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上的西农声音|校长吴普特:农业大有可为!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6-18

  两会一直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里的一件大事,各大代表齐聚北京,反映民情民愿,共商国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两会上的“西农声音”



01

全国人大代表吴普特

接受《农视网》专访


  3月8日,习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农业农村发展大有可为!

  农影智造会客厅来了一位大咖,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他和总书记想到一块儿了。

  吴校长心系农业,曾组织3000多名师生调研47000个乡村,他对于未来农业有啥想法呢?农视网记者带你强势围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接受农视网专访

“未来农业”是什么样子?

  我之前多次提到过“未来农业”,那么它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是产业融合。按照过去传统的分类,总是把农业放在第一产业。实际上,农业往深走是加工,再往下走是服务,是整个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第二是模式多元。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但是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的背景下,现在有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

  第三是绿色发展。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如何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同时保证持续发展,就不得不走绿色发展的路。

  第四是智能化。随着前沿科学技术的革新,比如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都推动了农业今后的智能化发展。

  未来农业的从业人员一定是综合性的,懂经营、善管理、掌握高科技。


  农业高校对

“未来农业”的三大支撑


  对于“未来农业”,农林高校可以提供三个支撑。

  第一个是人才培养。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假期我们曾组织全校3000多名师生,历时两个半月,调查了47000个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人才,大部分有效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有一个具有40年党龄、70岁的一个老支书,他跟我说了三句话,“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出路在技术。”

  第二个是科学研究。这是大学必然的功能。我们农林大学必然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一些科学和技术,提供一个支撑。

  第三个是农业科技的推广。怎么样把我们的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农民的手里?实际上我们学校也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重点有两项工作。

  一个在农业主导产业的主产区,建立试验示范站。把我们的技术做成一个示范样板,让农民来参观,让他相信这个技术确实好,然后再教给他学。比如说在白水县,2005年全县的苹果产值也就是五个亿左右,经过几年的技术指导,我们试验站站长告诉我,2018年全县苹果产值达到二十六七个亿。

  但没有那么多的专家怎么办?为此我们成立了农民发展学院,搞成人培训,把农民请到学校来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我们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曾经把农民送到哈佛大学去做报告,站在国际舞台上来讲他们是怎么样来依靠科技致富的。


    未来农林专业会越来越热门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高中生毕业之后大多选择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农林专业则显得相对“冷门”。但其实我并不认为农林是冷门专业。

  关键我们学校自身要提高办学质量,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这几年在陕西的录取分数都在一本线七八十分以上。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我们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今后的农林专业会越来越让考生喜欢。

  未来农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我们专业前景非常好。在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这都需要农林院校的培养。

  你进一步设想,如果乡村真正实现了振兴,是不是比城里的生活更加美好?

  举一个例子,延安市宝塔区的河庄坪镇的一个村,那里简直太漂亮了!村子里没有一个人出去打工。为什么呢?第一他离城区比较近,第二他有三个支柱产业,一个是大棚蔬菜,一个是苗木花卉,一个是乡村旅游,他们搬迁以后,把窑洞搞成了旅游。整个村子里信息化程度都让人敬佩,在大广场上有一个很大的液晶显示屏,专门做政务公开。农民一家家都是两层三层的小楼,自来水设施都非常好。现在像这种新农村南方更多,如果都发展成这样的话,乡村是不是能更吸引人、留住人?是不是更需要我们的人才用心去建设?

校长的期许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秉承我们诚朴勇毅的校训,把自己的学业做好。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大批的人才,你们有非常广阔的用武之地。


原文链接

﹏﹏﹏﹏


02

全国人大代表吴普特:

评价应考虑高校区位和战略使命

(《中国科学报》2019年3月6日 05版)


  紧随世界教育现代化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即将收官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无疑,这是中国教育下一步发展的最重要指南。然而,现实问题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起步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在教育理念、办学质量、均衡度、原创性成果等方面尚存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终将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未来已来,路在脚下。让我们倾听两会教育界代表、委员的声音——

  高等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是与每所高校各自的努力分不开的,那么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高校个体的评价与定位,和高等教育整体之间应该有着怎样的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评价应考虑高校区位和战略使命

  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我作为参会代表参与讨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我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就是建设教育强国。我国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距离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及人力资源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在我看来,高等教育现代化可从三个方面研判:第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否普及;第二,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支撑引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为区域或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和东部发展不平衡。比如,京沪苏三省市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数量达到全国46%,而西北五省区仅占9.5%。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同样学习水平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却有一定的差距。

  发达国家之所以教育现代化水平高,有两个特征不可忽视。一是学生上大学的需求基本得以满足,但实行宽进严出。二是能够满足学生对各类高等教育的选择。学生不一定依据高校排名,而是依据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来选择。

  我国现有政策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东西部高校本来就存在一定差距,而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往往又能够得到地方政府较大的财政支持,处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基于地方政府财力所限,得到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这种情况下,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此外,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基于区位优势,往往能吸引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生源,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

  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亟须解决的是完善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三方面因素。第一是办学定位。要充分考虑一所高校肩负的国家使命,特别是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所作出的贡献和作用。第二是基于履行办学使命的发展度。评价一所高校是否有所发展,应重点看其在履行办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自身取得的进步,不应一味地拼社会排名和趋同化指标。第三是成长性,看一所高校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前景如何,能否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这样才能更科学地评价高校,避免急功近利,从而促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


原文链接

﹏﹏﹏﹏


03全国人大代表吴普特两会谈


  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汇聚北京,反映人民意愿、汇聚各界力量,共商国是,共议大计,共话发展,有助于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有助于汇聚更加磅礴的改革发展力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进入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今年全国两会必将凝聚共识、激发斗志,引领我们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顺利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一步。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各项卓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坚强保障。全国两会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窗口,日益成为中国展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中国成功的发展道路将给更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新启示。(陆航)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年3月6日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看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还是较为明显。

  “受资源、环境、人才等多重因素影响,要解决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依靠自身努力和国家政策支持‘双向发力’。”吴普特建议,通过适当扩大“双一流”高校的规模,促使东部优质人才、教育、科技资源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动。(周明)

《陕西日报》 2019年3月6日 08版


原文链接

图片:彭子嘉 刘益溦

相关阅读

今天,致敬西农种树人!

一件事坚持做两年会怎样?“五字诀”带你解锁西农人的星期三

【一周播报】80余专家学者在京共论生态文明建设(3.2-3.8西农大事件)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来  源:新闻网

网络编辑:黄承刚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