。在长期育种实践中,赵洪璋悉心钻研和总结,形成具有西农特色、精湛实用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他认为,遗传学和生态学是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现代作物育种学就其基本理论体系来讲,是人工进化的科学。变异、 遗传、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三大因素。进行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他认为必须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保证正确的育种方向。他坚持杂交组合少而精,精心设计亲本组合。在后代选择上,赵洪璋坚持四条原则:一是重点突破,主要育种目标是选择中必须保证的重点;二是综合选择,目标性状落实到各个生育阶段;三是系统考察,注意观察上下代的关系和表现,发挥系谱法前后参照、多代累比的优越性;四是辩证处理,不同组合既有统一标准,又有不同要求,要保持各自特色。
3、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小麦育种队伍。赵洪璋院士先后培养了符献琼、李丕皋、于久江、于平、严威凯、许为钢、胡琳等一批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取得了卓越成就,如原西安农科所所长李丕皋研究员、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许为钢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教授等,他们继承赵洪璋院士的事业,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
“赵洪璋院士的言传身教让我终生受益”
路明回忆说,1978年恢复高考后招收第一届研究生,那年他已经39岁了,报考赵洪璋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当时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通过研究生考试,学习作物科学的新知识。能录取更好,录取不上也等于更新了知识,对今后的工作也是有益的。在西北农学院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步开展小麦遗传实验,书写论文进行答辩。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以外,对赵洪璋院士优秀的科学品德和严肃的治学态度更是耳濡目染,终生受益。
路明介绍说,赵洪璋院士是自己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他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1958年,小麦亩产数千数万斤的呼声不绝于耳,赵洪璋院士亲自作了高产栽培试验,结果拿出一个亩产423公斤的报告,差一点被推上批判台。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把大地做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我们学习小麦遗传育种。小麦育种关键环节,赵洪璋院士都要带领他们在田间地头认真观察,累了,就在田埂上躺一躺。三是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他大胆放手,甘为人梯,鼓励年青一代在小麦育种事业上积极探索。毕业时,当赵洪璋院士知道路明去甘肃农科院,而且从事的还是小麦育种工作时,他十分高兴,鼓励路明结合实际,把当地春小麦育种搞上去,为此还专程到兰州讲学两次。
按照赵洪璋院士小麦育种理论和方法,在甘肃工作期间,路明选育出“陇春8139”新品种,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硕士论文是小麦大穗遗传研究,研究表明,提高穗重的途径主要是增加小穗数和千粒重。按照这个目标,他在育种圃进行选择,最后选出了好品种。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路明改行做了行政工作。但是,他始终牢记赵洪璋院士的谆谆教导,用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做行政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瞅准了的事情一抓到底。
行政工作之余,路明还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培养了12名博士,其中一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研究使他对农业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刻,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农业部工作期间,路明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考察了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实验基地,力推保护性耕作;提出“现代农业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的观点,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农学界的认同。
“爱土地就是爱祖国,爱土地就是爱人民。”这些朴素的思想都可追溯到赵洪璋院士对路明的影响。现在由于年龄原因,路明不能常在一线调查研究,但他仍将尽力而为,持续推动保护性耕作事业。
传承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
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就如何传承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路明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培养新农村建设者,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是农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路明说,农业是一个母亲产业。只要有人类,就离不开农业,农业哺育着人类,从事农业十分光荣和自豪;农业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用最前沿的生物技术知识研究和开发。农作物耕作栽培、动物饲养和管理、农业机械研发,都需要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来支撑;农业是一个生态友好产业。农作物可以净化空气,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只要我们按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农业,农业和农村将是最美丽的地方。
路明强调说,农业是让人向往的产业。所以,我非常赞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提出的“扎根杨凌”的号召。全国抓1000个特色小镇,杨凌作为农业科技小镇,在全国很有特色。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小镇的优势愈发凸显出来。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宝马汽车总部都在小镇上。希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为科教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有效的平台,一个宁静、清洁、宜居的杨凌,将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在纪念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要大力弘扬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农业,把现代科学知识应用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取得更多的农业成果,涌现出更多的农业科学家,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临走时,路明向学校师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路明,1939年出生,辽宁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分配至陕西吴旗县农牧站工作。1978年10月考入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师从赵洪璋院士攻读硕士研究生。1982年3月获硕士学位,分配至甘肃省农科院工作。历任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甘肃省副省长、农业部副部长、民建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等。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祖书带队采访并向路明赠送有关书籍
欢送路明、于平、于九江、郭天才同志合影
深切怀念!一个小麦品种拯救了大半个新中国,他在50年代已名扬天下!
作 者:李晓春
网络编辑:陈颐清
编 辑:张 琳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