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聚焦西农:把春天的种子发往“一带一路”!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6-18


  今年是学校建校85年,也是学校合并组建20周年,围绕学校在旱作农业、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3月21至22日,校党委宣传部特邀请新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沈虹冰一行来校进行深度调研采访。


新华社陕西分社

来校深入调研采访


  沈虹冰一行先后采访了康振生、张正茂、程积民、胡银岗、贾志宽、冯浩(水保所)、朱德兰、冯佰利等8位专家教授和赵天成等3 名留学生,跟拍了一对留学生夫妻。采访活动紧锣密鼓、硕果累累,深度挖掘了我校在旱作农业、 “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成果经验和人物典型。

  

采访我校专家教授



采访我校专家和留学生



  截至发稿,《春天的种子》深度报道已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阅读量迅速达到70余万,并持续增长中,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本次采访的文字和视频报道将陆续推出。


春天的种子



  

  3月,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在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冯佰利的办公室里,即将发往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的粮食种子被整齐地码放在地上,上面详细标注了中国的产地、收获时间和品种类别。

  “等办妥了手续,小麦和荞麦、糜子等共计73个品种的10类作物将在今年开办的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内进行试种。”冯佰利说,“我不仅仅有收获的期待,更有交流友谊和科研突破的热切期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的陕西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被称为中国的“农科城”。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玛拉提(右)与博士生汪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资源实验室做实验(2018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来自白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的科研部主任亚历山大以及两位“80后”助理教授正在杨凌考察,洽谈今年即将启动的两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相关工作。他们说,要多了解中国,将中国人的热忱、友谊和种子一起捎回去。

  运用“场站示范”模式,将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领中国旱作农业取得突破的“中国方案”。从2004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国建立了26个实验示范站和45个示范基地。

  “在最适宜该农作物生长的地点进行‘场站示范’,让示范站承担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品种、创新栽培模式、试验示范、学术交流、推广培训等多元功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教授说。


  2016年以来,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已经成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携手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粮食科研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4月14日航拍的陕西杨凌中哈苹果友谊园。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到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考虑到中亚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类似,我们先去了哈萨克斯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胡银岗说,当地鲜有节水灌溉系统和田间管理技术,小麦亩产量只有80公斤左右。但另一方面,当地产的小麦做成的面包口感极佳,面条也十分筋道。

  “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场站示范’模式移植到国外,打造‘场站示范’的国际版、升级版,中哈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建立了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说。


  在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的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包括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在内的来自中国的6大类作物37个品种于2017年下土种植。

  “两年来,我们在北哈州示范园有针对性布置了12大类39个品种的农作物。比如根据北哈州冬季气温低、春季风沙大的特点,我们种植春小麦。”胡银岗说,“2018年,有一些参试品种株高适中,在抗风抗旱和抗病性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哈国教授用当地品种与我们的品种进行杂交,开始扩大繁殖与种植。”

  因地制宜的粮食增产方案正在成形。张正茂说,发展仅依靠科研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2017年,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被纳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爱菊集团不仅在哈萨克斯坦租赁土地,自己种植农产品,而且还开展了订单收购和面粉加工,将面粉和油脂等农产品通过“长安号”中欧班列运回中国销售,受到市场欢迎。

  “中国人能够吃到产自哈萨克斯坦的面和油,当地农民也喜欢在爱菊集团上班。”张正茂说,“互惠多赢,两国人民的关系因为一颗种子,而变得更加紧密了。”


  去年10月,包括张正茂在内的众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接到了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教授塔肯的邀请,去塔肯家中参加私人宴会。“我给塔肯送了一瓶中国的西凤酒,还给他和他的夫人送了两双礼品筷子。塔肯高兴地说,下次吃饭他就不再准备刀叉了,要用中国的筷子。”张正茂说。



2018年7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陈越(右二)在陕西合阳县黑池镇申庄村为红薯种植大户讲解红薯高效栽培技术。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 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表示,学校今年会接收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并将培养更多“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更多中国学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干事创业,追逐梦想。

  中国民间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农业产业的热情也开始高涨。3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的“丝路农业粮油企业国际投资与贸易培训班”上,中国有22家大型粮油企业共82名高级管理人员参加。陕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推动者和投资者。

  凝结了中国几代育种专家的心血,这些来自中国西南、东北和黄土高原的种子就要承载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种子的“旅行”目的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农业科技合作“收获”的期许,变得愈来愈强烈了。

  一箱来自中国贵州省荞麦种子的包装箱上印着:“快乐的味道”。




今年是建校85年,合校20周年

小西还给各位校友带来了好消息


首个“校友林”在我校培土落青



  3月22日,首批由95级园林专业校友集体向学校捐赠的白皮松等38株绿化树由西安运抵,种植于南校区月季园北侧。



共植“校友林”

  为配合庆祝我校合校20周年,激发广大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校友会与后勤管理处等单位积极筹划实施,学校专门在南校区牡丹园北侧,开辟出4亩多校园绿化用地作为“校友林”建设。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赵忠代表学校向95级园林班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此次栽植的38株园林树包括2株表达思念、珍惜、从容淡泊的北美海棠,6株象征正直、朴素、坚忍不拔、四季常青的白皮松,30株象征回忆和思念的美国红枫。明媚春光中,上书“祝愿母校棠李芬芳、旗槭焰彩、松柏长青更辉煌”的鲜红条幅分外夺目。

  “校友林”的落成,将成为广大校友永久的心灵驿站,这也将成为学校一处新增景点。



相关阅读

【一周播报】跻身前1000!西农ESI排名创新高(3.16-3.22西农大事件)

直聘教授,还有重奖!西农“金牌教师”重磅出炉!

权威发布 | 560余家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春季招聘会等你来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来  源:新闻网

网络编辑:王 璇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