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被中央媒体聚焦10次!西农发生了什么?
3月下旬到4月初
学校外宣大稿不断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被新华社聚焦3次
被中央电视台点赞1次
被中央级大报报道6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
今日中国科学报刊登了3篇我校深度报道稿件
可谓史无前例
今天,小西带大家一起来骄傲一下
4月10日的《中国科学报》在第5版、第6版、第8版分别刊登了《李孟楼:三尺讲台终身业》《凝聚在校徽中的西农精神》《郭玥微:在无声的世界里发声》三篇深度报道,讲述了我校教师坚守教学一线,我校学生自立自强的感人故事,展示了西农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中国科学报》 (2019-04-10 第6版 人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85周年和合并组建20周年。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的灾荒战乱之中,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有饥荒遍野,尤其是西北连年苦旱、民不聊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一批爱国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呼吁。
李孟楼:三尺讲台终身业
《中国科学报》 (2019-04-10 第5版 学人)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长期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科研技能和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更希望通过教学,教会学生认准一个事情后就要拼全力去做好,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取课堂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打开国家精品课程网,输入“森林昆虫学”,一张广袤森林背景下,两只蝴蝶和一朵白菊花的课程图片让人眼前一亮。再点击进去,一位文质彬彬的教授便开始向您娓娓道来有关森林昆虫王国的故事。这位教授就是森林昆虫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带头人、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李孟楼。
郭玥微:在无声的世界里发声
《中国科学报》 (2019-04-10 第8版 校园)
春天的杨凌农科城繁花似锦,静静地走在水保所的研究园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郭玥微有时会忍不住热泪从眼中流淌……对一个听力残疾,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女孩来说,今天能够同其他同学一样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读博士,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1992年,刚出生的郭玥微还没来得及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就被确诊为先天性极重度耳聋、听力一级残疾。从此,她进入了一个无声世界。
3月21至22日,校党委宣传部邀请新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沈虹冰一行来校进行深度调研采访。沈虹冰一行先后采访了康振生、张正茂、程积民、胡银岗、贾志宽、冯浩(水保所)、朱德兰、冯佰利等8位专家教授和赵天成等3 名留学生,跟拍了一对留学生夫妻。
从“中国方案”的高度,深度挖掘了我校在旱作农业、 “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成果经验和人物典型。目前陆续刊发了3篇深度报道稿件,视频和其它报道也将陆续发出。
《新华社》
春天的种子
《新华社》 2019年3月25日
3月,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在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冯佰利的办公室里,即将发往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的粮食种子被整齐地码放在地上,上面详细标注了中国的产地、收获时间和品种类别。
“等办妥了手续,小麦和荞麦、糜子等共计73个品种的10类作物将在今年开办的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内进行试种。”冯佰利说,“我不仅仅有收获的期待,更有交流友谊和科研突破的热切期盼。”
《新华社》
陕西一家涉农企业的转型尝试
《新华社》 2019年3月26日
郭阿里在今年春天真的着急了,虽然她的企业去年产能过亿,但强烈危机感和转型需求,驱使她“三顾茅庐”,在22日第三次登门拜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的朱德兰教授。
“朱老师,我们的智慧农业中心已经揭牌了,就请您应下这个中心主任,我们同心协力在‘一带一路’上成就一番事业吧!”郭阿里言辞恳切。
《新华社》
筷子:“一带一路”的奇妙礼物
《新华社》 2019年3月28日
中国日益频繁的国际航班的行李箱中,这个制造大国生产的各种礼物被带往世界各地。东方人吃饭用的筷子,就是其中最独特和奇妙的一种。
29岁的冯文星来自孟加拉国,本科毕业于孟加拉国农业大学,目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中央电视台
4月1日至3日,央视清明特别节目《不能忘却》摄制组走进我校采访朱显谟先生生前事迹。我校朱显谟院士为陕西高校唯一入选的专家。
记者通过拍摄朱老生前遗物、书稿,以及采访朱老的学生刘国彬研究员等,展现朱老一生爱党爱国,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大西北的山青水秀不懈奋斗一生的故事,表达对朱老的缅怀之情。
《中国科学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分别刊登了我校稿件。
《中国科学报》
周尧:只攻“雕虫”小技
《中国科学报》 2019年4月3日 07版
周尧,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昆虫学史学科奠基人,享有“蝶神”“虫坛怪杰”“亚洲之光”等美誉。
周尧曾经感慨:“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日长。不杀大虫,杀小虫何用?”奈何“书剑两无成,只能攻雕虫小技”。于是乎,在近百年的人生中,他从显微镜中观大世界,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昆虫形态学和昆虫分类学学科体系,创立了中国昆虫学史学科。
《科技日报》
挑战小麦基因“珠穆朗玛峰”
《科技日报》 2019年4月8日 第3版
人间四月,春意盎然,八百里秦川麦田碧绿如茵。明媚的春光下,孕穗期小麦随风摇曳,向人们演奏着丰收的乐曲。
最新数据显示,小麦提供人类的蛋白质超过了所有肉类的总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选育更多的优质小麦品种,是我国和全球小麦育种工作者的共同命题和期盼。
《农民日报》
英国小城镇发展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 农民日报 》 2019年04月09日 04 版
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推进小城镇建设对整个国家的城镇化与现代化极为重要。历史经验表明,英国的小城镇建设在整个英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小城镇发展之路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构建立法规划与民众参与的双重制约机制,保障了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英国政府重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城市化的发展,依次颁布《住宅、城镇规划条例》(1909)《城镇和乡村规划法》(1947)和《城市规划法》(1990),于2004年对《城乡规划法》重新修订,使立法体系逐渐完备。另一方面,民众参与机制和参与方式是公开透明的,在城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能够保证所有公民有效参与,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和评估,以确保公民意见得以落实。通过自上而下的法律规范与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上下双轨运行形成了良性互动制约机制。
西农又现“网红餐厅”!中央空调配地暖陕西高校首家!文末抢试吃券!
网络编辑:刘懿颖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