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人民网专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校长吴普特接受人民网《高谈客论》专访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两会“高谈客论”访谈栏目。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欢迎吴代表。
吴普特: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吴代表,我们知道去年是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一年,在履职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吴普特:去年是我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关于加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建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西部的人才队伍还有些不太稳定,就此我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二是建议把中亚五国打造成“国际粮仓”。全球现有8.2亿的人口还处于饥饿状态,中亚五国还有1.5亿吨的粮食增产潜力,可以解决4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两个建议分别得到了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的书面回复。
第二,参加审议法检两院报告的时候,针对“沈六斤案”,我提出在监察体制中能不能建立“不二过”的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给予了书面回复。
第三,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率队在陕西进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工作。执法检查结束以后,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主持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同时,我也结合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些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作。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主持人:今年两会您带来了哪些建议?
吴普特:目前,我已经提交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另一个是关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建设双一流高校。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建议国家在广大乡村特设“后稷人才”岗位。通过调研,发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人才振兴。只有把人留住,这个乡村才有希望,才能振兴。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东西部区域资源的差距,就是典型的不平衡。从教育这个层面来讲,特别是从高等教育这个层面来讲,东西部差距确实很大。对此,也提出了一些个人认为还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建议,就是要“双向发力”。一方面是国家要支持,另一方面是自身要努力。因为西部的地方财政是比较紧张的,尽管地方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与东部高校得到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中西部高校单靠走巨额投资发展的道路不现实,缺资金投入。仅靠自身的努力缓慢积累发展,速度却很慢,所以我想能不能“双向发力”,既借助国家大力支持,也凭借欠发达地区高校自身努力,“双向发力”加快欠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步伐,从而解决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主持人:吴代表,我们在网上了解到,去年暑假到今年寒假,咱们学校举行了大规模的西北乡村调查活动。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举办这项活动的初衷,包括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吴普特:为什么我们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呢?主要还是从乡村振兴这个角度来考虑。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乡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要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肯定是缺少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西北地区乡村实际状况摸清楚,包括它有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特征等等。基于这样的想法,学校利用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的时间,组织了3000多名师生,对西北五省区(陕、甘、宁、新、青),西藏和内蒙(除东四蒙外)的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大约调查了47000个行政村,占到调查区域行政村总数的60%以上,调查面积大概占到国土面积的50%还多。初衷只有一个,就是想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和数据支撑。这也是规划要先行的基础工作。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既定的设计目标和任务,同时,还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一是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在去年首个农民节,我们将去年暑假的调查成果进行了发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也对乡村类型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这种划分,为下一步实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的支持和数据支撑。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现在乡村最缺的还是人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有效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好多农村脱贫靠什么?靠打工。如果农村缺少有效劳动力怎么办?总的来讲,我们对西北乡村的实际状况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深入的了解。
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意外的收获”。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去年,我利用暑假出差间隙,在陕西米脂县高二沟村看望了正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与她们进行了交流。临走的时候我就问,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有什么困难?这两位同学跟我说,住在县城宾馆每天100多太贵了,能不能给我们找一个便宜点的旅馆。我说,是不是学校的经费包干啊?她说,到农村调研以后,看到农民这么辛苦,我们每天花钱用在住宿上,感觉到于心不忍,想省出一部分住宿的钱,这样就可以多跑几个村。令我很受感动。我又到青海省湟中县包勒村看望了调查的学生,那个地方的交通不是很方便,两个大一的学生,我说你们两个怎么来的?其中一个说是他父亲送来的,我说你父亲不上班吗?她说今天休假。我说你父亲在哪?他说父亲在旁边,我就很感激地问候他的父亲,感谢支持学校的工作。结果没想到,这位父亲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他说,你们学校做的这个事是正事,是好事,应该支持。我想,正是来自各方的支持和辛勤付出,才使这次规模庞大、任务繁重的调查得以圆满完成。
因此,我觉得这次调研有两大成果,一是我们基本上摸清了调查区域行政村自然状况、基本特征,划分出了基本类型,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支持和数据支撑。二是我们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主持人:吴代表,像您刚刚提到的,推行积极助力乡村战略的实施,是咱们学校的使命,也是一种担当。咱们学校在杨凌,去年我们了解到国务院给杨凌印发了一个批复,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咱们学校在这个批复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哪些新的使命和担当?
吴普特: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有这样一个观点,陕西省委书记也跟我讲过,要校区融合,为什么要校区融合?杨凌如果没有众多的与农林水学科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国家就不会在杨凌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如果没有杨凌示范区的建设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不会得到这么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国家对杨凌示范区的要求,也就是对我们的要求。这次国家提出了“三区三高地”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在这个历史使命中发挥作用,找准位置,贡献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有所作为。
如何落实这个方案,肩负新的使命任务呢?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文件发布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杨凌是国家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曾经是国家唯一的一个,后来国家在山东建了一个示范区,目前又规划要在未来建设30个左右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我理解,印发这样的文件,国家就是要推广此类经验,就是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路子是成功的。同时也说明,这个经验是可移植、可复制、可推广的。杨凌示范区和我们学校,在这个方面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前期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又反问自己一个问题,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和学校,应该如何共同为国家作出新贡献?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国函〔2018〕133号),聚焦《批复》,我就思考未来中国的农业应该如何发展。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未来农业的发展,筹划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什么叫未来农业?去年,我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谈论未来农业的文章,提出未来农业有四个特征、一个需求。一是从产业角度来讲,未来农业的发展绝对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一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二是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模式多元,不会是单一的模式,是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大的前提下,多种模式并存。比如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集体农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等。三是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走绿色发展的路子。绿色发展就是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四是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会突出智能化的特征。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会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对照这四个特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肩负的使命责任又在哪?我认为,未来农业的四个特征天然决定着一个新的需求,未来的农民一定是职业化的,同时也对未来农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就要探索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这是我们目前在积极思考的事,感觉肩上的担子还很重。
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然乡村振兴和未来农业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现在筹划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一种新的农科体系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适应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主持人:除了刚刚您提到的建立这样一个研究院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抓手,您现在有没有一些设想?
吴普特:研究院是一个平台,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初衷依然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来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过去传统农科专业的设置,都是对照一产,过去农业是第一产业,未来农业发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这对我们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就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未来农业的发展,怎么样对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即农业学科专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个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构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或者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新农科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去年,学校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立了草业与草原学院。未来农业研究院是一个平台,想以此来探索我们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一种新农科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最终形成适合我们未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我们的抓手,也是我们的目标。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主持人:吴代表,我们了解到,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两所高校以及五个科研院所合并组建而成的。合并组建以来,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引领支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咱们2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咱们有没有一些形式或者是活动,去纪念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
吴普特:我们去年就在筹划这件事。1999年9月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而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组建时,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指明了肩负的使命。今年刚好整整20年。我们清楚的记得,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了两项任务:
第一项就是学校的使命定位,就是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与科学技术支持。20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路子走,定位也是为干旱半干旱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第二项任务是积极探索科教体制统筹改革的新路子。学校是当时第一所由大学和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大学,实行省部院共建机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学校要积极探索科教体制统筹改革。这条路我们走了20年,也走下来了,在探索科教体制统筹改革新路子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我们实现了三个协同:
一是科教协同。科研院所和大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科教协同。
二是产教协同。产业和教育协同,而且还探索形成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也是典型的产教融合范例。
三是校区融合。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正如刚才所讲,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对杨凌示范区的要求,也就是对我们学校的要求。基于这个设想,我们今年想召开一个合校20年的座谈会,总结经验,并对未来发展制定新的方案,起航再出发。同时,在座谈会期间再召开一次省部院共建会议,共同谋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的发展,更好地肩负起国家给予的使命。
我们也有一个目标。学校1934年创办,当时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到2034年是建校100年。我们要在建校百年时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今年组织这个活动,我相信,对这个目标的实现一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谢谢吴代表今天做客人民网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感谢各位网友的全程关注,以上就是本次访谈的全部内容,再见!
全国人大代表昝林森两会谈
昝林森,我校动科学院教授,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肉牛奶牛遗传改良、生物技术育种、健康养殖及产业化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教育部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代表建言|昝林森:建设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第三方服务体系,解决养殖环保难题
十二条建议,七条与农业有关,涉及动植物育种、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村土地流转、 农业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今年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可谓有备而来。
事实证明,下基层、广调研地扎实工作没有白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些均与昝林森的建议不谋而合,让他备受鼓舞。
畜禽品种严重依赖进口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源头性和基础性工作,忽视它等于马失前蹄。”昝林森向南方农村报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农业上动植物种质资源,尤其是畜禽品种严重依赖进口,其中,全国约有95%的猪禽品种和70%的牛羊品种长期靠进口补短板,对国内本土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和选育开发非常不利。
据了解,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未包括动物种业的内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畜禽种业部分的内容只规范了其生产经营,未涉及创新发展方面的内容。由于国家层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动植物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以及相应的配套激励政策,我国动植物育种尤其是畜禽种业,“小而散”和“大而弱”现象仍比较普遍,各自为政、育繁推脱节的固有局面尚未得到改观。
“育种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动物新品种(系)培育更是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守。”在昝林森等从事牛育种的科研工作者看来,育种是需要投入一辈子的事情,需要工匠精神。但目前国内审定制度流程繁杂,尤其畜禽新品种的审定工作仅限于国家层面,没有像植物新品种审定那样赋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职能权限,即便是国家层面审定畜禽新品种,牛羊猪鸡等畜禽的品系级成果设置及审核认定也不太客观公允,导致投资量大且费时耗力的大型动物品系级阶段性育种成果难以得到认定和支持,直接影响了育种工作者和企业的积极性。
为此,今年两会,昝林森带来了《关于加强顶层规划设计、促进种业创新工作的建议》,提出从国家层面,尽快组织研究制定系统性强且能够管长远的动植物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种业促进法》,并配套设立政府种业专项基金,加强动植物种业遗传资源挖掘保护工作。同时,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动物新品种(系)审定可根据不同畜种发展阶段和水平,科学设置品系级成果条件,肯定“阶段性成果”,并分设省级和国家级两个层次来组织实施审定工作。
在鼓励市场创新并加强创新种业发展体制机制方面,昝林森建议可借鉴发达国家品种登记方式,在国内试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品种(系)登记认定制度,引导育种与生产有效对接。“我们应该开门搞育种,在生产中育种,在育种中生产,育繁推一体化,同时确保阶段性成果能被肯定”,昝林森认为,只要一个群体的主要性状明显优于亲本且遗传基本稳定、具有一定规模,就可以登记和推广,其生命力由市场去检验,这样就能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形成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大提升优良品种的选育效率。”
建设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第三方服务体系
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过去一年,‘环保风暴’对养殖业冲击很大,尤其是一些地方在工作指导和环保执法中把畜禽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简单地等同于工业污染,不切实际划定禁养区,关闭养殖企业,导致一些地方执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跑偏走样,严重影响了养殖业健康发展,群众意见不绝于耳,代表委员们也都作了强烈的呼吁。”昝林森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有些地方和执法部门“前期不作为、后期乱作为”所致。
今年政府报告中提出,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昝林森认为,这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家普遍关切问题的精准回应,针对性非常强。为此,他这次也带来了《关于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建议》,提出建设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第三方服务体系,解决“一企一户搞不好环保”的难题,形成集约协作的规模优势。
“为啥要建第三方?就是想让养殖的专心搞养殖,治污的专心搞治污。”昝林森指出,企业建规模化养殖场、引进良种、饲养管理已然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若再建大规模、高水平的粪污处理设施难免“套牢”资金,于企业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仅凭一家企业难有足量养殖废弃物供处理,“最后可能导致设备闲置、企业负担加重,无法‘轻装上阵’。”
为此,他提出可以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处理经验,将其作为一个新生产业来运作——畜牧企业把养殖废弃物收集好,进行熟化或固液分离等简单处理,再由第三方公司回收进一步处理。“这样粪污不仅可以加工成高质量的有机复合肥使用,还可转化成为能源和其它加工产品的原料,既可保护环境,又能形成新业态,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昝林森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降税减费等举措既是对营商环境的优化,也将成为各类投资主体成立第三方服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成就循环经济的绝好机会。
脱贫攻坚战中还存在“大水漫灌”问题
“今年两会一再强调‘精准’二字,就是因为目前脱贫攻坚战中还存在‘大水漫灌’的问题,不够精准。”昝林森指出,一方面,在扶贫过程中,重报表、重留痕、重形式超过重实际工作效果,另一方面,未能处理好扶贫政策特惠性和普惠性之间的关系,对贫困户的多项福利简单叠加,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而且使一些地区形成了“甘当贫困户”“争当贫困户”“轮流坐庄当贫困户”的不良风气。
因此,昝林森提出,扶贫应先扶志、扶智,要将“立志明德、脱贫光荣”的宣传教育以及技能培训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措施抓实抓好,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并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生产能力;其次,要根据扶持政策,因地、因户制宜,指导帮扶其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形成贫困户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应培植发展一批能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成为贫困户抱团发展、合作生产、技术服务、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的依托。
在调研中昝林森还发现,一些地方的贫困户以“领导定点帮扶联系对象”为荣,“贫困身份”成了一些人“拉关系、找资源、搞攀比、捞好处”的筹码。为此,他呼吁出台一套更加科学的扶贫工作联系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扶贫信息管理,处理好扶贫政策特惠性与普惠性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对临界贫困户的监测,优化纳入退出机制,精准施策,避免一些人利用“贫困户”与“扶贫干部”或“包抓领导”结对子的机会牟取不正当利益,也可约束少数“老赖”贫困户的相关。(《南方报业》 2019年3月13日)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昝林森代表: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说,乡村振兴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让文化产业与农业、商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
作为农业科技专家,昝林森经常深入乡村调研。他建议,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高度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体现农村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乡村文化遗存深度研究和保护,既要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又要体现生态文化价值。
昝林森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更高标准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就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
“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活动,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有平台。”昝林森认为,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许祖华)(《新华社》 2019年3月10日)
昝林森代表: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需要“加速度”
畜牧业发展保障了老百姓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供给,也为农牧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如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不但会带来环境压力,也会影响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两会上,在陕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建议,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进行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首先要落实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昝林森说,地方政府要明确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在农业生产和环保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应将这些废弃物等同于工业污染。
昝林森介绍说,养殖场废弃物经过种养结合,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特点,目前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是建立养殖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收集转化全过程无污染。“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工作才刚刚起步,尚需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他建议,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方向,落实执法监督部门和属地管理双层责任。地方政府要从资源化利用角度规范畜禽养殖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订科学养殖规划,划定合理禁养区域,帮助解决养殖企业在改造、提升、搬迁过程中的建设规划和用地等问题。对规模大的畜禽养殖企业、畜牧养殖大县进行重点扶持,增加粪污处理设施,提高粪污处理利用能力,减轻环境压力。
“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解决一企一户搞不好的难题,还可能因集约协作形成规模优势,形成新的绿色环保产业。”昝林森还建议,把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纳入地方政府减排目标,把企业利用废弃物生产的气、电以标杆价格就近入网利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以及多业融合的低炭产业,形成更加完整的畜禽养殖产业链,促进养殖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淑涵 )(《各界导报》 2019年3月12日 04版)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特邀专家: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
【原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广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
【解读】深化农村改革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时代命题。土地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强调必须审慎稳妥推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及时组织开展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4年的探索,这3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广大农民将会在此轮改革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其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好保护,广袤的乡村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张斌峰)(《陕西日报》 2019年3月13日 04版)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两会观点|专治各种难 节目录制现场人大代表会诊商洛“十难”村产业脱贫
“我看这个技术好,能不能在我们村上也搞一搞?”
“完全可以!接下来就带着团队去你的家乡看一看,把缺的都补上。”
3月4日晚,必威体育app官网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特别节目录制现场,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山阳县宽坪镇安家门村党支部书记宁启水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在节目录制期间,就“农业科技扶贫”越聊越投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的扶持政策要保持一段时间,巩固脱贫成果。
这两位人大代表也达成了共识,昝林森承诺将用自己在秦川肉牛改良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安家门村走上致富道路。
商洛有个“十难”贫困村 产业致富让村民重燃希望
宁启水生在山阳县宽坪镇,对安家门村的情况再熟悉不过。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信难、花钱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加工难、娶妻难,多年来,这涵盖了村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十大难题扼住了村子富起来的命脉。恶劣的条件掣肘,村民只能零散地养鸡养猪、种植药材,生活过的异常清贫。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整个村子陷入了恶性循环。
几年前,因为发展产业,安家门村出现了转机。宁启水讲了村民赵永稳的脱贫故事,赵永稳家中因病致贫欠了20万元。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开始规模化养鸡,从3000只到20000只,鸡棚从1个到13个,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了“老赵家生态散养土鸡场”,还清了所有债务。 “赵永稳不仅自己脱贫,还给在鸡场务工的104户贫困户分红2万多元,村民都看到了产业脱贫的好处。”宁启水说道。
扶贫不精准 会被打回原形
“产业脱贫是个好路子!”可细细盘算后,宁启水发了愁,目前村子产业单一,发展受交通、环境制约。最重要的是,村民没有掌握技术,想把产业做大几乎是不可能的。
昝林森却看的很明白。他表示产业脱贫一定要精准施策,科技帮扶,“大水漫灌”式的发展一定会被打回原形。
针对宁启水带来的问题,昝林森说:“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我认为陕南山区适宜以合作社形式养牛,我们可以提供良法配套和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逐渐改变单家独户饲养现状,从‘单兵作战’变为‘抱团取暖’。”
缺技术能人?西农专家面对面手把手教学
秦川肉牛肉质好,口感佳,是脱贫致富的“农家宝”。为了让其长得更快、产肉量更高,三十多年来昝林森一直致力于秦川牛的选育改良,培育出了“新品系”,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受到欢迎。
“以前秦川肉牛一天长1.5斤,改良后的品种每天能长超过1公斤,产肉量也提高了30%左右。对农民来讲,养一头‘新品系’秦川牛,增收幅度可达到三千至五千元。”
“从‘输血’转变为‘造血’,才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他们产生‘原来我贫穷,现在我不甘贫穷,我要富裕’的思想。”针对宁启水提出的脱贫成果巩固问题,昝林森表示,看得见摸得着,技术就学得快,西农大专家团队能够把集研究与开发、试验与示范、培训与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综合试验站建到村子里去,同时对当地的农技人员、普通农户开展技术培训。(钟莹)(《西部网》 2019年3月6号)
两会60秒丨全国人大代表昝林森:脱贫一线 "候鸟专家"要变 "常驻专家"
脱贫攻坚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儿,包括各类专家也都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投身到了脱贫攻坚技术扶贫的大潮中。
“以前,专家团队下基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主战场时,方式比较简单,不会长时间驻守在脱贫一线。”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说,“就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跑来跑去,常来常往。”
昝林森建议,专家团队在技术扶贫过程中,应改变原来的“候鸟式”服务,变成“蹲守式”驻扎服务。“我们应该坚守在阵地一线,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全身心投入,最后打赢脱贫攻坚战。”。(记者 贺桐 刘轩辰 刘望)(《西部网》 2019年3月6日)
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
特邀专家: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
【原文】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体现了党和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在全方位、多渠道、高质量地保障城镇劳动力、复转军人就业的同时,也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足够空间。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和办学体制机制。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支持、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双创”工作再上新台阶,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就业稳、收入增。 (张斌峰)(《陕西日报》 2019年3月7日 03版)
“报告中提到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这些举措都将为我们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提供支撑。”昝林森代表说,今后,我们要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科技工作者的重任和使命,潜心钻研、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以昂扬的斗志、忘我的激情为新时代追赶超越贡献智慧和力量。( 周明 耿薇 赵波)(《陕西日报》2019年3月6日 03版 )
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两会谈
霍学喜,我校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研究领域为农业产业经济、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产品贸易与政策。
(点击文字下滑查看)
霍学喜:乡村振兴关键是破解人才瓶颈和制约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霍学喜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和制约难题,强化人才的支撑作用。
霍学喜委员说:“农村现在需要重视培养和引进公共服务管理人员、基层推广人员、农业经营人员三类人才,而要发挥这些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要通过改革城乡关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只有不断深入改革,使得人才愿意长期留在乡村发展,才能使人才对于乡村振兴发挥最大作用。”
霍学喜委员认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作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框架,在此框架下发挥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以此带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保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通过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提升村容村貌等来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最大限度缩小城乡差距。
霍学喜委员表示今年两会重点关注的是“三区三州”的产业脱贫攻坚问题。所以他建议以培育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引领自主创新为抓手,着重设计人才、技术聚集方案,搭建好平台,引得凤凰来,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倪渭滔)(《陕西传媒网》 2019年3月4日)
霍学喜: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19年是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第七次参加全国两会。由于职业属性,历年来他的提案都围绕着“三农”展开,今年也不例外。3月4日,霍学喜做客陕西日报全媒会客厅,同广大网友分享有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的研究与建议。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依然是我们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霍学喜表示,尤其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策整合方面,全社会仍需不遗余力地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持续推动精准脱贫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霍学喜表示,完善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框架。在此基础上,要形成能够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参与机制,最终规划建立起支持乡村持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治理体系。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学校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针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类型与技术需求,建设集研究与开发、试验与示范、培训与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综合试验站,同时输出农业技术,对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农户开展培训。学校还设立研究生专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人才储备。”霍学喜说。(龚杨 高扬)(《陕西日报》2019年3月6日 07版)
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这句话,让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感触颇深。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我国农业、种业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种业科研投入,增强农业特别是种业的核心竞争力。”霍学喜说。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在种业发展上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其中,“西农979”“陕单系列”等小麦、玉米优良品种享誉全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农业基础研究上还比较滞后,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还比较少。”霍学喜建议,应加快整合科研力量,强化生物工程技术等前沿性学科的研究;建立稳定、持续性的种子基金,加大种业科研投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利于品种创新的良好氛围,为种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注入持续动力。(陈艳 乔佳妮)(《陕西日报》2019年3月7日04版)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补短板调结构”。
“减税降费的效果是长远的。”霍学喜委员表示,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减轻普通百姓负担,大幅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减税着眼于“放水养鱼”,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在减税降费各项举措中,增值税减税规模应当是“大头”。(刘瑾 整理)(《经济日报》 2019年3月8日14版)
来 源:人民网 新闻网
网络编辑:杨欣然 乔丽娜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